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历史上真的有桃园三结义吗?请看此文章,一目了然。
1、桃园结义是元代 “编剧” 的 “加戏”,还加得有套路
你要是翻开《三国演义》第一回,准能看到张飞家后院的桃树林:
花瓣飘着,乌牛白马摆着,仨人对着天地磕头,喊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这场景太燃,以至于千年下来,连村口大爷聊三国,都能拍着大腿说 “我知道,桃园三结义嘛!”
可咱翻遍《三国志》这本 “三国官方档案”,不管是《刘备传》《关羽传》还是《张飞传》,连 “结义” 俩字都没提,更别说桃花林里的仪式了。
![]()
陈寿写《三国志》时,离三国也就几十年,要是真有这么大的事,他不可能不记 ,毕竟这可是 “蜀汉开国天团” 的起点,比刘备三顾茅庐还值得写。
这事儿的 “始作俑者”,其实是元代的说书人,而且不是一个人在 “编”,是一群人在 “卷”。
最早把 “结义” 写进文字的,是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平话三国志》,里面写 “张飞就庄上置酒相待,三人共饮,各诉胸中大事。三人同到桃园中,结为兄弟”。
这会儿仪式还挺简单,没乌牛白马,也没 “同死” 的誓约,就是喝了顿酒、在桃园里说了句 “咱是兄弟了”。
为啥元代人这么爱给刘关张加 “结义戏”?说白了,是时代需要。
元代汉人地位低,被分成 “四等人”,老百姓受够了官府的欺压、权贵的算计,心里憋着股劲儿:要是能有几个像刘关张这样,不看身份、只讲情义的兄弟,一起扛事儿多好?
说书人摸准了这个心思,不光在平话里加结义,还编了元杂剧,比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面关羽一开口就说 “俺哥哥玄德公,和俺桃园结义”,就这么着,“桃园结义” 从 “小剧本” 变成了 “名场面”。
![]()
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干脆把这情节 “精装修” 了一把:加了 “乌牛白马祭礼”,加了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的誓言,还让刘备说 “我等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把结义和 “打天下” 绑在一起,一下子就有了家国情怀。
罗贯中这 “改编” 本事是真厉害,连他自己都快信了,以至于后来有人问他 “你这桃园结义是真的吗”,他估计得捋着胡子说 “嗨,写着写着,我觉得就该是这样”。
更有意思的是 “年龄 bug”,咱之前提了一嘴,这次再唠细点。
演义里刘备是大哥,关羽老二,张飞老三,可清人朱旦发现的《关侯祖墓碑记》里写着: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 160 年)。
而《三国志》里没写刘备的具体生日,但根据《先主传》里 “章武三年(公元 223 年)崩,时年六十三” 推算,刘备生于公元 161 年 —— 也就是说,关羽比刘备大一岁!
要是真结义,该跪关羽当大哥才对。
不过也能理解,罗贯中是按 “身份排序” 来的:刘备是皇族后裔(虽然是远亲),得是大哥;关羽是武将,排老二;张飞是屠户出身(正史里没说张飞是屠户,这也是演义编的,正史只说他 “世居涿郡”),排老三。
2、真实关系:没磕过头,却比 “拜把子” 还铁,细节比演义还暖
虽然没结义,但刘关张的感情,是真的 “铁到能穿一条裤子”,正史里的细节,比演义里的 “喊口号” 还戳人。
《三国志・关羽传》里写得实在:“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咱先掰扯掰扯 “寝则同床” 这四个字,不是说仨人天天挤一张床睡觉,而是说他们亲近到 “不分你我”。
东汉末年讲究 “士族门阀”,刘备虽然是皇族,但早年就是个 “织席贩履” 的,关羽是是犯了事儿逃到涿郡的,张飞是当地平民,仨人都不算 “上层人”,凑在一起打拼,有点 “穷兄弟抱团取暖” 的意思。
刘备当平原相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地盘,没忘了关张,直接给他们封 “别部司马”,让他们统领自己的亲信部队 —— 这可是 “把家底交给你” 的信任,比说一百句 “咱是兄弟” 都管用。
你能想象出这仨人的日常画面不?
