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杨倩
审核:闫新欣
为了让专业护理经验“走进”千家万户,与癌共舞论坛与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团队合作推出“居家护理全攻略”系列直播。9月28日,在该系列直播的第13场“化疗的不良反应管理与预防策略”活动中,特邀嘉宾航天中心医院老年肿瘤亚学科带头人闫新欣教授介绍,该系列直播活动已经开展十余场,从营养支持、运动康复到血糖管理、皮肤护理等,围绕肿瘤患者的各种居家护理问题,分享了许多实用知识。此次将聚焦一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话题——肿瘤患者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与综合管理。在肿瘤患者中,尤其是我们的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治疗的影响,肌少症的发生率高达30%-60%。它不仅仅是感觉没力气,更是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风险、降低生活质量。
此次直播特邀沈阳航天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杨倩,为大家系统讲解早期识别肌少症的信号,并深入科普科学评估方法,助力患者掌握营养、运动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策略。
科普讲解
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有一种“隐匿性”疾病常常被忽视,它就是肌少症。相关数据显示,约30%-80%的肿瘤患者存在肌少症,且不同瘤种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在胰腺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肌少症的发病率尤为高发。
长期以来,临床传统观念更多关注肿瘤患者的体重下降情况,将其视为恶液质的重要表现,却往往忽略了肌肉质量的特定减少。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那些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甚至超重(看似“虚胖”)的肿瘤患者,也可能存在严重的肌少症。这一现状导致许多患者的肌少症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而实际上,肌少症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且强大的负面因素,亟需引起临床诊疗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肿瘤相关性肌少症?
肌少症(sarcopenia)原本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老年综合征,主要特征为骨骼肌含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同时可能伴随躯体功能减退。在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60-70岁老年人发病率为5%-13%,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则达到11%-50%。
而肿瘤相关性肌少症,特指在肿瘤患者群体中,由于肿瘤本身的影响以及抗肿瘤治疗的双重作用,共同导致患者肌肉质量和功能下降的情况。从人生不同阶段的肌肉变化来看,健康人群在成人早期生活阶段肌肉量和肌肉功能处于较好状态,进入老年生活阶段后,肌肉量和功能逐渐下降,慢慢发展为轻度肌少症,若未及时干预,会进一步接近身体失能临界点,最终可能发展为重度肌少症,出现身体功能缺损导致的肌肉严重缺少。
肿瘤相关性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肿瘤细胞自身代谢异常,在肿瘤恶液质的早期阶段,就会不断消耗机体营养,加速肌肉分解;同时,肿瘤还会分泌如TNF-α、IL-6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肌肉蛋白的降解,导致肌肉量减少。另一方面,抗肿瘤治疗也会对肌肉产生负面影响,化疗和放疗可能引发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而且治疗药物还可能直接损伤肌肉细胞;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制动休息,加上术后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重肌肉流失。此外,患者自身因素也不容忽视,肿瘤相关的“厌食”症状会导致患者食欲减退、营养摄入不足,同时因疾病带来的乏力、疼痛等不适,会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减少活动量,长期缺乏运动也会导致肌肉量和功能下降。
肌少症对肿瘤患者的深远影响
肌少症对肿瘤患者的临床危害极大,会从多个方面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首先,肌少症会降低肿瘤治疗效果,增加治疗毒性。临床上,化疗药物剂量常按患者体表面积计算,但脂肪组织并不代谢药物。对于肌少症患者而言,其体内脂肪比例相对较高,肌肉量减少,这就导致实际单位肌肉所承受的化疗剂量更高,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毒副作用,如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因副作用导致治疗中断或剂量调整,降低整体治疗效果。
其次,肌少症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功能状态。肌肉量减少和肌肉力量下降会使患者出现明显的乏力、虚弱症状,活动能力大幅下降,日常的穿衣、洗漱、行走等生活活动可能都需要依赖他人帮助,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生活幸福感。
再者,肌少症对肿瘤患者的手术结局也有不良影响。存在肌少症的患者,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这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术后生存率,给患者的术后康复带来重重阻碍。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肌少症会缩短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肌少症是预测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其对生存期的影响甚至比传统的 BMI(身体质量指数)等指标更为重要,是威胁肿瘤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自我识别肌少症?
