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花花最近有些“奇怪”。课堂上,她总是控制不住地频繁眨眼、皱鼻子。老师觉得他在“做鬼脸”,几次批评他上课不专心。父母也以为这只是新养成的坏习惯,反复提醒、训斥,却不见好转。然而,情况在3个月后发生了变化。花花的“小动作”升级成了不受控制的甩头、耸肩,之前皱鼻子的情况也依然存在,尤其在紧张时,这些表现会更加严重。直到这时,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她前往医院检查。最终,花花被确诊为抽动障碍。
![]()
抽动障碍定义: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不是“坏毛病”。TD主要表现为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的单一或多部位非自愿性运动和/或发声抽动,多在儿童时期起病。
抽动障碍特点:
形式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表现为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表现为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难以抑制:孩子常描述抽动前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类似于“打喷嚏前的感觉”。即便是暂时忍耐,之后依旧会释放个够。
症状波动:TD症状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包括心理行为、环境、习惯等,加重症状的因素包括受到紧张、焦虑、惊吓、兴奋、疲劳、睡眠不足、伴感染、被人提醒、突然停药等,也包括躯体疾病,如眼、鼻、咽喉、皮肤局部问题以及器质性原因(如神经系统疾病);减轻症状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
就诊流程解析:
孩子发生抽动,可以去儿童神经内科、康复科、心理科、儿童保健科等相关科室就诊,确定诊断、完善评估及必要的鉴别诊断。
“抽动症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必须通过严谨检查鉴别清楚。” 党京会主任表示,临床中需重点将抽动与癫痫发作、物质或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舞蹈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区分开。为此,医院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必要的辅助检查:如通过视频脑电图排除癫痫;借助头颅核磁检查脑部结构是否异常;开展肝肾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针对疑似过敏或遗传因素的情况,还会进行过敏原检测、基因及染色体检查,全方位排除其他致病可能,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党京会主任看来,抽动障碍并非 “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早识别、早评估、早干预。西安康宁心理医院儿科团队会以科学的诊疗流程、专业的医疗技术,结合儿童心理科的童趣化疗愈环境,为抽动障碍患儿提供 “诊断 - 评估 - 干预 - 康复” 的全周期服务,帮助孩子逐步改善症状,回归正常学习与生活。若家长发现孩子有疑似抽动的表现,不妨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让专业医生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