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免费时代加速到来!背后是笔怎样的长远经济账?
每年放弃十亿路费,广州深圳为何力推高速免费?
巨额债务下的破局之道:高速免费潮释放区域经济新活力
高速收费到期为何结局不同?背后是一场发展理念的博弈
通行成本下降,区域联系更紧:高速免费带来多重利好
![]()
九月,四川交通领域的两则通告引发了广泛关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宣布,成绵高速公路自9月4日24时起停止收费;紧随其后,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公路也于9月17日24时终止收费。这两条连接成都与周边重要城市群的高速通道率先免费开放,让四川在推动高速公路按期免费通行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放眼全国,高速公路收费期限届满并实现免费通行的案例正逐渐增多。2022年12月,湖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停止收费。2023年9月,京平高速的李天桥至京津界段也告别了收费历史。至2024年3月,素有“中国第一环城高速”之称的广州北环高速免费通行,标志着广州环城高速全线实现免费。这些变化并非偶然,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批高速公路已陆续进入收费期限的尾端。
![]()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面对巨大的建设债务和持续的养护压力,为何一些地区仍选择恪守承诺,推动高速公路免费?这笔经济账的背后,实则是对更深远发展红利的考量。
高速公路建设普遍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全国收费公路的收支缺口依然存在,债务余额庞大。这正是部分高速公路在收费期限届满后,依据“统贷统还”等政策延长收费年限的重要原因。例如,某些高速公路因后续改扩建投入巨大,经批准后重新核定了收费期。这些做法是在现行法规框架内,为保障路网整体良性发展所采取的举措。
然而,对比之下,那些选择按期或提前免费开放的高速公路,其决策更凸显了战略眼光。它们往往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早期积累的通行费收入已基本覆盖建设成本。放弃持续稳定的收费收入,表面看是财政的“减法”,实则是为区域经济活力做“加法”。
![]()
广州市主动让北环高速这一车流密集的“黄金通道”免费,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这条高速日均车流量极大,免费通行意味着每年放弃一笔可观的通行费收入。但决策者算的是另一笔账:壁垒的消除将极大促进广佛同城化进程,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整个区域的商业流通效率和营商环境吸引力。这不仅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更能吸引优质企业和投资,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超过路费收入。
深圳市的做法则更为超前。早在2014年,深圳就创新性地通过政府回购方式,实现了梅观高速公路的免费通行。之后又陆续对龙大高速深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实行免费。当时深圳市交通部门的解释是,虽然短期内政府需要投入资金,但高速公路免费后打破了对城市空间的割裂,能极大释放沿线土地价值,优化城市布局,其带来的长远收益远超保留收费的所得。这种以短期投入换取长远综合效益的思路,为特大城市的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
高速公路从收费到免费的转变,其积极意义是多层次的。最直接的惠及者是广大车主和物流企业,通行成本的降低效应明显。对于区域发展而言,这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性举措。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基础设施最终回归其公共属性,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公众,体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
当然,高速公路免费趋势的推进,需要与债务化解、养护资金保障等现实问题统筹考虑。这要求管理更加精细化,例如探索通过提高运营效率、挖掘路域经济潜力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渠道。未来,如何在保障公路网可持续运行与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是对管理者智慧的持续考验。
![]()
可以肯定的是,成都、广州、深圳等地的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当一条条高速公路陆续放开收费闸口,它打开的不仅是更畅通的物理空间,更是更广阔的发展视野。这预示着我们的城市发展正从注重单一项目回报,转向追求更宏大、更持久的系统效益。这笔关乎未来竞争力的经济账,值得每一座立志于长远发展的城市深入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