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细雨漫过竹海,逐绿前行,流水潺潺。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前,雨珠在花瓣上跳动,各地游客往来不绝。今天的余村处处皆景,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曾面临“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的窘境。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深刻改变了浙江等地的发展轨迹与生态面貌。
![]()
大美千岛湖
生态修复 重塑绿水青山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基础性工作,这成为浙江20年来努力做好的“长期文章”,向美而行,浙江步履铿锵。
21世纪初,浙江开始出现“成长的烦恼”,其中水环境成为突出问题。2004年,浙江省启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其中“8”是浙江八大水系;“11”指全省11个设区市,也指当年浙江省政府划定的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特别突出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
浙江把“811”行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工程”,接续实施5轮“811”系列行动,创新推出“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等载体抓手,一体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治塑,实现了由局部环境恶化到全域显著改善的跃升。
20年来,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浙江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6.1微克/立方米,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第一、改善幅度全国领先。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浙江省先后实施两个国家山水工程、6个省级山水工程,20个国家蓝色海湾项目、13个省级蓝色海湾项目,治理废弃矿山3.5万亩。
持续护美绿水青山,让浙江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在此基础上,随着“两山”转化通道的不断打通,越来越多浙江民众的生活因“绿”而变。
衢州市常山县,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是钱塘江源头的重要生态屏障。常山县石灰石储量居浙江省首位,钙产业曾是县域重要经济支柱产业,辉埠镇作为产业核心区,聚集着大量钙产业和石灰石矿山。长期粗放式的资源开采与产业发展,致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辉埠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展开生态资源收储运营、矿山生态修复攻坚行动,累计关停轻钙企业16家,淘汰落后石灰钙生产线201条。通过深挖千年石灰窑文化底蕴,将工业遗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植入沉浸式工业遗址体验场景,昔日1800亩矿坑废墟转变为矿山遗址公园。石上生花绽放新图景,常山县辉埠镇矿山实现了从资源开采到生态文旅的绿色跃迁。
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湾,位于北纬30度黄金海岸带,面积80.08平方公里,岸线长度79.45公里,蕴藏着山、海、湖、港、湾、湿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宁波舟山港的核心区块。
曾经的梅山湾存在海水浑浊、荒滩遍布、互花米草入侵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北仑区累计投入20余亿元推进梅山湾美丽海湾建设,通过系统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全域发展滨海休闲旅游、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走出了一条“港产城文融合发展 生态经济双向增益”的新路子。
从前的“泥滩”如今成了“金滩”。梅山湾近岸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较2018年提升24.6个百分点,区域内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为100%,已连续4年实现赤潮“零发生”。
美丽经济 绿色发展激活共富新引擎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浙江万千乡村在绿色发展中激活了共富新引擎。
杭州市淳安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坐拥千岛湖优质水资源,却长期面临生态保护投入大与产业发展受限的矛盾。
近年来,淳安县坚持生态优先,设立严格准入负面清单,通过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修复、跨省流域共保、“秀水卫士”智能监管及“绿色管家”全流程服务,筑牢生态根基,实现千岛湖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通过“腾笼换鸟”,以集群发展激活产业动能,创新“酒水+”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区域品牌+标准认证”体系提升附加值,蹚出了一条“滴水成金”的绿色转型之路。
目前,淳安县入驻各类水饮料企业80余家,2024年水饮料产业销售额突破160亿元,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淳安县抢滩水饮料产业新蓝海,新增就业超1万人,其中水饮料产业就业占比高达70%,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宁波市宁海县,拥山抱海、山海交融,山、水、海、岛、泉、礁等生态资源丰富,是《徐霞客游记》开篇之地。
历史上,村民依赖山间小路(砍柴路、古道)进出山林获取薪柴、运输物资,古村古树古道覆盖全域。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清洁能源普及,传统山道逐渐荒废,部分村庄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陷入“空心化”,村民增收乏力。
![]()
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小镇厚植生态底色,开启特色小镇“旅游+”模式。
近年来,宁海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废弃古道重新定义为生态资产,运用“无痕山林”思路对原有砍柴路进行生态化改造,建成全国首条覆盖县域的千里国家登山步道,同步推进“生态+”协同发展,带动旅游热、赛事热、制造热,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民生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提升的绿色发展路径。
宁海县通过步道串珠成链,让“人意山光、自在宁海”更加可感可及,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2.3万个,城乡收入比降至1.65。乡村民宿蓬勃发展,一张床的收入胜过10亩地的产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机制创新 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近些年,浙江的绿水青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宽,让生态资源有“价”可循。
金华两头乌,因其通体黑白两色与大熊猫相似,素有“熊猫猪”之称。作为中华四大名猪之首,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饲养历史。然而,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来猪种的大量涌入,金华两头乌因生长周期长、养殖成本高,陷入生存危机,存栏量断崖式下跌,濒临灭绝,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猪”。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将两头乌猪种保护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以保护为基,将昔日的“熊猫猪”化身生态经济新载体,赋能驱动养殖业转型升级,带动乡村文农旅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婺城经验。
![]()
温州平阳县以“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为抓手,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稽东镇地处绍兴市柯桥区南部,位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域,拥有香榧资源5万亩,百年以上古榧树2.1万株,孕育了树龄超1570年的“全球最古老香榧树”。
作为汤浦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稽东镇还承担着保障绍兴市300万居民饮水安全的重任。受“一产限制、二产禁止、三产控制”的政策约束,区域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限制。
依托香榧生态友好的特性,稽东镇探索出“原态保护、活态利用、业态融合”的“三态协同”发展路径,实现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的双提升,为生态敏感区“两山”转化提供了示范样本。
![]()
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茶叶基地,畲族姑娘在三石村马岭头茶山采茶。
通过构建“挂牌建档+数字监测+科研赋能”立体保护体系,稽东镇古榧树生长势态显著改善,病虫害预警响应提速50%、管护效率提升超30%。全镇PM2.5年均值保持在20微克/立方米,全域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
文旅融合带动稽东镇旅游总收入突破5000万元,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增长45%,村民增收3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获评浙江省首个研学旅行最佳目的地乡镇。
让生态资源有“价”可循,绿水青山间,稽东镇“榧”然新生。
20年来,浙江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在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经验输出等方面,交出了亮丽的“绿色答卷”。绿色,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共同富裕最美的底色。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