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这篇家世的人不姓杨,叫刘秉钧。写于1983年前后。
杨振宁介绍:作者刘秉钧是文中刘芷生的长子,是我的祖父的外甥。刘家与杨家数代姻亲,刘秉钧对我家历史知之甚详。
家世不能修改和删减,文章是繁体字,我译成现代汉字原文奉上。为阅读更直观、轻松,我配上30张照片和几处备注。
正文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两博士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后,不但在全世界物理学界,而且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震动。但是,也仍然有些人对此理论持怀疑态度。
1957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在常例聚餐会上,宣布了自己实验结果,使「宇称不守恒定律」有了实践依据。不久,杨振宁、李政道又以华裔人士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荣誉被载入世界科学史册。
![]()
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在1957年诺贝尔颁奖宴会后共舞
![]()
杨振宁1957年获得的诺贝尔奖章与奖状
时间不断流逝,到了1971年7月,久别故土的杨振宁,第一次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北京,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
前排左起:杜聿明(岳父),杨振汉(弟),杨振玉(妹),曹秀清(岳母),杨振宁,周总理,郭沫若,刘西尧
注:科学家周培源也在场。
1971年7月25日,杨振宁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合肥市,探望叔父和亲友,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欢迎。
合肥的父老乡亲,为有这个杰出的子弟而骄傲。杨振宁,又成为合肥人时常谈论的话题。至于他的家族世系如何?却知者甚少。
我就幼时闻于母氏几位表兄所言者记于后,作为对外祖家的怀念。
![]()
杨振宁家世表
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杨振宁的曾祖父,太湖县都司杨家驹(字越千),任满致仕,携带家小循旱路回凤阳府城原籍,道经合肥,拜望老同寅张厚斋(合肥著名书法家张琴襄之父)相聚甚欢,流连数月。
杨家驹在凤阳府城原籍并无恒产,兼少亲友,见合肥物产丰富,民俗敦厚,经张厚斋力劝,遂在合肥落户。
杨家驹夫人周氏,生有五子二女。长邦盛(字慕唐)、次邦瑞(字云峰)、又次xx(早逝佚名)、再次邦庆(字少山)、幼邦甸。长女邦凤(适龚孟文)、幼女邦箴(适刘芷生)。
注:“适”,是嫁的意思。刘秉钧就是幼女邦箴的儿子。
杨家驹官卑俸薄,家境清贫,生计维艰,膏火难继,因此除邦盛、邦甸继续读书应试外,邦瑞、邦庆均习商业。杨夫妇殁后,俱葬合肥,由于墓石被盗,其生卒年月,虽杨氏后人亦无从查考。
![]()
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右)授予杨振宁美国国家科学奖
长子杨邦盛一介书生,后又游幕在外,且逝世较早,经纪家事的重担,就落在他二弟杨邦瑞肩上。举凡筹措家庭用度、料理弟妹婚嫁、教育子姪,都是由他主管。夫人范氏,人极贤慧,操持家务,抚育长房遗孤,无不尽心竭力。老夫妇深受晚辈爱戴,亲朋也赞美备至。
杨邦瑞由芜湖同茂钱庄聘为驻外庄客(高级职员)。当时同茂钱庄的放款对象主要是盐商。钱庄派他监督有关盐商的进盐、销盐以及催还欠款。由是经常往来扬州、运漕、巢县、襄安、庐江、合肥等地,数十年风雨中途,备极辛劳,1919年冬卒于合肥。
范夫人遂由长房侄力瑳侍养,1944年卒于上海。杨邦瑞只生一子名克暄,字华勋,号午樵,在堂兄弟(克字辈)中排行居长。
杨午樵自幼读书,雅善书法,先学书于刘仿渠,继受业于张琴襄。张以通家世好,遂悉心指点,传以沈石翁心法,由是杨书法大进,擅魏碑,兼及篆籀,名重合肥。他还喜花、鸟、鱼、虫,雇有专人饲养。尤喜斗蟋蟀,年蓄数十盆,为合肥秋声社(斗蟋蟀的组织)主要成员。
