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颜值经济”席卷而来,“医美”正成为年轻群体中悄然蔓延的新潮流。从微调五官的“轻医美”到重塑轮廓的整形手术,一些大学生或者准大学生选择通过医美快速实现“容貌升级”。不可否认,合规的医美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带来心理层面的积极反馈。但热潮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医师资质的良莠不齐、劣质耗材的安全隐患和过度医美引发的容貌焦虑正悄然潜伏。变美这件事,年轻的学生们该如何做选择呢?
01
通过医美
获得的不只是美貌
学生:
我天生单眼皮,眼睛小还总被家里人说“不够精神”。今年暑期做了双眼皮手术,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眼里有光”,整个人也变得更自信了。新学期开学我已经步入大四,面对“秋招”各类面试我也更有信心了。@Cecilia
从小没少因为“地包天”被人嘲笑,平时说话、合照都会下意识捂嘴。牙齿矫正不仅调整了牙齿形态,这种 “不用藏着缺点” 的坦然,让日常相处和社交都更自在,也让我变得更自信了,我终于不再捂嘴笑了。@小曾
我还挺特殊的,我爸妈没跟我商量,直接把我抓去做双眼皮了。之前矫正牙齿也是,事后我妈还跟我说本来以为我会害怕反对,没想到我自己蹦蹦跳跳地进了手术室,医生审美也挺靠谱,现在双眼皮贼自然,只要我不说,别人都看不出来。@宠幸的洗面奶
过来人:
我是一个典型的高考毕业用户,2018年考上大学后就做了激光祛斑。我只能说对我而言这个选择太对了,因为有些小孩子真的特别不懂得社交分寸,有意无意的言语对人的心灵中伤确实很大。祛斑之后又开始简单化妆,我在大学里面确实更受欢迎了,最主要的是我有更多机会和底气去社交实践,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过我依然觉得要树立正确的医美理念,家长也应该正确引导和支持孩子的爱美心态,让他们在正确认识自己看待美的前提下去提升自己。@小土豆
旁观者:
“建模”好在哪里都受待见,哪怕毕业后从事比较基层的行业有一张“建模”好的脸一样会给别人一个较为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不是当“路人”。除非你能力特别强,不然大部分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都一定是脸。不能因为自己没吃到颜值带来的红利就去指责想变美的人。@无笙二娃
![]()
02
不可忽视的
医美风险
学生:
之前短视频刷多了总觉得自己是婴儿肥,下颌线不清晰不好看,暑假让我妈带我去打针,被骂了好几顿,焦虑了好一阵子。结果上了大学,加入社团参加活动,发现大家更在意谁的策划能力强、谁能活跃气氛,根本没人盯着别人下颌线。这我才知道我暑假的焦虑完全是被资本做局了,我刷到那些东西是信息茧房了,不晓得有多少推送都是医美机构买的流量推给我,真的气死我了!@大白鹅小蛋糕
过来人:
我是毕业后收入稳定了,加上超过25岁,能明显感到衰老了,才开始接触医美的。一开始是简单的光子嫩肤,后来为了治疗痘痘打了消炎的水光针,再因为方脸去打了瘦脸针,最后又因为法令纹严重注射了玻尿酸。
看起来循序渐进,但很容易一听机构人员的鼓动式话语,就冲动消费,甚至超前消费的,我现在就已经在还款了,上述加起来超过了1.5w,大学生很难支撑下去的。把衰老看成是时光对你的爱恋,自然地接受吧。@ Nefelibata
旁观者:
之前有亲戚家孩子偷偷去打玻尿酸,结果栓塞了。别觉得打一针没事,真出问题了,扯皮没完不说,花钱都修复不了!@八匹马绿茶
我闺蜜暑假去做了双眼皮,她现在悔得要死,商家根本没有做成她想要的自然款,用我妈的话说就是“跟肚脐眼一样”。幸亏当时被我妈拦住了,没有跟她去,她之前的单眼皮也挺有辨识度的,现在想改都改不回去了。@他他他他啊啊啊
审美是会变的,我二十出头认可的东西现在来看完全不一样了。就比如割双眼皮吧,确实是一个小手术,但其实深浅宽窄对颜值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手术虽小但也不能随便对待,可惜我见过很多刚毕业就去割双眼皮的学生,割得很随意。@谷子慕
我们隔壁班就有女生借网贷做鼻综合,每个月要还3000多块,天天去各种兼职,甚至还在寝室里开直播赚钱,搞得寝室关系紧张,课也落了不少。我觉得医美这东西,自己没收入的时候真别碰,等自己工作了能赚钱了再说,为了外貌把学业都搭进去真的有点本末倒置!@小红鼠家的momo
从业人员:
医美风险贯穿治疗全过程,且与医美项目类型直接相关。即便是注射玻尿酸等看似常见的注射类项目,若操作不当,除了可能会影响容貌,还可能因误触到血管、神经等造成并发症。特别是一些无资质的“黑诊所”是风险高发地,工作人员普遍未取得合法执业资质,技术水平低,操作流程不规范,甚至使用假冒或劣质药品器械。器械消毒不彻底、操作环境不达标,感染风险较高。此外,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会放大风险。不同人的皮肤耐受度、过敏史、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会存在明显区别,同样的项目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与风险。@圆
![]()
03
如何正确看待
医美和变美
家长:
同事给孩子办成人礼送了双眼皮手术,我没这么做,反而跟我女儿说,妈妈觉得你去年在社区做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你那时候的样子比什么都美,善良的心才是一辈子的医美。@魏为安vvn
我女儿高考完说自己同学都去做医美,她也想割双眼皮,我没直接拒绝,而是认真听了她的规划,问了她一些问题,又陪她去实地了解了一下,查询了一些网络案例,最后陪她去了顶尖的专业整形医院问诊,最后得出结论:她内眦赘皮明显,确实可以手术矫正。我就力排众议带她去开了内眼角,术后女儿肉眼可见地开朗自信了许多。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医美并非不能做,而是不能草率,不能去不正规的地方去做。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应该充分考察认真权衡,该做就做,顶尖整形医院医生都说了孩子确实可以做,那为什么不给她做呢?想变美有什么不对呢?父母不是老古董,不是僵化思维,而是教孩子如何做决定的榜样。@月明山稀花似雪
旁观者:
看个人需求吧,有抗风险能力(后续补打修复的资金)且能接受失败(毕竟不是100%成功)的再考虑,毕竟每个人都想美,在对自己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做点小项目也不是不行,毕竟人有权利为自己的身体做主。@意朵fa
