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刘彦君 浙江绍兴报道
8月中旬,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还有些许微热,大街上,总能见到太多关于先生的话题与文创。
这让因“寻路禹迹”抵达这座城市的我觉得,先生的光芒太盛,会不会让大家忘记,这座城市更为深远的记忆:这里是大禹生命的终点,他葬于这一片江南的水乡。
为此,我决定在城市中走一走。
![]()
绍兴的水
晨雾中的会稽山,柔和得不像一座圣山,海拔仅三百余米,却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记忆。“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太史公的笔,如刻石般确凿。
谈及“会稽”的读音,大禹研究院学术研究室主任柳哲霖解释,“不知者‘会计’,倒是暗合了会诸侯计功的本意;官话取‘kuai’音;而我们当地人,世世代代都叫它‘gui ji 山’”。
读音的解读,让人恍见三条时光的河流在此交汇,历史的庄严、官方的规范、民间的亲切,共同守护着同一个圣名。
水,是绍兴的灵魂,也是大禹与这片土地最深刻的联结。绍兴的数千条河道,纵横交错的水网,宛若大地上舒展的叶脉。这里的水,成就了绍兴人似水的坚韧与智慧。
![]()
禹陵的水
大禹治水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绍兴有着深厚的基础。
鲁迅,这位从绍兴走出去的文学巨匠,1911年春天带领学生游览大禹陵,在百步禁阶上留下合影。那一刻,两位伟人在时空中精神相接,一位用疏导之法治理江河,一位用犀利之笔疏导国民精神。
![]()
鲁迅故里陈列的书籍记载着鲁迅与大禹
在大禹陵,有一片翠绿的莲蓬。湖边采摘的新鲜莲蓬10元3个,买下后剥开莲子,去除果核中的芯之后放入嘴里,是满嘴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味,回味悠长。卖莲子的人,传为大禹后代,姒姓人家,已在此守护了百余代。
而如今,研究者们则以学术的方式继续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守候。莲蓬看似静止,却在水面下生生不息,正如大禹精神,表面沉默,实则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站在大禹纪念馆前,我看见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我忽然明了,从大禹治水到马臻筑鉴湖,从汤绍恩建三江闸到今日绍兴的“五水共治”,数千年来,绍兴人始终在与水对话,在治水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
大禹纪念馆
柳哲霖主任说,他每天在陵园中都有新的发现。我想,这是因为大禹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流动的精神,如水一般,渗透在绍兴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
离开大禹陵时,阳光正好洒在鉴湖上,波光粼粼。我回望会稽山,山顶上大禹的雕像矗立,伟岸深沉。他是否会想到,数千年后,有一行人循着他走过的足迹,带着他的乡音来到这里,只为与他再见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