午樵美仪容而风流自赏,耽佚乐固荒于治事,子女夭折,晚境孤凄,1953年春卒于合肥。
![]()
2001年2月16日,杨振宁在利雅得的费萨尔国王国际奖颁奖典礼上演讲
杨家驹的三子,少年外出从军,不久殁于军中,由于逝世较早,且未成家,杨氏后人遂佚其名。
杨邦庆初学徒于杂货业,后与其妹夫刘芷生合作经营羽毛业多年,结婚后即另立门户。约卒于1945年初。夫人胡氏,生二子,长克钧(字仲平,堂兄弟中排行第二),幼克力(字益明,堂兄弟中排行第七),均经商。克力1979年卒于合肥。克钧1982年卒于贵州遵义,为克字辈中享寿最永,逝世最后者。
![]()
2017年,清华大学庆祝杨振宁九十五岁会议上,杨振宁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谈话
杨邦甸,淸末考取秀才,夫人某氏生二子,长早殇(堂兄弟中第五)、幼克炳(字焕安,堂兄弟中排行第六,然家人讳老五之早殇,恒呼以「五」)。
邦甸夫妇早逝,其事迹不显。焕安十五岁到其姑父刘芷生店中习商业,成年后深为刘所倚重,任鑫昌纱布羽毛号经理多年,当年在合肥商界中颇知名。抗日战争发生后,经商于蚌埠,1981年病卒。
![]()
20世纪90年代初,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公室里
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字慕唐,家驹公长子。生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自幼读书,1880年(十八岁)回凤阳原籍应考,得中秀才。
旧例:客籍童生可以不回原籍就地报考,但须廪生二人具保,请廪生具保要花二两银子送礼,由于筹措不出这二两银子,不得不步行数百里回凤阳应考。杨家当时经济拮据的情况,可以想见。
自1881年起,杨邦盛白天在家设蒙馆授徒,借以糊口。晚间则就学于邻居蔡启襄先生,继续深造。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杨振宁
1904年(淸光緖三十年),邦盛去天津,投入合肥人段芝贵(时任津南巡警道)幕中司笔札。有了固定收入,加上邦瑞的经商收入,杨家生活开始稳定。
1907年,段芝贵用银一万两为天津名坤伶杨翠喜赎身,献与满淸皇族载振作妾,以这一卑鄙手段,走上后门,升任黑龙江巡抚,离天津(道一官场丑闻会喧腾朝野),杨邦盛遂告赋闲。他在北京闲住一年,于1908年去奉天另谋职业,不幸在沈阳旅店中染鼠疫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噩耗传到合肥,杨邦瑞迅即赶往料理后事。运柩归葬。
![]()
1925年前后,杨武之于芝加哥
![]()
1924年于合肥,杨力瑳(杨振宁的叔父)与他的长女杨振华(右)、长子杨振声(左)和侄子杨振宁(中)
杨邦盛夫人王氏,生二子。杨振宁的父亲克纯(字武之)居长(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三),次为克岐(字力瑳,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四)。王夫人卒于1905年,早于杨邦盛三年,享年三十六岁。
杨邦盛之柩原葬于合肥德胜门外十里店,王夫人坟在东门外张大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迁往北门外五里井民政局公墓合葬。
杨邦盛游幕数年略有积蓄,由邦瑞购得西大街市房一所(原地址是四古巷,现合肥市安庆路三一五号),前后七进,前三进租给启源泰中药店,后四进自用。邦盛夫妇亡故后,武之、力瑳由叔父邦瑞、婶母范氏抚育成长。
![]()
1962年,华裔大数学家陈省身(左)和杨武之(右)于日内瓦留影
![]()
杨振宁和陈省身交谈。
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邦盛长子,在堂兄弟中虽排行老三,按照旧时谱系,实为长房长孙,生于1896年。
他为人耿直无私,勤奋好学。1914年(民国三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四年制,原校址现为合肥市第九中学),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1918年毕业于北师大本科。
