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韩信之死,世人莫不喊冤。这一喊,就喊了近两千年。
可韩信真的冤吗?还真的未必。
韩信有三必死。
一是年轻。
在刘邦、萧何等人均年过六旬,而他才35岁且曾经有不臣(求立齐王)记录,换成谁,也不放心让他活着。
毕竟,论打仗,整个汉朝就没人是他的对手。
可能有人会说,刘邦的生卒年有争议,有公元前256年和公元前247年两种说法,如果是后一种说法,刘邦刚过50,完全有时间扶持太子成长起来。
可两个证据可以证明刘邦是生于公元前256年,在韩信死时已经年过六旬。
头一个证据是卢绾,他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这一年又是公元前256年,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如果就是不承认这一点也不要紧,我们来看第2个证据。
据史书,刘邦年少时羡慕信陵君为人,特意到大梁去投奔,也想要混个门客当当。这符合刘邦少年时不务正业的作风。
可没想到,刘邦刚到大梁,也就是真在现在的开封(信陵君家就是现在大相国寺那个地方),刘邦就得知了一个噩耗,信陵君死了。这一年是前243年。
如果刘邦是前247年生人,这一年才不过4岁。大家觉得一个4岁的孩子会跑到大梁去当信陵君的门客?
如果刘邦是前256年生人,这一年13岁,已经接近于成丁了,以刘邦少年时那混不吝的气质,跑到大梁去投奔信陵君,这太有可能了。
因此,刘邦生于前256年是确认无疑的。
那么,问题来了。
刘邦已经年过六旬了,韩信才35,能力太强还有前科,在自己百年之后给太子留下这样一个不安因素,能放心吗?
这时韩信一必死。
二是韩信的出身
韩信并非庶民,关于这一点,在《史记》中有记载。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在春秋战国之世,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是有讲究的,并非随意。
![]()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卿大夫们的儿子以公子某称呼,孙子以公孙某称呼,王族的子孙则以王子某和王孙某称呼,从漂母称呼韩信“王孙”可以看出,韩信出身必定不凡。
再从韩信的姓来看,定是韩国王族无疑。因为在战国末世,姓韩的人只有姬姓韩氏这一族。
韩信虽然是韩王族之后,但这个王族毕竟不是周王族,其子孙没资格用王子、王孙来称呼,只能用公子、公孙来称呼。
既然如此,那么漂母为何会用王孙来称呼韩信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像韩信这种六国王族后代太多了,出于尊重,也只能泛称了。
就像后世人们称呼一些有身份的年轻人为公子那样,在秦朝初年,像韩信这种身份的人普遍被称为王孙。这也是公子王孙这句话的来源。
那么,韩信究竟是哪一支呢?他为何不待在韩氏家族主要的聚居地颍川郡,而是居住在原属于楚国的淮阴呢?
韩襄王10年之前,韩国发生了一场风波,在立太子一事上,公子伯婴(从名字看,应该是嫡长子)、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互不相让,终于,在韩相公叔的支持下,公子伯婴胜出。
公子虮虱不甘心,又联合了支持公子伯婴的公仲与公叔争夺相权。又败了。
两次失败,使得公子虮虱的实力受到相当大的损失。在国内也待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到楚国做质子,从而摆脱国内势力的打击。
公元前300年,即韩襄王十二年,韩太子伯婴死了,韩国新一轮太子之争又开始了。
在国内,公叔支持公子咎。公仲出于感激在韩相争夺中公子虮虱帮过他,带着原来公子伯婴的班底愿意帮助公子虮虱。
但仅有内助是不够的,还得有外援。这种做法在春秋战国之世界屡见不鲜。
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其一,愿意扶持你的国家是你母亲所出之国,二是在成功后,你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毕竟,这并不是简单的外公或者舅舅帮助外孙或外甥争家产,而是争国。
可这一次,公子虮虱又败了。原因是公子虮虱有楚国做外援,公子咎也不差,有齐、魏两国做外援。
这一次失败,用光了公子虮虱所有的实力和资源。从此之后,公子虮虱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不出意外的是,公子虮虱回不了国了,只能留在楚国。毕竟,他还是楚国的外甥或外孙不是?而韩信就是公子虮虱的后人。
楚国灭亡后,楚国公族逐渐泯然于众人矣,就连后来被项梁找出来当过一任楚怀王的熊心都只能依靠放羊为生,作为被放逐的韩国公子及其后人又能有什么待遇呢?
可能有人会说,你是把韩信和韩王信给搞混了吧,因为在很多资料中都说,韩王信是韩襄王庶孙,公子虮虱之子。
这并不奇怪,因为把这个问题搞混的人太多了,甚至连《汉书》的作者,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班固都把这个问题搞混了,就更不要说咱们了。
从韩王信的发展轨迹来看,他肯定不会是公子虮虱之子。
因为在韩政坛的三次争夺战中,公子虮虱三次败北,终生不得回国,他这一脉与韩王室已经具有了深仇大恨,其后人怎么可能会投奔韩王成去效力呢?
如果韩王信真是公子虮虱之子,并且投靠了韩王成,那作为同族的韩信为何不与他一起去投奔呢?