刘备坐着跟地方乡绅唠嗑,关张俩人手按兵器站在旁边当保镖,一站就是一整天,连坐都不坐 。刘备打天下时到处 “颠沛流离”,今天投曹操,明天靠袁绍,后天奔刘表,活像个 “创业失败 N 次的老板”,可关张从没喊过 “散伙”。
![]()
比如刘备跟曹操打徐州,输得精光,连老婆孩子都丢了,自己逃到袁绍那儿,关羽被曹操活捉,张飞逃到芒砀山当 “山大王”,可仨人没一个想 “另谋高就”,最后还能凑到一起。
关羽在曹操那儿的细节,比演义还 “够意思”。
曹操是真喜欢关羽,《三国志》里说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不光封官,还天天请他吃饭,送他金银珠宝,甚至把自己的 “赤兔马”送给他。可关羽心里只有刘备,他跟曹操说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这话不是客套,是真说到做到。
后来他帮曹操斩了颜良(这是正史里有的,比演义还猛),解了白马之围,然后 “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把曹操给的赏赐全封好留下,写了封辞职信,就这么走了。
![]()
曹操手下想追,曹操说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连曹操都佩服他的义气。
张飞对关羽的 “敬”,和对刘备的 “忠”,分得特别清。《三国志・张飞传》里说 “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张飞跟关羽一样猛,可因为关羽比他大几岁,他就真把关羽当亲哥敬着,说话办事都让着。
比如关羽在荆州,张飞在益州,两人见不着面,却总惦记着对方。后来关羽被杀,张飞哭着要伐吴,刘备劝他,他说 “二哥死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 这份感情,比演义里的 “兄弟情” 更实在。
而对刘备,张飞始终透着 “君臣分寸”。不管私下里多亲近,公开场合他都喊刘备 “主公”,从不喊 “大哥”。比如刘备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可他见了刘备,还是规规矩矩行礼,从不恃宠而骄。
有一次刘备跟张飞聊天,说 “三弟啊,你有时候太冲动,得改改”,张飞虽然没完全听进去,但还是点头说 “主公说得对”,这种 “既有兄弟情,又有君臣义” 的关系,比演义里 “不分上下” 的结义更真实,也更难得。
3、正史 vs 演义:这些名场面全是 “剧本改编”,有的改得离谱
除了桃园结义,演义里不少关于刘关张的 “名场面”,都是罗贯中 “加戏” 加出来的,有的改得挺有意思,有的改得有点离谱,挑几个你最熟的说说,每个都给你扒扒正史里的真相。
第一个,“温酒斩华雄”—— 这是演义里关羽的 “成名战”,写得特别燃:华雄连杀盟军几员大将,关羽请战,曹操给她倒了杯热酒,关羽说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结果斩了华雄回来,酒还是热的。
![]()
可正史里,华雄是被孙坚杀的!《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里写 “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孙坚跟董卓的军队在阳人交战,把华雄杀了,跟关羽没半毛钱关系。
罗贯中为啥把这功劳给关羽?因为他想让关羽一出场就 “立住人设”,毕竟关羽是 “武圣”,得有个厉害的开场。
第二个,“三英战吕布”—— 演义里写刘备、关羽、张飞一起打吕布,打得昏天黑地,最后吕布逃跑,特别精彩。可正史里,根本没这事儿!吕布是被孙坚打败的,《三国志》里说 “布与卓故部曲李傕、郭汜等相攻,长安城空,孙坚遂入洛阳”。吕布跟董卓的旧部打仗,没打过,跑了,孙坚趁机进了洛阳。
罗贯中编 “三英战吕布”,一是为了突出刘关张的 “团结”,二是为了让 “刘关张天团” 跟吕布这个 “第一猛将” 过过招,增加戏剧冲突。
![]()
第三个,关羽的 “赤兔马”—— 演义里说吕布死后,曹操把赤兔马送给关羽,关羽骑着它千里走单骑,特别威风。可正史里,《三国志・吕布传》只说 “布有良马曰赤兔”,没说吕布死后赤兔马去哪了,更没说曹操把它给关羽。
罗贯中为啥给关羽加 “赤兔马”?因为 “猛将配良马”,关羽是猛将,得有匹好马,赤兔马是当时最有名的马,给关羽正合适。不过这改编挺成功,以至于现在一提赤兔马,大家都觉得是关羽的。
第四个,“土山三约”—— 演义里写关羽被曹操围困在土山,张辽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善待刘备家眷”“一旦知道刘备下落就走”,曹操答应了,关羽才降。
可正史里没这 “三约”,就写关羽 “暂归曹操”,心里始终想着刘备。罗贯中加 “土山三约”,是为了突出关羽的 “忠义”—— 他不是降曹操,是降汉朝,而且还惦记着刘备的家眷,这样关羽的形象更完美。
第五个,张飞的 “屠户出身”—— 演义里说张飞是 “卖酒屠猪” 的,长得五大三粗,说话大嗓门。可正史里没说张飞是屠户,只说他 “世居涿郡,家有资产”。也就是说,张飞是涿郡的有钱人,不是屠户。
罗贯中为啥把张飞写成屠户?因为屠户给人的印象是 “勇猛、豪爽”,符合张飞的 “猛将人设”。而且屠户出身跟刘备的 “织席贩履”、关羽的 “亡命之徒” 更配,仨人都是 “底层出身”,更有 “抱团打拼” 的感觉。
还有刘备伐吴,演义里写得特别 “情绪化”:刘备听说关羽被杀,当场哭晕,醒来后就喊着要伐吴,诸葛亮、赵云劝他,他还骂他们 “不懂兄弟情”,活像个 “冲动的大哥”。
