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港口签下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后,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
![]()
这句话,不是威胁,也不是怒吼,而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政治家在山河破碎之际的冷静判断。一个国家如果软弱到连邻国都敢随意欺凌,它就可能不再拥有谈判桌上的资格。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回响至今,在今天的国际局势下,依然发人深省。
甲午之殇:软弱不是中立,是灾难的前奏
晚清的中国,表面上做了不少“自强”的动作,北洋水师就是其代表。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装备在当时算是亚洲数一数二。
根据《洋务运动史料》记载,当时的旗舰“定远”“镇远”排水量超7000吨,火力压过东亚近邻。但这些硬件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原因很简单,花在军舰上的钱,没花到保养和训练上。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披露,原本用于舰队维护的军费被挪作他用,有的流向了慈禧的寿宴,有的填补了官场的无底洞,北洋水师的战力逐年下滑。
![]()
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这支曾经的“亚洲第一舰队”,已经锈迹斑斑、士气低迷。结果,在黄海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打得七零八落。
战争打输了,谈判桌上自然也没了筹码。李鸿章作为代表,赴日签署《马关条约》。日本外务省档案显示,整个谈判过程,日本几乎是单方面提出条件,中方只能点头。根据《李文忠公全集》记载,李鸿章在谈判期间曾多次用“非战之罪”自责,认为“今日败局,非一朝一夕之咎”。
更引人深思的是,当时的日本,不仅要求割地赔款,还提出了“永久驻兵”的要求,意图在中国东北建立战略缓冲。李鸿章对此的回应是:“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这不是一句威胁,而是对现实的冷酷判断——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自我防卫的能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很重:软弱从来不是中立,妥协也换不来和平。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必须靠实力去维护,而不是靠别人施舍。
![]()
自强之路:今天的中国,走得不再是过去的老路
进入新时代,这种“挨打”的宿命,已经彻底翻篇了。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签下条约的李鸿章,而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这条路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外交部公布的“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显示,截至2025年,中国已与超15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文件,形成广泛的对等合作网络。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输出,而是一种制度层面的“朋友圈”构建。
![]()
与此同时,中国在多个主权议题上,态度也非常明确。2023年发布的《中国联合国立场文件》中,对台湾问题的表述毫不含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台独”都是死路一条。而在南海、涉港、涉疆等问题上,中国也始终强调“不容干涉、不容挑衅、不容误判”。
这些立场的背后,不是强硬,而是清晰。国家的主权不容讨价还价,这是底线。而这种底气,来自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科技、工业、军备、外交全面开花,早已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
回头看李鸿章那句话,你会发现,他当年看得很透。他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避免他国“灭其国”的图谋。今天的中国,在全球格局中,不仅没有被“灭”,反而越来越成为别人必须认真对待的存在。
![]()
历史不是旧账,而是现实的照妖镜
有人说,李鸿章的那句话太悲观。但换个角度看,那句话是一种警醒,是提醒我们:和平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努力争取来的。
从甲午战争到今天的国际博弈,时代变了,挑战依旧。今天的中国,面对的不再是军舰和炮火,而是高科技围堵、舆论战、经济战甚至“话语权战争”。据路透社报道,近期美方在对华政策上频频出招,不仅在高科技领域拉拢盟友围堵中国,还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制造摩擦。
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重新掌权后,加大了对中国的战略竞争力度,美国国务院多次公开声称“必须确保中国不能主导全球技术标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灭国”企图——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摧毁,而是通过技术、舆论和经济手段,把中国边缘化,从全球主导权中排挤出去。
![]()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那句“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就显得格外有现实意味。今天的中国人,必须明白:国家安全,不只是边境防守,更是意识形态、技术、规则和价值观的全方位较量。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幻想别人会放弃“灭其国”的想法,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把“被动防守”变成“主动引领”。
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在屈辱中道出真相,他说“要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出那段黑暗历史,但世界从未停止对中国的考验。
![]()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被历史束缚。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怨恨谁,而是告诉我们:国家强了,别人就不敢动你;国家弱了,别人连你叫什么名字都不在乎。
也许,李鸿章当年那句沉重的话,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一个让我们不断警惕,不断奋进的起点。
你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当代意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谈谈你的理解。历史的答案,往往藏在今天的选择里。
信息来源:
《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史稿·李鸿章传》,中华书局
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马关条约》原始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