毕业后受老同学蔡荫桥之聘,回母校(二中)任教,并担任舍监(训育主任)。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学校纪律松弛,住读生中有少数纨袴子弟,经常不守校规,在外赌博宿娼深夜不归。
杨武之忠于教育事业,决心加以整顿。事先公开宣布自某日起,晚间九时半熄灯,校门上锁,任何人叫门均不得开锁,并亲自保管钥匙。
![]()
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陈省身先生居所宁园二楼
这个制度执行不久,即有少数人蓄谋闹事。某晚有些人借口在外看戏半夜始回,高声叫门,武之坚拒不允。这些人遂越墙而入,手执铁叉、木棒到处寻搜他,意欲行凶伤害。
幸校中职工把他藏于床后,用蚊帐遮住,后又伺机将他送出校门,仓惶避于姑父刘芷生家。这些闹事学生,觅杨不得,竟把他的卧室捣毁,蚊帐烧掉。次日闹事者仍叫嚣搜索。并扬言:在何处发现,就在何处将杨打死。
出事之后,校方虽欲开除闹事学生,请武之回校,当时政治腐败,阻力甚多,迁延未决,武之遂愤而离肥,去安庆某中学教书,时在1921年前后。
![]()
1925年,杨武之摄于芝加哥大学
1923年,武之考取省官费去美留学。斯时,补助出国留学有两种官费,一种为全国性的,如中英、中美庚款等,全国各省的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报考,由教育部出题考试,补助金额较大,足敷国外用度,另一种为省官费,由省教育厅考选,补助金额较少,不足之数要自己筹措。
武之去美后,在史丹福大学读书一年,攻数学,获学士学位。次年入芝加哥大学。苦于用度不足,不得不实行半工半读。他曾做过为餐厅洗碗、为农场主摘葡萄等临时杂工,1928年得数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
事后,武之曾对人言,如不经这一关,不会发愤出国,将和其他同事一样,终老于中学数学教师。
![]()
杨武之出国前,和杨振宁母子合影。杨振宁10个月,右边窗户是他们的家
回国后,初在厦门大学任教,翌年去淸华大学任教授,后为数学系主任。
![]()
1929年,杨振宁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留影
淸华旧例,教授任满五年者,可以休假一年,工资照发。武之利用休假机会,于1934年二次出国去德国,在柏林大学继续研究数学,1935年回淸华执教。
武之幼年时即由父母决定与同乡罗竹泉之女罗孟华订婚,于1919年结婚。
![]()
1927年前后,杨振宁与母亲罗孟华于合肥留影
![]()
杨振宁(右2)和堂姐、堂兄弟在一起玩
罗为家庭妇女,文化不高,然武之同她的感情始终很好,伉俪之情甚笃。曾言:「夫妇应始终如一,胡适之从来不嫌弃他的小脚太太。我很赞成他。」
罗孟华生四子一女,长子振宁,1922年生于老宅(现合肥市安庆路三一五号)第五进东正屋内,次子振平,三子振汉,女振玉,生于北平清华园,幼子振复,1937年秋生于合肥。
![]()
1935年杨振宁(右后)和妹妹杨振玉(左一)、二弟杨振平(左二)、三弟杨振汉(右前)在清华园
![]()
1942年,5兄妹于昆明于。左起前排:杨振汉、杨振玉、杨振平;后排:杨振复、杨振宁。
振宁于1945年由昆明去美,振平1948年由沪去美,二子现均定居美国。武之自奉甚俭。抗日战争前,物价稳定,薄有积蓄,交其弟力瑳代为营运。1936年,力瑳代以银元二千六百余元,购得住房一宅,宅在合肥北油坊巷内。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武之率眷回合肥,始居此宅数月(幼子振复即生于此宅内,以后流寓在外,未再回肥。
此宅建国以后售予人民银行,现已拆除,建为高层宿舍)。
斯时,振宁已在北平读完中四,报考高二,作为借读生入学于合肥庐州中学。开学不久(约在11月上旬),为避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学校由合肥迁往三河镇恢复上课,未几即停。
平、津、沪三地沦陷后,北大、淸华、南开三校内迁长沙,后又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武之约在9月份离肥往长沙,1938年1月由长沙回至桃溪镇迎取家眷同往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
