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许世友下葬,王震用拐杖指着参加葬礼众将叹气:你们千万不能学他

0
分享至

1976年盛夏,南京军区大院里闷热难当。许世友独自站在葡萄架下,望着院门口的柏油路,喃喃一句:“来日无多,我得回老家看看娘。”那年他已年近七旬,肝区偶有隐痛,却从不肯声张。几名卫士劝他去做系统检查,他摆手:“别烦!”一句话便把话头堵死。许世友死后坚持土葬的执念,就源于这一次“想回家给娘守坟”的念头。

时间很快走到1956年。北京西郊,一份《倡议书》在中南海小范围传阅——提倡领导干部身后火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签下名字,整个会场的气氛颇为庄重。纸张传到许世友手里,他眉头紧锁,半晌不落笔。会后,他直接找到毛泽东:“主席,能不能给我个例外?我得和娘埋一块。”毛泽东笑道:“人各有志,你就留着吧。”这一句承诺,让许世友坚信自己土葬之事终能成行。



1959年冬,他路过河南新县老家,看见74岁的母亲仍在山坡拾柴。那一幕像钉子一样扎进心里。回部队后,他给长子许光寄去50元,“把棺材备好”。许光不敢违逆。家族长辈后来回忆:“他爹那时就认准了‘忠孝两难全,死后补孝’。”

进入八十年代,许世友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春节前夕,他在家宴上还一杯黄酒一口咸菜,声音洪亮,没人觉出异样。半年后南京总医院的化验单显示甲胎蛋白飙升,多名医生交换眼神,谁也不愿先开口。军区党委商量后,把烫手山芋交给了老部下聂凤智。深夜,聂凤智披衣赶到许世友住处。“首长,肝上出了点问题,咱得去301。”许世友懒得抬眼:“北京?不去。”声音平淡,却透着不容置疑。此后数月,几乎每隔一周就有人规劝,他依旧两个字:“不去。”



8月6日傍晚,南京江面起雾。聂凤智站在宿舍窗前,心里直打鼓。忽而转身对妻子何鸣说:“再去一趟。”两人踏着暮色赶到老首长家。灯光昏黄,许世友靠在藤椅上,眼睛半眯。“回南京。”这四个字轻飘飘,却让聂凤智彻底沉默。直到9月30日,病情大爆发,向守志一声令下:“抬上救护车。”医院全力抢救无果,10月22日19时许世友病逝,终年79岁。

人走了,葬法成了难题。南京军区把报告层层上送,最后放在邓小平案头。邓小平圈批:“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短短九字,既给许世友兑现承诺,也给制度留了底线。为了避免舆论哄动,整个安葬流程悄无声息。葬礼当天,大雨初歇,玄武湖边的送别大厅弥漫浅浅水汽。王震拄着拐杖,目送载着许世友遗体的军车渐行渐远,长叹,“你们千万不能学他。”这一句,并非责怪,更像警示——个人情感不能轻易与制度对撞。



车队驶出南京城,直奔河南新县。许世友的坟冢紧靠母亲旧墓,墓前只立一块青灰石碑,“许世友同志之墓”。没有军衔,没有官职,更没有夸张悼语。了解内情的乡亲说:“他终于算在娘跟前尽了孝。”可在参与制定殡改政策的干部看来,这位悍将的例外无形中削弱了火化运动的权威,难免“前功尽弃”的担忧。

许世友为何宁肯承受非议也要土葬?综合多方回忆,三个原因摆在那:一是百年以后守孝于母;二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自幼信奉“入土为安”;三是对自己身体素质盲目自信,以为病痛拖得过去,结果错失最佳治疗期。王震那句“你们千万不能学他”,针对的正是第三条——不重视医疗手段,错把硬扛当勇敢。

值得一提的是,火化倡议书上最终缺了许世友的名字,却多了上百位其他高级将领的签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解放军高级干部火化率已超过九成。许世友的墓碑孤立在豫南山坡,看似平常,却是整个改革过程里无法回避的一个注脚:政策推进,总会遇到情理交错的缝隙,如何平衡,人情与制度从来是一道难题。



今天再谈许世友,不少老兵仍佩服他拼杀沙场的一腔血性,也有人为他在医学问题上的固执扼腕。假如当年听了聂凤智的劝,或许能多活几年;可假如轻易妥协,他心中“葬母”夙愿又难兑现。两难之间,他选择了后者。王震用拐杖指着那排神情凝重的将军,话音不高,却透出一种身经百战后的冷静:个人情怀再深,也得服从大局。否则,下一个为难的,还是后来人。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明月清风阁
明月清风阁
明清史
363文章数 1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