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的话题,常看常新。
有人又“发明”出一个观点,他不否认郭富城的崛起,但同时讲,“为什么郭富城后期起来了,是张、刘、黎减少了产量,已经不再互相竞争。”
虽然根底仍离不开“拉踩”,但已算有新意。
然能不能站住脚?
![]()
先讲天王年代的竞逐。
张、刘先争一年,张、刘、黎再争一年,四人同台七年,郭、刘相争一年,郭、刘、张再争一年,总计统治香港乐坛十一年。
大略如此。
香港乐坛有四大颁奖礼,TVB的十大劲歌金曲和港台的十大中文金曲最受重视,其次是商业电台的叱咤乐坛流行榜,最后是“分猪肉”的新城劲爆。
但不同颁奖礼,因人际和唱片公司的关系,各有偏好。
比如TVB力捧刘德华,港台和叱咤钟情张学友,新城一开始就封杀郭富城,商业电台后期和刘德华各种不和。
也应了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谁最红?
这是一众天王拥趸和吃瓜群体最热衷的话题。
可以争到头破血流。
四人都有标志性的大奖时段。
本文不赘述,只讲郭富城,他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三度夺得TVB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这是一个极为显著的风向标。
所以即便是其他天王粉,也不得不承认,“他起来了。”
然如上文,其不但有“后期”的定义,也有“张、刘、黎减少了产量,已经不再互相竞争”的全新话术。
这就回到论题。
单刀直入。
所谓产量,不外乎音乐和电影作品,最多再加上演唱会。
所以很简单,来看看1992年到1998年期间,四人的作品产量情况,上面这个论点是否经得起推敲,就一目了然。
先申明,不计算普通话唱片和精选集。
![]()
事实很清楚。
按产量高低排序,1992年刘、张、黎三人产量相同,郭富城最低,1993年郭、黎相同,其后依次是张、刘,1994年郭富城产量最高,其后依次是黎明、张、刘,1995年黎明产量最高,其后是郭富城和刘德华,张学友产量最低,1996年黎明产量最高,其后是郭富城,张、刘皆低,1997年郭富城产量最高,其后是黎明,张、刘皆低,1998年维持此状。
若以TVB最受欢迎男歌手的拿奖走势来看,除了1994年和1996年,其他五年,似乎当真能和作品产量对应起来。
似乎还颇有道理。
但实际上,这个所谓产量高低,有时候就是多一张EP、少一张EP的事情。
又比如,1994年产量最高的郭富城,几乎颗粒无收,产量最低的刘德华,反而拿走了全年最大的一个奖项。
所以这当然不能成立。
![]()
笔者以为。
四大天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下的传奇,其实并不来自产量的高低,而是来自高度的自律、专业能力的锤打和作品的不断强化。
以郭富城为例。
他在粤语歌坛从零开始,你几乎能从他每一张专辑、每一次演唱会上面,找到并发现,其声线、气息、唱腔、共鸣、技巧及舞台控制力的蜕变与进步。
比如,1994年的《狂野之城》开启前卫风格,同年度的《铁幕诱惑》,就不但前卫,而且开始在歌曲难度上做挑战,刚过一年,就带来跨越高低八度音阶的《纯真传说》,震撼乐坛,又隔一年,以一曲《听风的歌》,宣告歌路的大成。
再到《爱的呼唤》、《唱这歌》和《风里密码》时期,就更已在巅峰。
其进步幅度与效率,都十足惊人。
![]()
是故。
郭富城之所以能在1997年到2000年期间横扫香港乐坛,在于其作品和能力的“服人”,而不在于“产量多多”。
他经得起任何考证和挑剔。
也证天王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