早期发现肌少症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掌握简单有效的自检方法,并了解专业的识别标准十分必要。
指环测试(finger-ring test)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检测方法,具体操作是: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环绕小腿最粗的部位,然后比较小腿围和手指围成的指环的间距。根据环绕结果可分为三种情况:如果手指无法围住小腿,说明小腿围较大,肌少症风险较低;如果手指刚好能围住小腿,需警惕肌少症风险;如果手指围住小腿后仍有空隙,则表明小腿围较小,存在肌少症的高风险。
![]()
肌少症筛查五项评分量表
该量表通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来判断肌少症风险,具体包含五个评估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困难程度赋予不同分值(无困难=0分,轻度困难=1分,非常困难或无法完成/需协助=2分)。
力量评估:主要考察患者举起和搬运4.5kg(9 斤)物品的困难程度。
协助步行评估:关注患者步行穿过整个房间是否存在困难。
座椅起身评估:评估患者从椅子或床上起身时的难易程度。
爬楼梯评估:查看患者爬10个台阶(大约一层楼)的困难情况。
跌倒评估:统计患者在过去1年里的跌倒次数(无跌倒=0分,1次~3次=1分,4次及以上=2分)。
将五个项目的得分相加,若总分<4分,说明患者身体状况相对健康,肌少症风险较低;若总分≥4 分,则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建议及时前往肌少症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专业识别标准
除了自我检测,临床上还有更为精准的肌少症识别方法,主要从低肌肉质量、低肌力、身体机能低下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满足相关指标即可诊断为肌少症。
在握力评估方面,男性握力<28kg,女性握力<18kg,可判定为低肌力。
对于四肢骨骼肌肌量的评估,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DXA(双能X线吸收法)和BIA(生物电阻抗法)。采用DXA检测时,男性四肢骨骼肌肌量<7kg/m²,女性<5.4kg/m²;采用BIA检测时,男性<7kg/m²,女性<5.7kg/m²,均属于低肌肉质量范畴。
在身体机能评估上,主要通过6米步速、简易体能状况量表和5次坐起试验来判断。其中,6米步速<1m/s、简易体能状况量表得分≤9分、5次坐起试验用时≥12s,都表明患者身体机能低下。
此外,小腿围测量也可作为辅助评估指标,男性小腿围<34cm,女性小腿围<33cm,也需警惕肌少症的可能。临床上还会借助电子握力测试仪、体型检测设备等工具,对患者四肢躯干肌肉量、力量,体脂肪、内脏脂肪面积,以及水分、蛋白质、无机盐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为肌少症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肿瘤肌少症的综合管理策略
针对肿瘤肌少症,应遵循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多学科协作(MDT)的核心原则,从营养支持、运动干预、药物治疗等多个维度开展综合管理,同时加强患者监测与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营养干预是肿瘤肌少症管理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注重优质蛋白补充,患者可每日补充蛋白粉(24-26g/天),或通过饮食摄入高蛋白食物,推荐摄入量为1.2-1.5g/kg/d,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和修复肌肉组织。其次,需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调整能量摄入,一般建议热量摄入为83.7-104.6kJ/kg/d,以满足身体代谢和肌肉合成的能量需求。此外,一些特殊营养素也对改善肌少症有积极作用,如支链氨基酸(BCAA)、维生素D、ω-3脂肪酸等。
运动干预主要包括抗阻训练、有氧运动和功能训练三类。抗阻训练旨在增强肌肉力量,器械训练可采用举哑铃(初始重量1kg,10次/组,每日3组)等方式;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训练(20次/组)也属于抗阻训练的范畴,有助于锻炼下肢肌肉力量。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步行、步速训练(目标步速≥0.8m/s)都是不错的选择,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功能训练则侧重于提升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直抬腿训练(20次/组)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功能训练方式。
肿瘤肌少症的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学科团队协作(MDT)能够整合各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诊疗服务。首先会成立专门的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各成员凭借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为患者的管理出谋划策。在制定管理方案时,团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肌力、营养状态、肿瘤病情等多方面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管理过程中,还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督,及时了解患者的干预效果和身体状况变化。
