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通讯员 宋杰
“李大哥,您反映村西头路灯不亮的事,今天就给你修好喽!”看着亮起来的路灯,兰陵县新兴镇洪湖村村民李建国,对着手机里的“民意二维码”笑得格外开怀。这爽朗的笑声,是村民对“码上说”“码上办”平台最直白的肯定,也是省派第一书记夏斌扎根乡村,用数字手段解锁治理新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见证。
分类画像:把准群众脉搏
初到洪湖村,夏斌便带着“察民情、解民忧”的初心走村入户,很快捕捉到村民的“急难愁盼”:“咱们对上边的好政策总是一知半解,想反映点事儿,年轻人跑趟镇里还能扛,可我们这些老骨头,来回折腾真是吃不消啊!”走访中,几位老人拉着夏斌的手,道出了村民们在诉求反馈上的“心头难”。群众的呼声,就是第一书记行动的号角,夏斌暗下决心:得给乡亲们找个“省心又高效”的法子。
数字化是破解治理难题的‘新引擎’!夏斌结合在原单位基层服务工作经历,迅速确立“以党建引领数字化治理”的思路,决定瞄准数字化治理风口,打造“民意码上说、实事码上办”平台,让村民“网上就能说心事,动手就能办好事”。
想法虽好,可起步就遇到了“拦路虎”:村里没技术、缺资金,科技公司报价动辄数万元,远超村级预算。夏斌立刻对接派出单位,借助单位资源,牵线公益科技企业免费合作,仅用20天就搭起基础框架;村里老年群体多,特意选微信小程序作入口,“一户一码”扫码即达,操作门槛降到最低。平台试运行,跨部门诉求“上报无门”又成新难题。夏斌多次跑镇里协调,建起“村级受理—镇级派单—部门响应”联动机制,专人督办,明确处置时限,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闭环服务:办好民生实事
“群众诉求五花八门,党组织得牵头分类办、高效办!”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夏斌围绕“精准服务、阳光治理”,将村民需求分成“民情说事、阳光监督、返乡服务”三大类,村民可按诉求“对号入座”,不再“瞎打听、乱跑腿”。更让村民安心的是,村里的党务、财务、事务也全“晒”在码上,村民点开就能看“三务”公开、小微权力清单。以前村民总嘀咕“村里的钱咋花的”,现在透明得像块“玻璃”,信访量直接降了16%。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能“远程管村务”,返乡登记、找工作、办证明,扫码全搞定。在外打工的刘建军,就靠这码远程给孩子办了入学证明,“不用来回跑千把里路,太省心了!”。
为了让实事办得更快,夏斌和村“两委”定下“1351”规矩:简易事1天办,一般事3天回,复杂事5天出方案,大事1个月攻坚。村东头排水渠堵了,村民扫码反映,网格员当天勘察、次日施工,不到两天就通了;粮食收获没场地晒,镇村迅速协调闲置广场,解了农户燃眉之急。半年下来,35件民生诉求办结32件,办结率91%,村民办事平均时间从一周缩到3天,满意率高达98%!
全民参与:打响治理品牌
“平台建得再好,群众不用也白搭,党组织得想办法让大家愿意用、主动用!”为让“双码”平台真正融入群众生活,村党组织牵头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线下把二维码印在凉扇、门牌上,夏天纳凉扇扇子能扫码,家门口贴码随时说事。针对老人“不会用”的问题,村党组织组建“党员助码队”,手把手教会老人能独立操作;线上更热闹:微信群里晒“扫码办事”故事——谁反映的路灯修好了,谁的排水沟通了,一个个真实案例,让村民彻底打消顾虑。平台还设了积分奖励,扫码提建议、转发村务能赚积分,积分能换化肥、超市券。这下,村民从“要我扫码”变成“我要扫码”,参与治理的劲头十足!
![]()
如今,“双码”平台覆盖全村503户、1890人,累计服务超1500人次,老年群体使用占比达35%。洪湖村12345工单量同比降20%,村民疑虑、投诉少了;“阳光监督码”还推广到全镇,实现全镇村务线上公开全覆盖,真正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好氛围。
从“跑断腿”到“指尖办”,洪湖村的“双码”平台,一头连着村民柴米油盐,一头系着干部担当作为。它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装进“数字口袋”,让“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服务零距离”成为现实,更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