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研究食品安全与营养几十年的科技工作者,我每天都会收到不少亲友的咨询,比如我妈天天喝醋说能软化血管,拦都拦不住,我爸买了一堆磁疗鞋垫,说能治高血压等等。大家对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现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健康谣言在中老年群体中蔓延,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腾讯新闻联合999推出的短片《蛋愿人长久》,反映了这个社会痛点。短片里的山山大爷,为了领免费鸡蛋参加养生讲座,轻信了骗子的花言巧语,把“假儿子”的虚假宣传当成真理,反而对亲儿子的劝告置若罔闻。最终,大爷亲手敲碎了象征谣言的“巨蛋”,这份醒悟既让人欣慰,也引人深思,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的会有很多山山大爷能够敲碎这些谣言巨蛋吗?
![]()
比如首先是“感冒了猛吃维生素C会好得快”的说法,几乎每个家庭群都流传过。长辈总说“维生素C能抗病毒”,感冒了就逼全家吃。一般来讲,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具有自限性,一般在7 - 10天左右会自行痊愈。虽然维生素C对身体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表明,感冒后吃维生素C能让感冒好得更快。而且过量摄入维生素C还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胃痉挛等。
“喝醋能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也是个流传很多的顽固谣言。不少老人每天饭前喝两口醋,觉得能溶解血栓。大家知道,食醋是一种发酵食品,主要成分是有机酸,其中醋酸含量最高,一般在5%左右,进入胃里会被胃酸稀释,根本到达不了血管。进入人体内的醋酸会被迅速代谢,不会在血液中积累到软化血管的程度。血管硬化主要是由于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引起的,而醋酸并不能影响血脂水平或炎症反应。此外,醋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过量食用可能会灼伤胃黏膜和食管。
还有人说“蔬菜煮得越烂越好,好消化有营养”,不少老人牙齿不好,会把蔬菜炖的软烂如泥。煮的软烂的食物给人的感觉是好消化,似乎可以起到养胃的作用。但实际上,并没有养胃的效果。不仅如此,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都属于水溶性维生素,性质不稳定几乎不耐热。软烂的食物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烹调,其中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的损失较多。比如蔬菜煮5~10分钟,维生素C损失率可达70%~90%。根据欧盟食物维生素保留率数据:以煮土豆为例,维生素B1损失率可达75%~85%、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损失率达70%~95%,叶酸损失率达50%~90%。烹调时间越久,营养素损失越多。而且,长期吃太软烂的食物会导致营养不良,还会使胃蠕动减少,胃的正常机能下降。
图源:《为爱较真健康指南》
另外,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说法也特别流行,说体质偏酸的人易得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平时要多吃碱性食物或喝碱性水让体质呈碱性等等。很遗憾的是,医学中其实并无“酸性/碱性体质”这一概念,因为我们人体的不同部位,酸碱度是不同的,比如唾液的pH为接近中性,胃液的pH为强酸性,小肠液的pH为碱性,尿液的pH为弱酸性,血液的pH为弱碱性)。既然不同部位的酸碱度不同,所以就无法以酸性或碱性来评估人的体质。也就是说,以酸性/碱性体质对人体进行评价本身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虽然人体的酸碱调节体系非常强大,但是当发生一些疾病时,还是会产生过多的酸或碱,当调节体系对此无能为力时,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就很容易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另外,严重的腹泻或呕吐也可能引起体内酸碱平衡紊乱,导致酸中毒。所以说,引起各种疾病的并不是“酸性体质”,而往往是各种疾病导致了酸中毒。
在日常生活中,骨头汤补钙的观念深入人心,炖上几小时的骨头汤,汤色浓郁,肯定富含钙质。但是实际检测显示,每100毫升猪骨汤的钙含量仅为2-4毫克,一碗骨头汤的含钙量还不到牛奶的二十分之一,大部分钙都牢牢锁在骨头里,根本溶解不出来。反而汤里的脂肪和嘌呤含量极高,喝多了容易导致肥胖、升高尿酸,增加痛风风险。那些令汤汁浓白的物质,实际上是骨髓中的脂肪和骨胶原分解产生的明胶。这些成分虽然能带来顺滑口感,却与补钙毫无关联。
图源:《为爱较真健康指南》
还有人说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糖尿病也不怕,很多糖尿病老人觉得没糖就能随便吃。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的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所以无糖并不是完全不含有糖。另外,无糖只是没加蔗糖,可能加了麦芽糊精、木糖醇这些“隐形糖”。这些成分吃进肚子里,照样会让血糖升高。而且饼干、麦片本身是谷物做的,吃多了也会转化成糖。此外,无糖食品还可能含有高热量成分(如油脂),如果不控制摄入量,过多进食会使总热量超标,同样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同时,无糖食品可能缺乏必要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
至于早上空腹喝蜂蜜水,能排毒通便这种谣言在便秘的人群中也流传很广。很多便秘的人都有一个习惯:晨起空腹喝一杯蜂蜜水,认为这样能润肠通便,缓解便秘。事实上有些人喝蜂蜜水能通便,是因为对蜂蜜中的果糖不耐受,才会在大量摄入蜂蜜后,因肠道无法消化而引起高渗性腹泻,被认为是润肠通便。另外一点是,胃酸多的老人,空腹喝蜂蜜水会刺激胃黏膜,加重反酸。
当然对于在腾讯新闻联合华润三九制作的短片《蛋愿人长久》中出现的保健品就更不用说了。很多老年人大量囤积保健品,认为能够代替药,吃了就能不生病。这个是所有谣言里最危险的一个。很多老人被忽悠着买几万块的保健品,停了医生开的药,结果病情加重。实际上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治疗任何疾病。比如钙片不能代替降压药,蛋白粉不能代替降糖药。生病了一定要听医生的,按时吃药。
![]()
作为和老年人打了多年交道的食品科技工作者,我发现老人轻信谣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是健康焦虑。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各种小毛病不断出现,老人对健康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而谣言往往抓住了这种心理,用根治、无毒副作用、纯天然等词汇,正好击中了老人的痛点。
其次是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很多老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家族群、朋友圈的转发和口口相传,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谣言的传播者往往会包装成专家的身份,再配上看似权威的图片和数据,很容易让老人信以为真。加上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速度有所下降,很难快速分辨信息的真假。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交需求的驱动。在家族群里转发养生文章,参与邻里间的养生话题讨论,能让老人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时候他们转发谣言,并非完全相信,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融入社交圈。更让人揪心的是,就像《蛋愿人长久》短片里呈现的一样,有些人为了卖货会刻意讨好老人,扮演贴心晚辈的角色,用情感攻势突破老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宁可相信“假儿子”,也不相信亲子女的劝告,这背后其实是亲情陪伴的缺失。
![]()
作为食品科学工作者,我也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像999这样和腾讯新闻一起进行健康科普,推出更多贴近老年人需求的健康内容。像“为爱较个真,健康999”这个主题,它不仅提醒我们要敢于对谣言说不,更强调了亲情在健康守护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层出不穷的健康谣言,我们既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像山山大爷那样敲碎谣言的巨蛋,也需要用耐心和关爱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