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深秋时节,穿行于四川资中县广袤的乡村间,目之所及皆是新景:曾经堆满杂物的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闲置的荒地被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微菜园”,就连墙角的废砖废瓦,也被拼成了小巧的文化景观,整个乡村透着清爽与活力。
这是资中县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后,乡村发生的真实变化,从“环境美”到“内涵美”,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看得见的改变,每一处新景都浸透着民生温度。
![]()
高楼镇集中村张家大院(资料图)
近年来,资中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工程经验,贯彻落实省委“城乡融合”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美乡优城”工作要求,坚持“整体安排、分步实施、渐次推进、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总思路,从2023年起分5年5批次全域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2023-2024年9个目标镇已完成重点项目建设,2025年6个目标镇正全面铺开有序实施,2026-2027年目标镇聚焦重点及早谋划推进,该县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
水南镇奉安社区变废为宝
为全面展现农村面貌改善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振兴的“资中经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资中乡村焕新记”专题策划。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带读者走进一个个特色村庄,听改造背后的故事,看村民真实的生活变化。
在后续篇章中,你会看到水南镇奉安社区用废弃材料打造“边角之美”,实现“小投入、大提升”;银山镇碾子湾村调动村民积极性,自愿筹资筹劳;重龙镇兴隆场村发动闲置劳动力参与施工,村民在参与乡村改造的同时实现增收;高楼镇集中村探索“共享菜园”,赋予改造后的“微菜园”新的价值内涵;罗泉镇曹家村将非遗元素融入院落建设,让文化墙讲述本土故事;陈家镇陈家场社区靠“院落管家”与“红黑榜”机制,让乡村环境从“短期整治”转向“长效治理”。
![]()
陈家镇陈家场社区陈冬明院落(资料图)
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有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藏着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立足实际、依靠群众、注重实效。即日起,本专题正式开栏,我们将带你一一解锁资中乡村“颜值”与“内涵”并存的振兴之道,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