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谁要是去黑龙江的黑河、绥芬河,或者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走一圈,还真会发现一个特别现象——身边的俄罗斯面孔越来越多了。你以为他们是来旅游?其实,很多人早就不是“一过性”游客,而是把中国当成了新的家。
![]()
先来上一组数据:到2025年,中国长期居住的俄罗斯人数已经超过5万,而且每年还在新增长——每年净增1.1万人。按这个速度,预计到2030年,定居在中国的俄罗斯人可能将达到10万人,而且这个趋势还在持续扩大。
你可能会好奇,这些俄罗斯人都去哪儿了?其实他们的迁移路径非常有意思。一开始,多数是扎根在黑龙江的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城市。
这些地方入境手续方便,生活上也比较容易适应。很多早期来的俄罗斯人都是靠着跨国早市、边贸生意先“落地”,但这些边境小城有个明显短板:基础设施一般,教育、医疗资源有限,适合短期落脚,但真要长期生活、发展,还是得往中国大城市跑。
![]()
俄罗斯人最多,常住人口大约1万人,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俄语社区。你去望京、亚运村一带,各种俄语餐厅、超市、学校、文化活动场所应有尽有,连路牌、广告都有俄文。
吸引约5000名俄罗斯人,尤其是搞金融、贸易、教育的特别多。上海国际化氛围浓厚,职业机会丰富,俄国人来了不光是生活舒服,事业也能继续干下去。
也分别有2000-3000名俄罗斯人,核心吸引力其实很简单——南方气候宜人、商业环境活跃,很多俄罗斯人奔着中国南方的“温暖阳光”来的。
![]()
经济这几年持续低迷,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据官方数据,2024年以来,俄罗斯普通民众的实际收入下降了5%,卢布一贬再贬,物价飞涨,工作岗位却越来越少。特别是远东那一片,基础设施一直没跟上,气候又冷,生活压力大到“让人喘不过气来”。
俄罗斯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生得少、老得快”。生育率已经降到25年来最低,每年人口自然减少85万人,年轻人看不到前途,中年人担心孩子教育,老年人更忧心养老保障。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不安定感”。
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不断,很多俄罗斯创作者、技术人才收入骤减,互联网生态也被“信息封锁”。对于那些想搞创意、技术、数字经济的人来说,俄罗斯的信息环境越来越压抑。相比之下,中国的网络环境和本土数字平台,简直成了“数字绿洲”。
![]()
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6.3%。中国市场巨大,各行各业都缺懂俄语、懂两国文化的人才。跨境贸易、金融、科技,俄罗斯人到中国就业、创业都很有竞争力。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开发、工程设计,来中国很容易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
中国社会治安好,犯罪率低,对有家庭的移民吸引力特别大。再加上公共交通发达、移动支付普及、医疗教育齐全,生活成本低、便利性高,俄罗斯人一比较就觉得中国“幸福感爆棚”。
这两年,越来越多俄罗斯女性选择嫁给中国男性。原因也很现实:中国男性普遍勤奋、顾家、有责任心,对老婆好。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本来就是“女多男少”,中国则是“男多女少”,这种性别结构上的互补,直接催生了“跨国姻缘”。对不少俄罗斯女性来说,嫁到中国,不光是找到了好老公,生活质量也提升了不少。
![]()
中文声调复杂,语法和俄语差别大,哪怕上培训班、用App学了很久,大部分俄罗斯人也只是“勉强能应付日常”。想在职场、深度社交里无障碍交流,还是很难。尤其年龄大一点的俄罗斯人,很多只能靠同胞朋友、社区翻译“抱团取暖”。
饮食上从“黑面包、土豆炖牛肉”切换到“米饭、火锅、小炒”,不少俄罗斯人一开始真不适应。用筷子吃饭、过春节、参加中秋、端午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刚来时都觉得新鲜,但也容易“水土不服”。社交方式、工作节奏、教育理念上,中国和俄罗斯差别也不小。怎么适应?一是主动学习、尝试,二是依靠成熟的俄语社区。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俄语社区非常成熟。这里有俄语超市、学校、报纸、微信群,大家可以相互帮助,分享经验。很多社区还会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新移民在中国也能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这些社区也成了中俄民间文化互动的桥梁,促进中俄两国民众的理解和友谊。
![]()
俄罗斯人的到来,让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多了一抹“异域风情”。无论是美食、文化、艺术,还是中俄贸易、科技创新,都因俄国人的参与变得更国际化。北京望京、上海外滩、广州天河,不少街区都能看到俄罗斯风情的餐厅、超市、咖啡馆。中俄民间互动更加频繁,从边境小城的早市到大城市的社区活动,都在见证着两国关系的“民间升温”。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定居中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很多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孩子能上更优质的学校,医疗、养老都更有保障。原本在俄罗斯“看不到希望”,但在中国找到新的生活方向。
其实,俄罗斯人移民中国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中俄关系民间化的深刻体现。中国在全球人口流动、人才吸引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俄罗斯人来华,既说明中国的吸引力,也加深了两国在非官方层面的民间联系。
![]()
俄罗斯人“涌入中国”,本质上是俄罗斯国内经济社会压力和中国经济机会、社会稳定、生活便利的共同作用,是市场和民生需求的自然结果。只要中国政策持续开放、俄语社区建设更完善,这个移民潮还会继续放大。
未来,随着中俄“性别结构互补”更加明显,俄罗斯女性嫁中国男性的现象会更加普遍。中国“男多女少”,俄罗斯“女多男少”,两国婚恋市场“无缝对接”,不仅满足了双方的婚恋需求,也能促进家庭融合、社会稳定、人口结构的优化。这是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的一种“跨国双赢”。
随着中国政策不断完善,俄语社区更加成熟,移民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俄罗斯人来中国定居将成为中俄关系中的“新常态”。而这种跨国迁移,不仅仅带动了经济、文化的互动,还能让两国民心更加贴近。
![]()
俄罗斯人来中国,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选择了更好的生活。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国际吸引力的体现,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人生的新机会。未来,随着中俄合作深入,人口流动加快,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普遍。中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真正的共赢。
参考信源:俄罗斯导游阿杜:中俄免签是好事,但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2025年09月18日 08:36 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