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度创新与空间重构,如何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用生态温度塑造未来之城的长安实践,正在书写优质答案。
紧抓西安城市综合能级跃升发展新机遇,长安区正聚全力推进市级重大开发平台建设,未来信息港与长安大学城核心区两大市级重点片区“双核联动”加速推进,已然成为长安区破局的关键答卷。
结合长安区自身资源和发展特色的这一“双核布局”,打破传统“产城割裂”的旧有模式,一边全力锻造硬核科技引擎,一边精心营造诗意栖居之所,为城市发展探寻全新路径。其中,未来信息港片区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高端制造、光电产业为五大主导产业,远超传统产业园区的简单复制。
![]()
在基础设施维度,未来信息港展现出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布局算力枢纽、智能路网、专用通信网络等新基建,为高端产业集聚铺设“数字高速通道”,夯实发展根基。
生态协同层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打通“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通路,推动实验室成果就地转化,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产业规划上,打造“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让未来信息港不再是企业简单堆积的“产业工地”,而是进化为技术、人才、资本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信息港与长安大学城核心区两大片区配备“双指挥部”+“一办六组一专班”顶格配置,强化资源要素整合,让土地征收、审批流程等传统难题迎刃而解。配合着“市场化代建代营”的破题之策,种种行动都在昭示着一个信号:这里不仅要建科技园区,更要造一座“产城人”共生的未来之城。
![]()
与未来信息港的“硬核”形成奇妙化学反应的,正是长安大学城核心区的“软实力”构建。“大学城+长安公园”的区域配置,不难看出这一片区深远的发展目标和广阔优质的前景。
先从“人居”方面看,教育、医疗、商业与生态环境等配套建设同步升级,居民在步行半径内就能真正实现“生活全配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景象随处可见,通过长安公园这一生态纽带,校区、园区、社区实现紧密串联,已然打造出“工作+生活+学习”无界融合的全新场景。
再看产业发展方面,西北水电新能源科技产业中心、中交二公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航工业黑匣子研发基地等3大央企区域总部先后建成投用,近20个子企业入驻办公,其他企业入驻项目也正在积极有序落地,文旅相关的清水湾温泉度假酒店、长安松间酒店等高端酒店项目即将建成运营,长安恐龙科技博物馆项目正加速推进。
长安大学城核心区正通过“生态修复+公共服务+产业聚集”的多重驱动,逐步完成从城市边缘到品质高地的蜕变,构建起“山景入城”的绿色廊道,让终南山的云雾直接漫入城市肌理。区域针对常住人口的吸引力提升,也必将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做好互补、保障、促进工作。
如今的长安,正用积极行动诠释着“区域产业与生活,不是单选题”这一命题。双核协同,未来信息港的算力中心与长安大学城的科教生态资源“双向奔赴”,必将产生“1+1>2”的化学反应。从校地合作机制破解“有产无城”,到运营前置策略避免“有城无人”,这种“以产聚才、以城留才”的闭环体系,是长安区对“产城融合”理念的创新诠释和本土化实践。
现阶段未来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长安大学城核心区配套升级稳步推进,未来千亿级产业带的发展蓝图已清晰可见。(杜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