![]()
上图是1938年2月,一家人辗转10000里去昆明,途经汉口留影。后排左起:堂兄杨振声、杨振宁。中坐者左起:父亲杨武之、母亲罗孟华、堂姐杨振华。前排左起:二弟杨振平、五弟杨振复、妹妹杨振玉、三弟杨振汉。
战乱中,杨武之带着一家大小,由桃溪镇经过安徽的六安、宿松和湖北的黄梅等地,到达了汉口,再由汉口坐火车到了广州,经过香港搭船到了越南的海防,然后取道越南河内,沿红河北上,经过老街到中国云南河口,又再搭滇越铁路火车,整个行程5000公里,到1938年2月才到达昆明。这是一个家庭的缩影。
抗战胜利后,各校复员,仍回淸华。北平解放前夕,武之至上海,执教于同济大学。不久,又转至复旦大学。晚年患糖尿病甚重,卧床多年,终不起,卒于1973年5月。
![]()
1972年7月,杨振宁第2次回国看望病重的父亲
武之竭其毕生精力于教育事业,为国内著名数学教授之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育出不少人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优异天才,系武之所首先发现,而荐之于熊庆来。
1935年夏,武之自欧洲乘意大利邮轮「康特·凡第」号回国,过沪小憩,曾言及,华罗庚在写给他的信中有云:「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可见两人相知之深。
解放前,武之不附当道,不畏权贵,1939年,其表弟刘秉钧流寓昆明适与国民党空军政治部主任蒋坚忍为邻,偶以小事遭彼之怒,百般威胁。武之直诣其室,面斥其非,蒋为折服。
武之生平无他嗜,自幼酷爱围棋,在淸华时,曾与日高手对弈平局。武之性格坚毅,过不惮改,少时(约十六岁)曾有两次到邻家赌博。晚归,其叔邦瑞知之,独坐厅堂以待,见面但云:「天已不早,汝身上冷否。」
武之惭赧,自此终生不赌。
![]()
1962年5月21日,杨振宁在日内瓦机场迎接父亲杨武之(中)和母亲罗孟华(右)
武之天性纯厚,极爱其弟力瑳,幼时爱养鸽,一日,力瑳放走生鸽,甚怒,将抱而扑。顿忆父母俱亡,弱弟堪怜,反笑而释之。
从此,两兄弟一生再没有争吵。武之殁后,陈望道代表复旦大学党委在追悼会上致悼词,给予高度评价,足慰亡者。
![]()
杨振宁先生在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为杨武之塑像揭幕
杨振宁的胞叔杨克岐,字力瑳,一字嶷初,又以「嶷」、「瑳」二字常为人所误读,一度改为力初,但最普遍用的则为「力瑳」。
杨力瑳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比其兄武之小两岁。他七岁丧母、十岁丧父,初读私塾,十二岁进育才小学高小班。十四岁去运漕镇公合兴钱庄学徒,十七岁出师,随叔父杨邦瑞往来扬州、无为、襄安、庐江、巢县、合肥等地料理售盐业务。
时杨邦瑞为芜湖同茂钱庄驻外庄客,力瑳则为他的办事人员,俗称小庄客(低级职员),如是者数年。
![]()
1919年杨邦瑞病卒,力瑳继之为同茂驻外庄客(高级职员)。他这时已略有积蓄,凑集银元五百元随姑父刘芷生经营羽毛业。1923年春,正式离开同茂钱庄为刘芷生在上海驻庄,这是两人合作经营的开始,一直持续到1938年。
在此期间,杨力瑳的经商活动,多半与刘有密切联系。1928年,杨力瑳当选为合肥县商会主席。当选前有一段插曲。
是时,三十三军军长柏烈武(文蔚)反蒋介石失败,其主力部除已先撤往蚌埠。所部师长阮玄武率部殿后,兵至舒城,欲经合肥往蚌埠会师。
合肥驻军(蒋系)兵力不足一团,准备背城一战,要求商会筹措军饷。杨力瑳以羽毛业代表身份参加这次筹饷会议,力排众议,分析了当时形势。
提出:客军(阮玄武师)后有追兵,急于北上会师,进攻合肥意在筹饷,如馈以数千金接济军饷,劝其改道正阳关水路去蚌,同时,动员军民上城,以示有备,则战祸可免。众人从其议。驻军团长本怯于战,亦同意这种作法。
![]()
1964年,杨振宁和家人、好友于香港留影,左起:杨振汉、杨振玉、杨振宁、罗孟华、黄克孙、伍美德、黄月眉、杨武之
于是派杨力瑳和杨仲台(与阮在保定军官学校同学)作为商界代表,携银元数千,迎阮玄武于舒城。
见面之后,力瑳动以乡情(阮为合肥北乡人),说以利害,指出城坚易守,攻必无功,迁延时日,影响会师,不如改道息争,既免桑梓糜烂,又可得充军实。
