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赤马红羊劫” 是古代星象家流传千年的神秘说法,指每到丙午马年与丁未羊年,世间便容易发生大动乱或大灾荒。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南宋学者柴望,他还专门为此撰写了《丙丁龟鉴》一书。
![]()
“赤马红羊劫” 的核心,是将天干地支与五行色彩相结合的命理认知。在传统干支纪年法中,每六十年为一个甲子轮回,而 “赤马红羊劫” 所涉及的 “丙午”“丁未” 两年,便在这个轮回之中,其独特的干支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古人的宇宙观中,天干对应五行,丙、丁二字皆属火行,而火在五行色彩体系中对应红色,这便是“赤”与“红”的由来。同时,地支与十二生肖相配,午对应马,未对应羊,两者结合便有了“丙午赤马年”“丁未红羊年”的称谓。
星象家们观察到,历史上多个动荡时期恰与这两个年份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赤马红羊年多灾变”的说法,认为这两年天地间火性过旺,能量激荡,易引发社会动荡或自然灾荒。
![]()
这一说法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建立在古人对星象运行、五行生克的长期观察之上。
丙丁之年,太阳与火星运行轨迹特殊,天地间阳气过盛,阴阳失衡便易生变故;火生土,而午、未又属燥土,火土相生之下,燥气弥漫,既易引发旱涝等自然灾害,也易助长人间的躁动之气,这便是“赤马红羊劫”说法的玄学内核。
在中国历史上,多个关键节点都留下过灾变的印记,这些记载散落在正史与方志之中,与玄学说法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早在秦汉时期,便有关于丙午、丁未年灾变的记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恰为丙午年,这一年关中地区遭遇大旱,河床干涸,庄稼枯死,饿殍遍野。民生的困顿最终点燃了反抗的怒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划破长空,最终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无独有偶,汉平帝元始六年(公元6年)亦是丙午年,全国范围内爆发大规模蝗灾,飞蝗遮天蔽日,所过之处颗粒无收。天灾之下,朝政动荡,王莽趁机篡汉,建立新朝,开启了一段乱世。
隋唐时期,赤马红羊年的灾变记录同样清晰。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丙午年,黄巢率领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破长安,僖宗仓皇出逃。这场战乱持续十余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而五代时期的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丁未年,契丹大军南下,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求自保,竟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这一举措不仅让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屏障,更给后世留下了数百年的边患隐患。
进入近代,赤马红羊年的灾变阴影依然笼罩。1846-1847年,即丙午、丁未年间,全国多地遭遇严重水旱灾害,云南、青海等地爆发回民暴乱,社会秩序动荡。与此同时,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兴起,这场历时十四年的农民战争,波及十八个省份,给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1906-1907年丙午、丁未年,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再度交织。中国东南部遭遇特大风灾,长江流域爆发严重洪水,黄河、永定河相继决口,大量农田被淹,灾民流离失所。而云南地区更遭遇了长达二十九个州县的连续大旱,随之而来的是三年饥荒,饿死者不计其数。天灾之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各地起义不断,清王朝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再近一些的1966-1967年丙午、丁未年,中国发生了长达十年的社会动荡,这场动荡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给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事件,仿佛在不断印证着“赤马红羊劫”的说法,让这一玄学概念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2026 丙午年、2027 丁未年即将来临,这两个年份正是民间所传老祖宗口中的 “赤马红羊劫” 年份。
那么,这两年是否真的会发生传说中 “与干支对应的灾祸”?普通人能否找到应对这类灾祸的有效方法?
2026 年是丙午年,天干 “丙” 和地支 “午” 都属火,相当于 “天地间都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