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加力稳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以工代赈的核心在“群众参与”,淄博以工代赈,“赈”出助农增收新途径。淄博市如何探索多种模式确保群众全程参与、全程受益?怎样才能让以工代赈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走得更惠民?在10月29日召开的2025年淄博市以工代赈工作推进现场会上,淄博市发展改革委作为以工代赈行政主管部门再出组合拳。
以工代赈不仅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工程队”,更是促进就业增收的“金饭碗”,还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催化剂”。这项“一举多得”的措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通过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动报酬,以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帮扶政策。
让项目从“空中楼阁”变为“精准落地”。下好“先手棋”,建好“三个库”。过去上项目,容易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尴尬,而淄博的破解之道在于精准对接。建立劳动力“资源库”,解决“谁来做”的问题;梳理基础设施“问题库”,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建立镇村两级“项目库”,解决“按什么顺序干”的问题。
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唱好“主角戏”,创新组织模式。从问需于民,形成“群众需求清单”;到在项目实施中,成立由村民推选产生的“村民理事会”和质量监督小组,让群众监督质量和进度;再到推广“乡镇政府+村民理事会+当地群众”的三级联动模式,镇政府统筹协调,理事会组织劳动力,群众参与建设,形成高效合力。这种模式不仅质量更有保障,在同等工程量下,还节省了资金。
让劳动者从“力工”变为“技工”。以工代赈不能只发钱、不赋能,而是让群众“带着技能去务工,揣着本事回家门”。在沂源县南鲁山镇,经过培训的村民,从只会搬砖运土的“力工”,变成了掌握技术的“技工”,平均工资比普通工日提高了20-30%。他们中有的人还组建起了本土施工队,拥有了长期就业的“硬本领”。
让好政策从“暖民心”变为“稳民心”。群众的劳动报酬是“血汗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拖欠。管好“钱袋子”,强化报酬保障,实行 “劳务报酬直通车”制度,通过银行直接将工资发到群众手中,杜绝中间环节截留。
务工群众钱袋子鼓了,政府的公信力也更强了。以工代赈是一项凝聚人心、促进共富的德政工程,它带来的不仅是直接发放报酬的经济效益,更是群众从“等靠要”到“勤劳务”的精神蝶变。淄博市把以工代赈与乡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让这项政策的红利持续释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赵志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