以韩信的本事,相信很快就会崭露头角。
可韩信投项梁、投项羽、投刘邦,就是不投奔同族的韩王成,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但要说韩信是公子虮虱之子,也不对,年龄对不上。
就以公元前300年公子虮虱20岁计算,到韩信出生的公元前231年,公子虮虱已经89岁了。这种高龄倒不一定不能生孩子(比如四川军阀杨森91岁还生了个女儿),但概率太低。
更何况,公子虮虱能3次参与韩国的政坛争夺,并且很有手段,这似乎不像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能具备的能力。
如果是30岁的话,那岂不是公子虮虱生韩信的时候已经99岁了?这不大可能。
因此,韩信为公子虮虱之孙才是。
并且从血脉的远近来说,韩信也是韩襄王的庶孙,在族内的地位应该不低于韩王成而略高于韩王信。如果能回国,怎么得也能有个“君”的封号。
那么,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考据韩信的出身与本文有关系吗?关系太大了。
![]()
图片来自网络
秦灭六国是先从韩国开始的。
为何要先从韩国开始,这就涉及到韩国的地理位置了。
韩国的地盘正好位于秦国出关的通道上,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如鲠在喉。
秦国在关外打下了若干地盘却无法实际控制,只能是要么与六国置换,要么作为功臣封地。
比如秦国灭掉东周后,却无法实际控制洛阳,也只能封给吕不韦做封地。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韩国堵在出关的通道上。
韩国虽弱,但弱是相对的。这就像有人说秦国是虎狼,其实六国皆虎狼。
韩国看起来被秦国打怕了,但又有谁能保证一旦秦军出关作战,遇到战事不利的时候,韩国不会在其后路插一刀呢?
一旦韩国动手,就会截断秦军的后勤补给线,这个危害太大了,秦国是不会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韩国的话上面。因此,秦国才会先灭韩,并把其疆域改为郡县,设置了颍川郡。
但这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李信这个人,大家都应该知道,就是称能以20万大军灭楚,后来败于项燕的那位秦军将领。
严格来说,李信之败并非战之过,而是败于后路被断,具体就是秦国昌平君联合韩国的公族反了。
韩国的公族反了,就意味着颍川郡通往秦国关中的路断了。这条路一断,秦军的后勤补给线就断了,这个仗还怎么打?
李信也只好撤兵先把昌平君的问题解决,然后再对付项燕。
可项燕会给他这个机会?
李信大败后,秦始皇并没有把他一撸到底,而是仍然给了机会,在灭燕之战中,以副将的资格参战。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李信之败并非战之过,而是其他原因导致。
汉因秦制,立国关中,面临的问题和秦朝一样,如果驻扎在颍川郡的一路诸侯起了反意,封堵住关中通道,那关东之地非汉朝所有。
这也是为何在前201年春,刘邦以到北方抵御匈奴为名,把韩王信的封地由颍川迁至太原的原因。
几乎在同一时间,楚王韩信被夺去兵权后带到洛阳,降格为淮阴侯。
如果说一次降格,一次迁封地都是单独的事件,那可就太巧了。
可世上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这必定是刘邦精心准备的对韩王族后裔的一次出手,其目的就是夺回对颍川郡的控制权,将韩信和韩王信分而治之,一个被剥夺兵权后留在长安,一个被派到地方战争一线消耗实力。
而韩王信到北方后不到一年就反了,则不由得让刘邦感到自己之前的决定是对的。既然出身韩国王族的韩王信会反,难道同样出身韩王族的韩信就不会反吗?何况这个韩信比那个韩王信厉害多了。
这时韩信二必死。
![]()
图片来自网络
三是韩信卷入了汉初的太子之争
公元前200年,阳夏侯陈豨被刘邦任命为代相,在前198年,又转任赵相,执掌代、赵两国精兵,而此时的赵王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
让陈豨担任赵相执掌代、赵两国精兵,是刘邦为了保住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那个时候,把臣子安排到儿子身边任职,其实就是剥离了臣子与皇帝之间的臣属关系,这也是为何周昌在得知自己要担任赵相的时候会大哭的原因,因为这不仅是降职的问题,而是君主不要臣子的问题。
陈豨担任赵相,就是刘如意的臣子,如果刘如意有意争夺太子,陈豨就是主力。因为按照规则,若刘如意争夺太子成功,并在日后当了皇帝,那陈豨就是丞相,他不可能不卖力。
有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来做刘如意的后盾,这对太子刘盈的威胁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陈豨与韩信关系很好,在陈豨担任代相离开长安之前,二人还密谋过。
至于究竟密谋了些什么,绝非后来吕后给韩信安上的那些罪状那么简单。
这些罪状要么是假的,要么是能拿出来对人说的。至于那些无法示人的,大概率是韩信扶保刘如意参与太子竞争的内情。
如果刘邦驾崩后,陈豨联合韩王信在外起兵,韩信在内发难,以这三个人的能力,辅佐刘如意登上皇位很有把握,然后凭功重新封王,重新把颍川郡当做地盘的可能都存在。
有韩信参与的太子之争,刘邦感觉到玩脱了,这也是他为何要亲率主力参与对韩王信和陈豨战争的原因。
至于韩信,那自然是留给吕后与萧何来处理了。
至于吕后,虽是妇人,但同样存在着逆鳞。
一是,不能丢了汉朝的天下。
当然,吕后后来也玩脱了,差点儿让汉朝姓了吕。
二是,要保住自己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如果触碰了这两个逆鳞,吕后的表现是疯狂的。这也是吕后在刘邦打天下和坐天下这两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截然相反的原因。
令人可惜的是,韩信不管其有意或无意,终于卷入了汉初太子之争的漩涡,不得其死。
这也是刘邦在平定陈豨之乱回到长安,得知韩信已死的消息后,为何会流露出不舍的神情的原因。
他很清楚,韩信之死,更多的是死于太子之争。
那么,韩信就没有活路吗?
活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坚决站在吕后一边,力保刘盈的太子之位。恐怕只有这样,他才能活下去吧。
![]()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