持续的监测与评估是肿瘤肌少症管理的重要环节。影像学评估常用CT检查来测量患者的L3骨骼肌指数(SMI)和腰肌横向厚度指数(TPTI);实验室指标评估主要关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以及预后营养指数(PNI);功能评估则延续了肌少症识别阶段的评估指标,包括握力、步速和 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在肿瘤肌少症的管理中,药物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降氨治疗药物如乳果糖,能够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激素替代治疗如睾酮补充,但由于睾酮使用存在一定风险,需谨慎评估患者情况后使用;此外,抗炎/抗氧化剂如左旋肉碱,也可能对改善肌少症有一定帮助。
对于处于术后或抗肿瘤治疗期的患者,早期活动是关键,患者在术后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即使暂时无法下床,也可进行床上踝泵运动,通过适当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疼痛管理也不容忽视,需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减少因疼痛导致的肌肉废用。心理支持同样重要,通过心理疏导、情绪干预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更好地推进肌少症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肿瘤相关性肌少症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核心是炎症驱动的代谢失衡。诊断需结合肌肉质量与功能评估,管理则需多学科协作,以营养与运动为基础,辅以定期随访与风险筛查。未来,应将肌少症评估纳入肿瘤患者的常规管理;推动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探索不同肿瘤类型的最佳干预模式;建立“医院-家庭”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长期跟踪与预防。肌少症虽“隐匿”,却非不可控。通过早期识别与系统管理,完全有能力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答疑解惑
问:患者应该在治疗过程中的哪个时间点进行肌少症筛查?是确诊时、治疗前,还是治疗中定期评估?患者在做放化疗期间,多久检查一次肌肉状况比较合适?
杨倩:首先,患者在确诊疾病并开始治疗前,就应主动提出进行肌少症筛查;在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定期开展肌少症评估,通常建议每1-3个月进行一次。其中,处于放化疗期间的患者,建议每月检查一次肌肉状况,以便及时发现肌少症的早期迹象。
闫新欣:对于肌少症筛查,原则上越早进行越好。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不仅有助于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后续治疗与康复阶段,也建议每1-3个月对患者肌肉状况进行一次评估。
问:对于肌少症的肿瘤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遵循怎样的标准?除了蛋白质,还有哪些关键营养素对肌肉合成至关重要?
杨倩:针对患有肌少症的肿瘤患者,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2-1.5克。除蛋白质外,还有多种营养素对肌肉合成至关重要:维生素 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为肌肉健康提供基础;支链氨基酸(尤其是亮氨酸)可直接刺激肌肉合成;脂肪酸则能减少肌肉炎症,间接助力肌肉合成,这些营养素共同对维持肌肉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闫新欣:蛋白质补充对肌少症肿瘤患者而言确实尤为关键,因为肌肉合成离不开蛋白质的参与,但仅依靠蛋白质并不足够。若只摄入蛋白质而不配合运动,肌肉难以获得力量,且单纯蛋白质的作用有限,其合成肌肉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肌肉合成还需要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协同作用,二者能为蛋白质发挥功效提供支持,帮助肌肉更好地合成。因此,患者在补充营养时,需确保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才能为肌肉合成提供充足且全面的条件。
问:老年肿瘤患者的肌肉量本身可能就存在一定自然流失,诊断时如何区分是生理性衰老导致还是肿瘤相关的肌少症?
杨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区分。首先是肌肉流失的进展速度,肿瘤相关性肌少症的肌肉流失速度明显更快,而生理性衰老导致的肌肉流失速度相对缓慢。其次是伴随症状,肿瘤相关性肌少症常伴随非自主性体重下降,还可能出现乏力以及肿瘤恶液质的表现;生理性衰老所致的肌肉流失一般无明显体重下降,乏力程度也相对较轻。此外,还可借助检查指标辅助判断,结合肿瘤标志物、炎症指标以及肌肉功能评估(如握力、步速等),肿瘤相关性肌少症患者在这些指标上多会出现异常。
闫新欣:在老年医学领域,有一个共识是人体肌肉从30岁起便会开始出现自然衰减,30岁人群每年肌肉衰减速度约为1%,到六七十岁时,每年衰减速度可能会达到12%,但整体而言,生理性衰老导致的肌肉衰减速度仍相对较慢。在临床诊断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与功能测定来辅助区分:比如通过CT检查观察患者腰三水平骨骼肌的面积,若发现患者在化疗后再次检查时,其骨骼肌横截面面积较前一次明显下降,通常提示存在肿瘤相关的肌肉快速衰减;同时,进行握力测定或小腿围测定,也能帮助判断肌少症的发生速度,进而区分是生理性衰老还是肿瘤相关因素所致。
问:部分患者体重并没有明显下降,但肌肉却在流失,是否存在“隐性肌少症”?如何通过居家检测尽早发现这种现象?
