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
众人等着看大将军的任命,却等来一片沉默。
从刘备到诸葛亮,这个汉末最高军职空缺了整整十五年。
![]()
被误读的官职体系
公元219年秋天,汉中传来捷报。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随即自立为汉中王。
成都的官员们忙着准备册封典礼,将军们的官职名单一遍遍誊写修改。
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
![]()
名单上独缺一个位置——大将军。
这个空缺绝非疏忽。从汉武帝开始,大将军就是武官的天花板,地位高过丞相太尉,权力能够调动全国兵马。
卫青当年就是凭借大将军之职,压制了整个朝堂的文官集团。
到东汉末年,何进、董卓、曹操先后担任大将军,每一个都成了实际掌权者。
刘备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封为前将军已经是四将军之首。
![]()
前将军的"前"字,代表先锋、前驱,意味着军事行动中的首要地位。
襄阳太守的职务更说明问题——襄阳是荆州治所,相当于省会,法正担任蜀郡太守时也是这个级别。
刘备给关羽的配置,已经到了臣子能达到的极限。 只是再往上一步,就是大将军。
一旦关羽成为大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都要听命于此人。
张飞、马超、黄忠,三人立刻从平级变成下属。
这种权力结构的改变,会引发什么?
史书记载,关羽听说马超来降,立刻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才能如何。
![]()
诸葛亮回信说得客气:马超勇猛过人,能与张飞争锋,可终究比不上美髯公您。
关羽看完信,高兴得把信拿给所有宾客传看。
一个前将军尚且如此在意地位排序,大将军会带来多大的心理失衡?
刘备深知麾下将领的性格,关羽高傲,张飞暴躁,马超桀骜。
三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统帅,也都有各自的骄傲。
前后左右四将军,表面上是方位之分,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均衡术——谁也不服谁,也就谁也压不住谁。
![]()
这种平衡一旦打破,整个军事体系就会崩塌。
蜀汉只有益州一地,人口不过百万,能征之兵不超过十万。
曹魏占据北方九州,兵力数倍于蜀。
在这种劣势下,刘备需要的是将领们各尽其能,分头作战,形成合力。
设立大将军,等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关羽在荆州,马超在汉中,张飞在阆中,黄忠跟随主力,四支军队,四个方向,互不统属反而是最佳选择。
![]()
这种分散式的指挥体系,降低了单点失败的风险,即使一路失利,其他三路仍可保持战力。
大将军不是军功的奖赏,而是权力的集中。
刘备选择不设这个职位,表面上看是压制关羽,实质上是保护整个集团的生存结构。
![]()
权力制衡的隐秘设计
关羽接到前将军任命时,假节钺一同送到——战时可代替君主行使生杀大权。
加上前将军头衔,关羽在荆州的权力已无限接近独立王国。
![]()
刘备为何敢这样做?
因为荆州距离成都千里之遥,关羽必须把精力放在应对曹操和孙权上,而非内部权力斗争。
这就是刘备的用人哲学——把强人放在需要强人的地方。
史料中有个细节常被忽略:刘备从不让四位大将同时出现在成都。
![]()
关羽长期在荆州,马超入蜀后直接派往前线,张飞留在阆中。
四大将军见面机会极少。
刘备的朝堂上,法正、诸葛亮、李严这些文臣主导政务,武将只在战时才被召集。
距离产生陌生,陌生避免结党。
四大将军各在一方,既无法联合对抗中央,也无法形成军事集团。
关羽之死从某种角度证明了刘备的担忧。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北伐,初期战果辉煌,水淹七军。
![]()
可刘备在汉中按兵不动,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因为关羽的北伐是擅自行动。
隆中对的战略是荆益两路同时北伐,关羽只打了前半句。
刘备不设大将军,既是保护关羽,也是限制关羽。
![]()
诸葛亮的继承者难题
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开府治事,总理军政。可他从未给自己加上大将军头衔,也没有给任何人授予这个职位。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被否决。魏延当时是征西大将军,手握重兵。
一旦子午谷计划成功,魏延的功劳会盖过所有人。
诸葛亮需要的是听命的将领,不是功高震主的军神。
姜维在这次北伐中投降。天水小将,27岁,出身寒微。
诸葛亮一眼看中这个年轻人,三年后姜维成为征西将军,统领五六千人。
这个升迁速度在蜀汉史无前例。
![]()
可诸葛亮没有让姜维成为大将军。
他的人事布局很清晰:自己掌控军政大权,蒋琬负责后勤,费祎协调内政,姜维指挥前线。权力被精确分割,谁也无法独大。
公元234年,五丈原。诸葛亮病重,李福问身后谁可接班,诸葛亮说蒋琬、费祎。
姜维的名字没有出现。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任尚书令,升为大将军。这是蜀汉历史上第一位大将军,距离刘备称汉中王已过去十五年。
![]()
蒋琬的大将军更多是政治地位象征,而非军事实权。真正指挥军队的仍是姜维。
蒋琬在成都主持朝政,姜维在前线征战。
两人从未出现权力冲突,因为蒋琬不懂军事,姜维无心政治。公元246年蒋琬病逝,费祎接任大将军。
费祎对姜维的北伐多有限制,每次只批准一万以下兵力。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杀。刺客是曹魏降将郭修,背后疑点重重。费祎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制约姜维。
姜维升任大将军,可这个大将军已不是当年的大将军。成都朝堂上,宦官黄皓开始干政。
![]()
姜维的印绶握在手里,调不动成都的一兵一卒。
诸葛亮终生不授大将军,是因为明白这个职位的危险。
蜀汉需要的是文官主政、武将听命的体制,大将军的存在会打破这个脆弱的平衡。
![]()
姜维的困境与蜀汉的终结
公元256年,汉中,姜维望着祁山关,这已是第九次北伐。
大将军的印绶沉甸甸地挂在腰间,可他调不动成都的粮草,也摆脱不了黄皓的掣肘。
![]()
刘禅不再像对待诸葛亮那样对待姜维。益州派官员把姜维当成耗费国力的罪人。
黄皓在刘禅面前进谗言。
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败后被贬为后将军,大将军由阎宇接任。姜维愤而出走沓中屯田。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姜维不愿接受,劝说钟会造反,计划复国。
![]()
阴谋泄露,姜维被乱军杀死。
魏军剖开尸体,发现胆如斗大;姜维死后,蜀汉再也没有大将军。
大将军的悲剧,映射出蜀汉的困境。
一个只有一州之地的小国,养不起权力集中的大将军。
姜维是降将,在蜀汉没有根基,他唯一的依靠是军队,可军队的资源都掌握在成都朝堂手里。
大将军成了一个悖论:有权力时调不动资源,能调动资源时没有权力。
这就是刘备当年不设大将军的根本原因。
![]()
与其设立一个注定失败的职位,不如保持权力的分散。
诸葛亮继承了这个思路,用文官主政、武将听命的体制,维持了蜀汉三十年的生命。
历史留下的教训值得深思,权力的设计,从来不是越集中越好。
刘备用十五年的空缺证明了这一点,姜维用生命的代价画上了句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