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津巴布韦政府宣布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批准向20年前因土地改革而失去农场和财产的白人农民支付赔偿金,其余通过发行国债和国际捐助筹集,共计35亿美元。
其中百分之五十于2021年3月以前支付,剩下的于五年内支付,也就是2025年。
这一政策被视为津巴布韦现任政府与穆加贝时代“暴力土改”遗产的切割。
![]()
津巴布韦的土地问题根植于殖民时期的不平等分配。
津巴布韦前总统穆加贝说,他2000年发动的进展迅速的土地改革项目是为了把土地归还给没有土地的黑人,每一个人应该拥有而且只拥有一个农场,试图通过经济赔偿平衡历史矛盾与国际现实。
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国内土地政策的合法性,更牵动着非洲资源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资本博弈的复杂脉络。
殖民遗产与土地改革的暴力裂痕
2000年,穆加贝政府以“土地再分配”为名,通过《土地征收法》强行没收白人土地,并将其分配给无地黑人。
![]()
这一政策虽旨在纠正历史不公,但执行过程中频发暴力事件,导致农业生产崩溃、经济衰退和西方制裁。
穆加贝的土改被国际社会视为“资源民族主义”的典型。其核心矛盾在于:政府试图通过激进手段解决殖民遗留问题,却未能建立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机制。
被征收的1450万公顷土地中,因黑人农户缺乏资金和技术而荒废,农业产值暴跌。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实施经济封锁,进一步加剧了其外汇短缺和通胀危机。
这一时期的政策遗产,成为津巴布韦后续政权必须面对的沉重包袱。
从对抗到妥协
2017年穆加贝下台后,继任总统姆南加古瓦逐步调整土地政策,试图通过经济赔偿缓和国内外矛盾。
![]()
津政府于2021年4月与白人农场主达成协议,也称为全球补偿契约,根据该协议,津政府将向白人农场主支付35亿美元补偿金。这一政策转变的背后,既有国内经济压力,也有地缘政治考量。
首先,津巴布韦的经济困境迫使政府寻求国际资本回流。
截至2024年6月,津巴布韦国家债务总额约. 210亿美元,其中外债123亿美元,内债87亿美元,负债率60%,高于世界公认的30%警戒线和发展中国家。
通过赔偿白人农场主,政府希望重塑投资者信心,吸引外资进入矿业、农业等领域。
![]()
例如,2025年中国企业在津巴布韦中部省投资建设的锂加工厂,便被视为国际资本对津政策转向的积极回应。
其次,赔偿政策是修复与西方关系的关键筹码。这一策略已初见成效:欧盟于2024年宣布解除部分制裁,并承诺提供发展援助。
然而,津巴布韦的赔偿资金主要依赖国债发行和国际捐助,其财政可持续性仍存疑。
资源民族主义的全球困境
津巴布韦的赔偿政策折射出非洲国家在资源主权与全球化资本间的两难选择。类似案例在非洲并不鲜见:南非2018年提出“无偿征收白人土地”法案,虽未全面实施,却导致农业投资锐减。事件表明,资源民族主义若缺乏法治保障和国际协调,可能引发资本外逃与经济孤立。
![]()
对津巴布韦而言,赔偿政策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维度:一是国内土地权属争议的解决,例如部分黑人农户要求收回已分配但未开发的土地;二是国际资本对政策稳定性的信任度,尤其是在矿业领域(如锂资源开发)的合作;三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影响。
单方面征收外资资产往往导致双输局面,津巴布韦若能通过法律框架妥善处理赔偿问题,或可为非洲国家提供“冲突后和解”的新范式。
结语
津巴布韦的土地赔偿政策,既是国内政治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化时代小国寻求生存空间的现实策略。
从暴力土改到协商赔偿,这一历程揭示了后殖民国家在历史正义与现实利益间的艰难平衡。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赔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既需建立包容性土地制度以激活农业潜力,也需通过法治化手段重建国际信任。
对于非洲大陆而言,津巴布韦的案例或许预示着:资源民族主义的浪潮终将让位于更具建设性的全球合作。
参考资料
新华社:《7.7万吨“中国制造”鸣笛启航 跨洋驰援非洲基建》《津巴布韦总统:中企投资是对津投资环境投下的信任票》
商务部:《津巴布韦政府开始赔偿白人农场主》《津巴布韦政府与1300余名白人农场主签署新补偿计划》
央视网:《津巴布韦敦促美方无条件全面取消制裁》
人民网:《欧盟解除对津巴布韦长达12年经济制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