杨倩:临床上确实存在“隐性肌少症”这一情况,即患者体重无明显下降,但肌肉量已出现流失。居家检测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尽早发现:首先是握力测试,使用握力计进行测量,若握力值低于同性别、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范围,通常提示肌肉量存在不足;其次是步速测试,正常步行速度若低于0.8米 /秒,需警惕隐性肌少症的可能;此外,还可通过自我观察判断,比如日常出现起身困难、爬楼梯费力,或上臂围、小腿围等肌肉维度逐渐减小等情况,都可能是隐性肌少症的信号。
闫新欣:隐性肌少症的典型特征是患者外观上看似“较胖”,体重未下降,但实际肌肉量在减少,体重主要由脂肪支撑,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忽视。比如我们病区曾收治过一位体重约180斤的老年患者,外观上腹部较大、四肢粗壮,但因骨折卧床半年后,其小腿肌肉变得软塌塌,几乎无实质肌肉,全由脂肪填充,这就是典型的隐性肌少症。这类患者与普通肌少症患者一样,会存在腿部无力的问题,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需通过针对性锻炼才能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由于隐性肌少症患者的脂肪会掩盖肌肉流失的情况,仅靠测量小腿围难以准确判断,因此可参考杨倩老师提到的方法,通过坐起实验、行走速度测试辅助判断;若条件允许,结合腹部CT检查观察腰三水平骨骼肌的面积,能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以此可明确诊断隐性肌少症。
问:肿瘤患者居家期间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可能会影响肌肉量测量的准确性,此时应如何调整检测或评估或方法,确保肌少症评估的可靠性?
杨倩:当下肢水肿影响肌肉量测量准确性时,可通过调整评估方法保障肌少症评估的可靠性,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非水肿部位进行测量,比如优先测量上肢的上臂围、前臂围,或使用生物电阻抗法(BIA)评估时,尽量避开下肢水肿区域,同时结合多次测量的趋势变化综合判断,减少单次测量误差;二是侧重肌肉功能评估,如之前反复提及的握力测试、步速测试,若患者的握力、步速等功能指标出现明显下降,即便肌肉量测量受水肿干扰,也需警惕肌少症的发生。
闫新欣:下肢水肿确实会直接影响小腿围的测量结果,而小腿围、握力等仅属于肌少症的初步筛查方法,若需进一步确诊,建议患者前往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其中,最准确的评估方式是利用患者复查评效时所做的CT检查,通过CT可清晰观察到腹腔内实质的骨骼肌面积,且影像科的后台影像辨识系统操作便捷,能精准测量骨骼肌整体面积并计算出骨骼肌指数,以此作为肌少症确诊的重要依据,这种方式可有效规避下肢水肿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问:肿瘤患者常出现食欲差、消化吸收不好的情况,应该怎么调整饮食才能有效增加肌肉量?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专业营养补充液?
