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度医药)
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10月29日,据CareerIn投行PEVC消息,德国制药巨头拜耳集团已正式签署协议,将其旗下经典抗生素药物Avelox(莫西沙星)的相关业务及资产出售给红杉中国。这一交易标志着又一款曾经的“重磅炸弹”药物在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中易主。
根据双方签署的股权购买协议,本次交易规模预计在1.6亿至2.6亿欧元之间。核心标的为Avelox的知识产权、全球品牌所有权及商业权益。汇丰银行担任拜耳方面的独家财务顾问,上海浦东开发银行为红杉中国提供了贷款融资支持。
这笔交易是拜耳全球产品线瘦身、聚焦核心优势领域的又一举措,也是红杉中国在创新药资产领域的一次重要布局。
资料显示,Avelox(莫西沙星)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的超广谱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1999年9月,该药物首先在德国上市,同年12月10日通过FDA审批,商品名为“Avelox”。随后,Avelox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上市,2002年以“拜复乐”为商品名在中国上市。
作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在抗菌谱上具有显著优势,对多种病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优良的药动学特性也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备受青睐。
Avelox自上市以来,市场销售表现强劲。2000年,其全球市场销售额便达到了1.22亿美元。此后,销售额稳步上升,2006年,Avelox的全球市场销售额高达8.22亿美元,2007年更是达到了10.34亿美元。
随着该药在主要市场的专利于2014年左右到期,仿制药大量涌入,其销售额断崖式下滑。2021年“Avelox”全球销售额为0.72亿美元。到2023年,Avelox的全球年销售额已萎缩至约1亿欧元以下。
在中国市场,Avelox(莫西沙星)也经历了从辉煌到面临挑战的过程。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其销售额曾一度稳步增长。但近年来,随着国家药品集采政策的推进,Avelox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莫西沙星口服及注射剂均被纳入了中国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该批次集采结果于2021年5月正式执行。集采后,莫西沙星的中标价格相比此前市场价平均降幅超过90%。
虽然拜耳作为原研厂商中标,保住了相当一部分医院市场份额,但产品单价和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其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贡献大幅减少,这加速了拜耳将其视为非核心资产并寻求剥离的决策过程。
摩熵药业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国全终端销售额分别为22.61亿、23.46亿和28.48亿元人民币。原研药(拜耳)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2年占比已不足10%,国产仿制药占据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包括鲁南贝特、四川国为、南京优科制药和浙江医药新昌制药等。
Avelox作为拜耳旗下的重要抗生素药物,在其制药业务中曾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拜耳整体业务的调整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Avelox在拜耳营收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在拜耳集团2023年总计约480亿欧元的营收中,Avelox的贡献已微不足道,占比远低于1%。
2025年上半年,拜耳面临了诸多挑战。据2025年3月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拜耳营收466.06亿欧元,同比下滑2.2%。其中,中国区收入36亿欧元,同比下滑0.7%。制药业务虽有微弱增长,但整体业绩仍面临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拜耳出售Avelox业务,或许是其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环境变化,众多跨国药企都在积极调整产品组合,将资源集中于创新药物和核心治疗领域。
诺华、葛兰素史克、辉瑞等制药巨头都曾出售或剥离过成熟产品线。这些产品往往专利已过期,面临激烈的仿制药竞争,但在特定市场仍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和商业潜力。
对于中国资本和药企而言,这无疑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收购这些成熟产品,可以快速获得知名品牌和全球商业化权利,加速国际化布局。特别是在带量采购背景下,拥有丰富成熟产品管线的中国药企,可以通过规模化运营和成本控制,在这些产品上继续获取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跨国药企战略调整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类似Avelox的成熟产品被剥离,而中国资本和药企将成为重要的潜在买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