阮为所动,收款改道,循正阳关入淮河去蚌埠。由是杨力瑳之名大噪,商会改选,遂一跃而居首位。
![]()
杨振宁再见久别的母亲,感情激动
这届商会在杨力瑳的主持下,基于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出发,与过去有所不同,如出版刊物《合肥商报》,举办商团维护城内治安,同时,对于反动政权,亦稍加反抗。
例如1929年,合肥县长汪啸涯,以禁烟为名,向富商陈璞完敲诈巨款不遂,欲加逮捕,商会出面干涉,赶跑了汪啸涯。由杨力瑳(代表商界)、张践初(代表绅界)、曹穆如(代表学界)三人共同代理县事达三月之久。
又如合肥县长汪培实擅自发行流通券,商会发动商民拒绝收受,迫使汪培实停止发行。
再如驻军旅长刘振扬向商会强借巨款,杨力瑳坚拒不允,虽被拘往灵璧县暂押,终不屈服。
1935年,杨力瑳被聘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合肥办事处经理。
抗战爆发后,上行总经理陈光甫以力瑳长于经商,任为大业公司昆明分公司经理。1940年以后,回上海继续经商。1952年与人合组和济公司租营蚌埠信丰面粉厂,任副经理。
1956年任蚌埠市工商联副主委,1959年调民建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1979年10月病卒于合肥,终年八十一岁。
![]()
1986年,杨振宁次子杨光宇和祖母于香港北角和富中心留影
![]()
1992年,杨振宁在演讲中谈到母亲最后的生活和去世,悲从中来。哭得像个孩子。
杨力瑳资性颖悟,虽少年失学,然文墨尚佳,且棋琴书画、医卜星相亦稍涉猎。仪容清秀,风度翩翩,揖让进退,潇洒自如,语言隽雅,长于应对。
年轻时颇自负,常以:「君子疾没世,而名有不称也」自励。解放后,他坚持听、跟、走,认真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变化较大。
晚年久病卧床,仍经常力疾作书,遍寄海外家属、亲故,宣传党的政策,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
杨力瑳元配吴鼎淑生振华、振元、振英、振芳四女,振声、振怀、振东三子,1936年初吴氏病卒,后续娶温季明为室,又生振宇、振斌、振和三子。
长子振声定居美国。次子振怀现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编者按:杨振怀,1988年升任水利部部长。)
![]()
杨振怀(1928~2024),原水利部部长。享年96岁
杨家驹长期流寓在外,失去宗谱,谱名止于「邦」字。下一辈由杨邦盛定为「克」字。
杨力瑳生长女振华时,又把下一辈定为「振」字,各房同意全用「振」字,遂凑成「家邦克振」四代。
1945年,杨力瑳曾拟好十六字作为谱系,即:「家邦克振,存厚公忠,笃学勤业,奉世荣同。」但杨武之对此不感兴趣,因此,连杨力瑳自己这一房亦未统一。
除振声两个女儿的中文名字为存华、存德,以及振东、振斌、振和三房所生子女仍按「存」字取名外,其余均取各名。
![]()
杨家「克」字辈共七个男子(其中老五早殇),无一女子。
然据杨力瑳言:「邦盛公于1906年会在北京续弦,生一女,二叔邦瑞运父柩回籍时,继母携妹回母家,遂失联系。
武之在淸华时曾多方寻找未获。」若此,「克」字辈固有一女,唯未归宗而已。
「振」字辈共三十三人,男子十七人,女子十六人,已去世者五人,现存二十八人,定居美国者三人(振宁、振声、振平),散居外省者二十一人,在合肥原籍者九人。
![]()
1997年5月,杨振宁兄妹4人携配偶8人,在杨振宁美国石溪家门前留影。小弟杨振复于1985年已去世。
杨振宁(右三)与太太杜致礼(右四)、杨振平(右一)与太太史美(右二)、杨振汉(左四)与太太谭茀芸(左一)、杨振玉(左三)与丈夫范世藩(左二)。四兄妹皆成才。
![]()
1967年感恩节于家中留影。左起:次子杨光宇、妻子杜致礼、长子杨光诺、女儿杨又礼、杨振宁
自杨氏寄籍合肥,外祖家驹公以降,一本五枝,一枝早萎,三枝日繁茂,长房尤昌盛,人才辈出,武之、力瑳发其轫,振宁、振声、振怀、振平、振汉光其后,惜一枝中折,二房传到午樵无后,悲夫!
![]()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身披国旗辞世,葬于八宝山
如果你坚持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