我觉得整形应该是变美的最后一种手段,因为整形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如果想变美,先从发型、皮肤保养、穿衣打扮方面开始提升。上大学不穿校服了,肯定要买很多衣服,去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穿衣打扮。也可以上体态课优化体态,去皮肤科治好青春痘。做完这些之后其实一个人的形象就已经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到这种程度还不满意,再整形也不迟。@修不完的眉毛君
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学舞蹈气质很好,一开始觉得她黑黑的皮肤不好,长得也不好看。但是发现她的魅力、情商、智商和温柔之后,就感觉这个人越来越漂亮了!@ Yuanman
从业者:
医美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回归医疗本质。特别是要规范注射类等高风险项目操作,构建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的全流程标准体系。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服务准则,引导机构拒绝“精灵耳”等火爆但有潜在风险的项目,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实现规范化发展。@圆
专家: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约束与内生自觉,需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一方面,监管部门需以更精准的规则与更严格的执法净化市场。另一方面,要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对机构资质、医师资格、耗材流向实行“一物一码”监管,推动跨部门“黑名单”共享,让非法机构与无证医师无处遁形。@威威新语
年轻人选择医美项目,要遵循“安全优先、需求匹配、理性决策”的原则,除了要多方学习查阅资料破除认知误区,还要在机构资质核查、术后护理等全流程进行谨慎选择。
1.破除误区:建立对医美项目的正确认知
“轻医美”不等于“零风险”,光子嫩肤、玻尿酸注射等 “轻医美” 项目,同样属于医疗行为。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感染、红肿、色素沉着,注射类项目甚至存在血管栓塞风险。
2.确定需求:根据自身情况匹配项目类型
要优先解决影响自信或存在健康隐患的问题,尽量选择非侵入式医美项目,不要盲目选择注射类或微创手术等风险较高的医美项目。其次要根据学业或工作安排选择医美时间,尽量选择在假期进行。
3.慎选机构:从资质到服务层层把关
在选择医美机构时,要确认机构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持有《医师执业证书》且注册专业为“整形外科”或“皮肤科”,所用耗材(如玻尿酸、假体)有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君君
记者点评
为“颜值经济”筑牢安全底线
半月谈评论员 尹思源
这几年,“颜值经济”正逐渐成为年轻人消费清单里的新选择。在“悦己”观念的推动下,他们愿意为提升外在形象、增强内在自信买单。从日常护肤到医疗美容,从基础护理到专项改善,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而是更主动地借助科技手段优化自身形象。这份对美的追求与对自信的渴望,理应得到理解与尊重。
但与此同时,一些商家把“容貌焦虑”异化为营销工具,医美行业的乱象也随之滋生。“零风险”“即时变美”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入局,术后感染、效果不符的问题频发;无证行医者藏匿于居民楼、写字楼,用未经审批的伪劣药品开展诊疗,触碰法律红线;“美容贷”以“低息”“无抵押”为噱头设下“金融陷阱”,让不少年轻人陷入还贷困境……种种乱象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带来无法挽回的健康风险,还严重透支了行业信誉。
追求美本无对错之分,但健康与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为“颜值经济”筑牢安全底线,既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亮剑”,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完善行业准入标准与监管体系,让违法者无处遁形;也需要年轻人保持清醒认知,不被焦虑裹挟、不盲目跟风消费。监管不缺位、行业守规矩、消费者够理性,才能让医美行业回归服务本质。少点坑、多点实在服务,这个行业自然能走得稳、走得远。
主持人说
越来越多准大学生和大学生选择做医美,一方面体现了医美项目的普及和技术的升级,让医美变成一件门槛较低的消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年轻人对于形象的愈发重视,对于自身有着更高的追求。但是医美对于学生们也存在着风险,学生群体很容易因为缺少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而陷入 “美丽陷阱”,最后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且过多地接触医美相关的宣传也易导致审美模板化、单一化,将个人价值更多地寄托在外貌上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长。
对此,老师和家长们应当在学生成长阶段就增加关于美的培养,让学生们意识到美是多元的,是全方面的,外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医美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黑医美”,规范医美流程。同时媒体也应该具有责任意识,避免过度渲染“容貌焦虑”,各方一起助力学生们健康地追求美丽。
你如何看待
越来越多大学生拥抱医美?
来源:半月谈
策划:张子晴 苏娅
记者:尹思源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