杨倩:针对肿瘤患者食欲差、消化吸收不佳的问题,可通过以下饮食调整助力肌肉量增加:首先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模式,将餐次增加至每2-3小时一次,以此保障每日总热量与蛋白质的摄入总量;同时优先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豆腐、酸奶等,并将蛋白质均匀分配到各餐中,为肌肉合成提供持续原料;此外,还可搭配山楂、酸奶等有助消化的食物,必要时补充消化酶,改善消化吸收效率。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考虑使用专业营养补充液,并在医生与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经口进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例如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目标量的60%;体重持续下降,每周下降超过0.5公斤;或已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状态。
闫新欣:肿瘤患者食欲差、消化吸收不好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问题,尤其在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细胞,进一步加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对此,除了杨倩老师提到的少食多餐(化疗期间可调整为一天6-8顿)、化疗前提前补充营养、必要时使用消化酶辅助吸收外,更建议患者从确诊肿瘤时就早期启动营养支持,并贯穿整个治疗与康复过程,即便日常饮食均衡,肿瘤本身及放化疗仍会大量消耗身体能量,早期添加口服营养补充剂(通常建议在两餐之间补充,每次约200大卡),能更高效地补充蛋白质,帮助身体蓄积能量,抵御放化疗带来的消耗。
营养支持可遵循“五阶梯原则”:第一阶梯为 “饮食调整+营养教育”,确诊肿瘤后即应咨询规范营养师,获取个性化饮食指导;第二阶梯是当经口进食无法满足机体60%能量需求时,在饮食基础上加入口服营养补充剂;第三阶梯适用于完全无进食意愿、或丧失咀嚼能力的患者,可通过全口服营养补充剂替代日常饮食,或通过胃管进行营养供给;若上述方式仍无法满足需求,且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胃肠道功能异常,需先到医院排查胃肠道问题,若存在严重胃肠道疾病(如肠梗阻),则需进入第四、五阶梯,通过静脉营养支持(部分患者需全静脉营养支持)为身体提供必需能量。患者可根据自身状态对应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若无法自行判断,建议前往肿瘤营养门诊或当地医院营养门诊进一步咨询。
问:居家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如何指导患者把控运动强度?比如通过哪些客观指标判断强度是否合适,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杨倩:肿瘤患者居家开展肌肉力量训练时,可通过以下客观指标把控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首先是心率监测,运动时的心率建议保持在最大心率的 50%-70%(最大心率计算公式为“220-年龄”),若运动中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需立即降低运动强度;其次是运动后疲劳感评估,以“运动后略有疲劳,且休息后可完全缓解、不影响次日正常活动”为适宜强度,若次日仍存在极度疲乏(如肌肉酸痛明显),则说明强度过大;此外,还可通过运动表现判断,若连续多次训练都无法完成既定的动作次数或承受既定重量,也需及时调整强度,避免身体负担过重。
闫新欣:关于肿瘤患者运动强度的把控,建议参考专业的医学共识,需特别注意的是,肿瘤患者运动需“量体裁衣”,比如身体极度虚弱或存在骨转移的患者,若遵循普通运动强度,可能会增加身体消耗,甚至加重骨转移风险,因此必须科学制定运动方案。此外,“与癌共舞”平台上还有航天中心医院老年科护士录制的运动指导小视频,内容涵盖抗阻运动、平衡运动等适合肿瘤患者的训练类型,操作细节清晰,可作为居家训练的实用模板,患者可通过该平台查看视频,获取更直观的运动指导。
问:部分患者居家时会自行购买蛋白粉、肌酸等营养补充剂,如果患者还没出现明显肌少症相关症状,是否可以预防性服用?如果过量摄入是否会加重肝肾负担?
杨倩:对于尚未出现明显肌少症症状的肿瘤患者,不建议预防性大量服用蛋白粉、肌酸等营养补充剂。此类患者应优先通过天然食物获取营养,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等物质的需求。若过量摄入这类补充剂,会增加肝肾功能负担,尤其对于本身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引发代谢紊乱。若确实存在营养补充需求,也需在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指导下,结合个体身体状况确定合适剂量,避免盲目服用。
闫新欣:从营养补充的优先级来看,通过日常饮食获取蛋白质是最佳选择,且饮食中的蛋白质存在明确的优质等级划分。其中,动物蛋白属于优质蛋白,如鸡蛋(尤其是鸡蛋清)、瘦肉(包括鸡胸肉、鱼肉、牛肉、瘦猪肉)、虾等,这类蛋白质的吸收率较高,通常能达到90%-94%,是补充蛋白质的首选;其次是大豆蛋白,虽吸收率略低于动物蛋白(约90%),但同样是优质蛋白质来源,也可作为重要补充;而其他类型的植物蛋白(如部分豆制品中的蛋白),吸收率远低于动物蛋白与大豆蛋白,仅适合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日常蛋白质摄入的辅助。需注意的是,若患者肝肾功能不佳,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蛋白质补充方式(包括天然食物或补充剂),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
问:对于需要长期卧床或体力极差的的肿瘤患者,有哪些居家进行的被动运动可以推荐?做一些被动运动的锻炼是否可以减少肌肉流失?
