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实习生 罗语熙
从最初因父母建议选择学医,到成为艾滋病患者的守护者,王宗正走出了一段不平凡的职业路。
在这条特殊的医疗战线上,他见证了艾滋病诊疗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全病程管理的巨变,更见证着医学进步给患者带来的新生……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王宗正医生已坚守二十余载,他始终用责任与仁心诠释着医者的担当。
![]()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医生王宗正
不放弃 为患者坚持穿刺
“当时我们尝试穿刺了10多次,都没有成功。”王宗正医生平静地回忆起那个令他至今难忘的案例。那是一名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检查,但由于患者情况特殊,穿刺难度极大且风险极高。在连续近20次失败后,当所有人都准备放弃时,王医生选择再试最后一次,最终穿刺成功。
我们当时担心患者家属会不会因为失败次数太多给予指责和投诉。没想到,穿刺成功后,患者家属竟给医生送上眼含热泪的感激和感谢。原来这名患者在外面已经辗转了多家医院,当时这些医院的医生都没有为患者实施穿刺检查。“家属也看到我们确实非常努力地去帮助他们,非常感动、也很感激。”他回忆说。
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他表示:“当你看到一个濒临绝境的患者,在你的帮助下很高兴地出院,让整个家庭犹如绝境逢生,会让你有一种满足感。因为这些患者大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或者是家里的独生子。”正是这种成就感和价值感,支撑着他在这个特殊领域坚守了二十多年。
同时,职业暴露的风险始终伴随着感染科医生。他坦言自己也曾经历过惊险时刻:“当时我给一个艾滋病患者做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喷溅到我眼睛里面去了。”虽然及时服用了阻断药物,但这次经历还是给他带来了心理阴影。但是因为对患者的责任感,他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慢慢地重新开始做这方面的有创操作。
让王医生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情况已大为改观。“倒退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些医护人员听说要调到感染科来,宁愿辞职都不愿意来。而现在,很多医院很多医生都愿意为这些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
医者仁心 千里护送患者回家
“曾经我们接诊了一个下肢有截瘫的感染者,在我们这儿大概住了一个月,他想回家。”王宗正医生介绍,这名患者的家在离成都很远的川东北,家属们都不愿意接他回家。面对这种情况,王医生和团队没有简单地将患者送出医院,而是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护送小队,一个120司机和医护4人,把他从成都送回了家。
这次护送行动充满了挑战。“当时他所有的所谓直系亲属都联系不上。在多方联系无果后,他们最终找到了患者的前妻。给她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后,她总算同意收留患者。从早上一直到接近晚上的时间,才把他送到目的地。”
在王医生看来,这种是属于医生的一种关怀。“我们不仅要做患者自身的心理工作,我们还要做家属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不仅疾病能够得到恢复,社会关系也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从2004年参加工作至今,王医生见证了艾滋病诊疗领域的巨大进步。“从当时我们以机会性感染治疗为主,到现在我们倡导的全病程管理,这种诊疗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会给患者设定一个标准,当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达到标准后才开始抗病毒治疗;到现在一旦发现就尽快地启动治疗。”
同时,药物治疗也经历了革命性变革。从以前每天一把药到现在一片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此外,现在即使是两个感染者组成的家庭,也能生下健康宝宝,二十年前这基本上不可能实现。这种技术进步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更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完整的人生。”
“对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我们科室基本上放在门诊进行。对于艾滋病相关的一些合并症或机会性感染,比如肺孢子菌感染、隐球菌感染、弓形虫脑病、骨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慢阻肺、糖尿病、肿瘤等,需要感染科医师为主导的MDT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全生命周期关怀理念。”王宗正医生介绍。他诚恳地说:“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更多地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疾病,了解它实际上是有办法来预防的。”他希望社会能够真正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个疾病,而不是带有偏见,让患者就诊之路不再充满坎坷和波折。
对于未来,王宗正医生说,“我只能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对艾滋病防治的展望,我们希望能让艾滋病被终结。我相信,这个也是所有从事艾滋病专业的医生希望看到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