可正史里,刘备伐吴既有 “报仇” 的成分,也有 “战略考量”。《三国志・先主传》里说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忿” 是真的,但不是只有 “忿”。荆州是蜀汉的 “门户”,丢了荆州,蜀汉就少了一条出兵中原的路,而且荆州的人口、粮食都多,丢了损失太大。
所以刘备伐吴,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想夺回荆州。不过有一点没变:他确实赌上了蜀汉的家底,当时蜀汉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带去了,结果输了夷陵之战,蜀汉从此元气大伤。这份对关羽的感情,比演义里的 “冲动” 更沉甸甸,也更让人佩服。
4、人物形象:演义里的 “美颜”,正史里的 “素颜”,缺点让他们更真实
演义为了让刘关张更 “圈粉”,给他们加了不少 “美颜滤镜”,把缺点磨没了,优点放大了;可正史里的他们,有血有肉,连缺点都透着真实,反而更让人喜欢。
先说说关羽:演义里的关羽是 “武圣”,完美得没毛病,武功高、讲义气、不贪财、不好色,连兵败被杀都写得特别悲壮。可正史里的关羽,除了这些优点,还有个大缺点:骄傲。
关羽的骄傲,不是一般的大。《三国志・关羽传》里说 “羽刚而自矜”—— 就是说他性格刚直,还特别自负。
比如孙权想跟他结亲家,让儿子娶他女儿,这在当时是 “政治联姻”,对蜀汉和东吴都好。可关羽不仅不同意,还骂孙权 “狢子敢尔”——“狢子” 是当时对南方人的蔑称,意思是 “你这小子也配跟我结亲家”!孙权听了这话,气得要命,后来才跟曹操联手,夺了荆州,杀了关羽。
![]()
还有一次,关羽听说马超归降刘备,马超是当时的名将,关羽不服气,写信给诸葛亮,问 “超人才可比谁类”—— 意思是 “马超这小子,能跟谁比?比我怎么样?”
诸葛亮知道关羽骄傲,回信说 “孟起(马超的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张飞的字)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意思是 “马超很厉害,能跟张飞比,但不如你关羽厉害”。
关羽看了信,特别高兴,还把信拿给手下人看,生怕别人不知道诸葛亮夸他。你看,这骄傲的小脾气,跟演义里的 “完美武圣” 比,是不是更像个真人?
不过关羽也有温柔的一面。正史里说他 “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对士兵特别好,跟士兵同吃同住,士兵生病了他还亲自送药;但对士大夫(读书人、官员)特别骄傲,看不起他们。
比如他在荆州时,跟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关系不好,经常骂他们 “没用”,后来孙权打荆州,糜芳、傅士仁直接投降了,关羽最后没人救,才兵败被杀。
要是关羽不这么骄傲,跟他们搞好关系,说不定荆州就不会丢了,这缺点,让关羽更真实,也更让人可惜。
再说说张飞:演义里的张飞是 “糙汉”—— 长得五大三粗,说话大嗓门,办事鲁莽,还爱喝酒误事,比如喝了酒打士兵,最后被士兵杀了。可正史里的张飞,跟 “糙汉” 一点都不沾边,反而有点 “文人气质”。
首先,张飞长得不一定丑。正史里没说张飞长得丑,只说他 “雄壮威猛”, 就是说他身材高大,很威猛,没说他脸黑、嗓门大。
而且清代的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说,张飞会写书法,还会画画,尤其擅长画美人。清代还有人见过张飞写的《刁斗铭》,字体是 “八分书”(一种隶书),笔锋刚劲有力,比他耍的丈八蛇矛还厉害。
其次,张飞 “爱敬君子”—— 对读书人特别尊重。比如刘备定了益州,招了个叫刘巴的文人,刘巴很有才华,但看不起刘备,也看不起张飞。
张飞想跟刘巴交朋友,主动去刘巴家做客,刘巴却不理他,张飞坐了一天冷板凳,也没生气。刘备知道了,想骂刘巴,张飞还劝刘备 “刘巴是人才,咱得尊重他”。这哪是演义里的 “糙汉”,明明是个 “尊重人才的好领导”。
不过张飞也有缺点,跟演义里一样:“不恤小人”—— 对士兵不好。《三国志・张飞传》里说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对士兵特别严苛,动不动就打骂,刘备经常劝他 “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意思是 “你老打士兵,还把他们留在身边,早晚要出事”。
张飞没听,后来他要伐吴,逼着士兵赶制白旗白甲,士兵没完成,他又打了他们,结果晚上被士兵范疆、张达杀了 ,这缺点,让张飞从 “完美猛将” 变成了 “有血有肉的人”,也更让人唏嘘。
![]()
最后说说刘备:演义里的刘备是 “爱哭鬼”—— 遇到事儿就掉眼泪,比如赵云救阿斗,他把阿斗摔在地上哭;关羽被杀,他哭晕过去;张飞被杀,他又哭 —— 好像靠 “卖惨” 拉拢人。可正史里的刘备,是个 “有魄力、能扛事的领袖”,跟 “爱哭鬼” 一点都不沾边。
首先,刘备特别能 “扛造”。他早年创业,输了无数次,可从没放弃过。比如他跟曹操打,输了;跟吕布打,输了;跟袁绍打,输了;跟孙权打,输了夷陵之战,最后病死在白帝城 —— 可他每次输了,都能爬起来,重新招兵买马,接着干。
曹操说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能让曹操佩服的人,怎么可能是 “爱哭鬼”?