杨倩:居家可开展以下两类被动运动,需在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第一类是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重点活动上下肢关节,比如协助患者完成上肢的伸展、旋转动作,以及下肢的抬举、屈伸动作,每个动作保持10-15秒,每天进行2-3次,通过规范的关节活动维持肢体功能;第二类是肌肉按摩,可使用电动按摩仪,或由家属/护理人员采用手法按摩的方式,轻柔按摩患者四肢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肌肉萎缩风险。这类被动运动虽无法像主动运动那样直接增加肌肉量,但能有效延缓肌肉流失的速度,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关节僵硬,对减少肌肉流失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问:肌少症是否会影响呼吸肌,患者是否有必要进行一些常规的呼吸肌训练?
杨倩:肌少症会对呼吸肌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呼吸肌力量减弱,进而造成肺功能下降。因此,肌少症患者有必要开展常规的呼吸肌训练,常见的训练方式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也可借助呼吸训练器进行吸气肌专项训练。这类训练建议每天进行2-3次,每次10-15分钟,长期坚持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帮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轻微肠梗阻期间哪些饮食不影响消化,又可以快速补充营养?
闫新欣:肠梗阻大致分为完全性肠梗阻与不完全性肠梗阻,二者饮食原则差异较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消化功能严重受损,进食后易出现频繁恶心、呕吐,还会加重胃肠负担,因此需严格禁食,部分患者甚至需禁水,营养供给需依赖全静脉营养支持,这也对应营养支持五阶梯中的最后一阶梯。
结合“轻微肠梗阻 的描述,推测患者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此类患者仍具备一定消化能力,但需规避难消化食物。需注意,整蛋白型食物(如肉类、部分整蛋白型营养液)此时不易被消化,不建议食用。若需进食,可优先选择两类食物:一类是碳水化合物类流食,如米汤,能快速补充能量且对肠道负担小;另一类是短肽类食物,这类食物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无需肠道过度消化即可在胃部吸收,既能辅助促进蛋白质合成,又不会增加胃肠负担。不过需注意,短肽类食物提供的能量与蛋白质合成效率,略低于整蛋白型食物,但核心优势在于“低负担”,适配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消化状态。选择短肽类食物时,若患者经口进食且无胃管,建议优先挑选口感较好的产品,因肠梗阻患者本身易出现恶心、呕吐,口感不佳可能加重不适。具体进食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尝试米汤,若消化良好无不适,再逐步添加短肽类营养液;待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梗阻症状缓解后,再慢慢过渡至整蛋白型食物,如日常饭菜及整蛋白型营养液。
![]()
闫新欣教授
航天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航天中心医院老年肿瘤亚学科带头人
专业领域:
老年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包括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妇科肿瘤等实体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深入肿瘤康复研究,通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早期干预等更好地帮助患者抵御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老年骨科及肿瘤患者手术前评估和术后快速康复。
学术任职:
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工程协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绩:
近五年主持5项科研课题,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中国肿瘤患者膳食营养建议》《老年综合征病例精解》等书籍3部。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青年编委,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荣誉称号,2018、2021年度获“佐民医学人才奖”。在与癌共舞平台牵头组织了”大医小癌,为你而来”等公益科普活动。
![]()
杨倩 主管护师
沈阳航天医院
护理部副主任
专业资质:
北京护理协会护理管理专科护士
健康管理师
老年健康照护培训师
心理咨询师
公共营养师
社会职务:
沈阳市心理护理学会委员
沈阳市肿瘤护理学会委员
沈阳市急危重症护理学会委员
沈阳市红十字会急救员证
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数篇
与癌共舞公众号及网站及APP上发表的文章及讨论仅代表作者或发帖人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与癌共舞公众号文章经医学编辑和版主审核,具有明显谬误和不良引导的文章将禁止发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