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今天上午,上海市举行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发布了一批高水平标准成果、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新兴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孵化项目。新民晚报记者获悉,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
12项“上海标准”发布
活动中,12项获评2025年“上海标准”的项目发布,包括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和价值潜力评价规范、国际医疗服务规范、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TACS系统技术规范等。这些标准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或者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要求,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
2025年“上海标准”项目名录
![]()
例如,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编制的《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企业标准,首次将装备制造领域先导技术融入我国深海装备产品标准应用,解决了深海施工装备的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深海作业装备制造领域的标准空白,成为深海作业的“破局者”。标准为各类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制造和检验准则,成功收获多张境外订单。
“我国正从深海进入、深海探测走向深海开发,海底基础建设越来越多。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很多装备提供支撑,建立标准可引领行业发展,减少无序内卷。”公司总经理张定华说。自标准实施以来,公司相关产品已实现国内工程油气、电信等领域的全覆盖,并出口至一带一路,促进海底基础设施的建设。
打通标准科创“融合链”
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进标准化创新,将标准嵌入科技创新全过程,推动标准研制与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同步发展。例如,出台全国首个《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互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同步、与产业发展融合、与人才组织共建。又如,在全国率先发布《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标准,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同时,上海发挥各区产业集聚优势,围绕电子设计自动化、量子网络、家电智能互联等领域,已累计建设3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及时将产业优势转化标准优势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
上海还深化企业联合标准制度,围绕数字经济、生物降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累计培育16个标准创新联合体,发布30余项企业联合标准。“智能照明与系统互联标准创新联合体”联合新加坡等国外企业共同制定《智能建筑边缘混合组网应用技术规范》,促进国内国际标准融合。
标准的落地为企业和产业都带来了裨益。《i-线光刻级氟化钙晶体元件》团体标准应用后,产品合格率从40%大幅提升至95%以上,年产量从20吨扩大至50吨,解决了高端半导体设备关键光学材料难题。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等成功获批全国智能制造、具身智能标准化试点,打造标准化样板,强化标杆的示范效应,引领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域”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业领域技术委员会是各个国家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战略重点。去年12月,在上海专家、龙头企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350)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落户中国。这将促进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服务消费,助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
![]()
近年来,上海稳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动大模型、元宇宙、电子竞技、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国际标委会、工作组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落户。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已累计牵头制定ISO、IEC标准251项,更多企业从“技术追随者”迈向“规则制定者”。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探索“标准出海”,将车载激光雷达、高速铁路等上海标准,通过工程建设和进出口贸易输出到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
此外,上海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电气运输设备、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举办高能级国际标准化研讨活动,加快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搭建全球对话平台增进交流合作。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后,今年已有2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参与了43项国家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的制定。上海还鼓励企业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领域制定更多国际标准,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
构建标准创新“生态圈”
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标准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本市一批985、211高校及高职院校申报全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指导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标准化工程专业纳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生在企带薪实力率达100%。鼓励企业培养标准化复合型领军人才,累计培育583名企业标准化总监,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重要标准研制、重要技术咨询等工作,引领企业提升标准科研、制定和服务水平。
![]()
同时,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共同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指南》,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发布实施33项政务服务、环保、交通等领域长三角标准,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集装箱电子单证标准》发布后,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形成联动,通关效率由原先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口岸营商环境的优化有效推动了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2024年的吞吐量达3.32亿箱,同比增长7.0%。
原标题:《新一批上海标准发布!申城已培育64项上海标准,牵头编制251项国际标准》
栏目编辑:杨硕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金旻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