其次,刘备特别 “重情义”,但不 “情绪化”。比如关羽被杀,他虽然 “忿”,但伐吴前还是跟大臣们商量,不是像演义里那样 “一哭二闹三上吊” 就决定了。
而且他对百姓特别好,《三国志・先主传》里说 “先主屯樊城,曹公南征,先主走,百姓归附者十余万”—— 曹操打过来,刘备逃跑,百姓跟着他走,他不忍心丢下百姓,走得很慢,手下劝他 “不如弃百姓,先保自己”,他说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份仁心,比演义里的 “哭” 更让人佩服。
还有,刘备不是 “没主见” 的人。演义里写刘备什么都听诸葛亮的,可正史里,刘备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是刘备的主意;伐吴,虽然诸葛亮反对,但刘备有自己的战略考量;白帝城托孤,他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份信任和魄力,不是 “爱哭鬼” 能有的。
5、为啥我们宁愿信 “桃园结义”?因为它藏着中国人的 “情义梦”
既然桃园结义是假的,为啥这故事能流传千年,连过年贴门神都要把刘关张凑一块儿?甚至现在有人拜把子,都要学他们 “桃园结义”?其实答案很简单:它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 “情义梦”。
先说说乱世里的 “情义稀缺”。东汉末年是乱世,到处都是背叛、算计:董卓杀皇帝,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杀关羽,连亲兄弟都能反目成仇。老百姓活在这样的乱世里,最缺的就是 “情义”。
缺一个能跟你共患难、不背叛你的兄弟,缺一个能对你真心、不算计你的朋友。刘关张的故事,正好戳中了这个 “痛点”:不管多苦、多险,仨人都不分开,都讲义气。哪怕桃园结义是编的,老百姓也愿意信,因为他们想有这样的兄弟,想活在一个有 “情义” 的世界里。
再说说元代以后的 “情感共鸣”。元代汉人受压迫,没地位、没尊严,老百姓心里憋着股委屈,想找个 “精神寄托”。
桃园结义里的 “不分身份、只讲情义”,正好让他们找到了共鸣:刘备是皇族,关羽是亡命之徒,张飞是有钱人,仨人身份不一样,却能成兄弟,一起打拼 —— 这不就是老百姓想的 “不管出身,只要讲义气,就能一起干大事” 吗?
到了明清,社会更复杂,官场腐败、民间矛盾多,老百姓更需要 “情义” 来安慰自己,桃园结义的故事就传得更广了。
还有,统治者也愿意推广 “桃园结义”。因为 “义” 是个好东西:兄弟讲 “义”,就不会反目;臣子讲 “义”,就不会背叛君主;老百姓讲 “义”,社会就稳定。
所以明清的皇帝,不仅不反对桃园结义的故事,还封关羽为 “武圣”,跟孔子的 “文圣” 并列,把关羽的 “义” 抬到了 “国家层面”,让老百姓学 “义”,学刘关张的 “情义”。
更有意思的是,桃园结义还影响了民间社团。比如清代的天地会,就把 “桃园结义” 当口号,入会要拜 “刘关张”,发誓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还有镖局、帮派,都把刘关张当 “祖师爷”,学他们的 “情义”—— 因为镖局要讲 “信用”,帮派要讲 “团结”,这些都跟 “义” 有关。
其实我们不是分不清正史和演义,是我们愿意相信桃园结义的故事。就像你下次再看三国剧,看到桃园结义的镜头,不用急着说 “假的”,不如想想:要是真有这么一片桃树林,这仨人说不定真的会磕个头。
毕竟,他们在正史里的感情,早胜过了形式上的结义。就像现在的我们,虽然知道桃园结义是编的,但还是会羡慕这样的兄弟情,还是会在心里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兄弟,该多好。
这就是桃园结义的魔力 —— 它不是真的,却是中国人最想要的 “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