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ends of Ping --2025
E人通过“人”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hi大家好,我是瓶子,我会在【客】这个系列持续记录一些有意思的的朋友们,这一期是:宠物殡葬领域很top的创业者-万荷
真的非常感慨,19年认识万荷学姐,从化工转到工业设计,20年去千叶大学交换并对殡葬产生兴趣,21年以此为主题做毕业设计,到骨灰盒拿下红点大奖,后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继续深入研究殡葬方向。
再到现在以此创业,小红书有数万粉丝,甚至远销海外,将自己热爱的有灵魂的设计变成事业,简直就是工设人的梦!
于是在一个晚上夜聊了一下,这背后的艰难、感动和思考,一起分享给大家!感觉不论是对正在学设计的学弟学妹,还是想创业的朋友都很有参考意义。
![]()
让我们先来看看万荷学姐的作品,
感受一下!
![]()
![]()
我最喜欢的一款《日息》
外面是柔和的纯白,
温暖的花纹都藏在了里面
![]()
![]()
瓶:这个骨灰盒的内部设计得太漂亮了!
很多人觉得骨灰盒是冰凉、黑沉沉的。我听了这些反馈后就想,如果在骨灰盒内部设计一个温暖、漂亮的‘小世界’,躺在里面的小猫或宠物就会感到很温暖。
我认为其实骨灰盒的内部空间其实也非常值得投入设计。我们通常只注重外部设计,但其实在盖上和打开,以及观察内部的瞬间,都有很多可以发挥的设计空间。
瓶:我家就是一只非常爱晒太阳的小橘猫,这种像蜂蜜一样甜甜的太阳光在里面的设计,太心动了!
![]()
![]()
![]()
![]()
![]()
![]()
![]()
![]()
![]()
右滑万荷其他一些作品@小火花殡葬设计
![]()
在日本的墓园里,
我看见了另一种告别
瓶:学姐当时选择殡葬这个方向
是不是和那次去千叶大学交换有关系?
对,我就是在千叶大学的时候去逛的墓地,日本有一种草坪墓地,墓园很宽阔、很美,阳光洒下来,很多老人会带着折叠椅来这里,在墓碑前泡茶、看报纸。我看着他们觉得这就像另一个世界——
![]()
好像在陪伴某一个人一样在那里坐着
墓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的一部分,平静又温柔。
每个墓碑前都摆着一些私人物品:有人的墓前放着小猫雕像,有的是小孩的墓碑,上面有玩具。
我看到一个墓碑前摆着整套猫咪模型,应该是那位老人特别喜欢猫。那一刻我真的被暖到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墓碑就显得很冰冷,但日本的墓碑像是一种“个性化的纪念”,让人感到生命被好好安放。
![]()
小城堡墓碑
![]()
![]()
小玩具与可爱的杯子
![]()
![]()
拳击和小猫
![]()
![]()
还有一种墓葬的形式是“小格子间”,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小格子。
比如我去的那家,整面墙都铺满了小格子,每个格子中间都有一个透明的小佛像。每个佛像里面都有一个类似LED的小灯,会发出暗暗的彩色光。整面墙连在一起时,看起来就像极光一样——那些佛像的颜色在慢慢变化,色彩是渐变的,非常梦幻。
![]()
![]()
他们其实是把科技和传统结合在一起了。如果你想找某一个格子,只要输入那个人的名字,那尊对应的佛像就会亮出白色的光,你就能轻松找到要祭拜的那一位。那是2019年的事了,算是挺早的。
瓶:那些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格子,
祭拜起来会不会让人有点难受?
后来我问了一下工作人员,他们说使用者几乎都是年纪很大的孤独老人。这些老人没有亲人照顾,也不想麻烦别人,就选择这种方式。
交一次性费用后,就能长期放在那里,不需要打扫,会有专人每天维护。其实这种类型的地方,一般很少有人来祭拜,因为住在那里的人,本身就是孤独的老人。
我当时还确认了一下,小佛像后面就是他们的骨灰盒。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放置30年后,这些位置都会被处理掉,空出位置来。
![]()
![]()
“死亡教育”太狂妄了,
于是从人走向宠物骨灰盒的设计
瓶:我记得学姐你本科毕业设计是人的骨灰盒,但是后面在日本读研的时候变成了做宠物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呢?
可能还是因为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吧。而且我觉得,做人这一块其实非常专业,需要一个团队去做。一个人很难顾及到所有细节。
而且对我来说,宠物与人的关系更纯粹、更简单。
这并不是说更好做,而是相比之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一个人去世后,牵涉到亲属、朋友,关系千丝万缕。葬礼也不是只为一个人办的,而是为他周围所有的人而存在的。我觉得那实在太复杂了。
而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我更想做一些简单、纯粹的东西。比如宠物与主人的关系,它只是两者之间的连接,不会有人际关系的干扰。
你的小姨、你舅舅都不会“介入”你和宠物之间的告别。那更像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对话,也更容易让我去实现自己想做的产品。
![]()
「花苞」与「襁褓」是这款骨灰盒的主题,在离开的时候,我们仿佛又回到婴儿的大小,被某人温柔的拥入怀中。比起传统骨灰盒,它触感更温暖,埋入土中将自然分解,带着骨灰一起回归自然循环之中。设计师:万荷
瓶:而且相比于人,感觉宠物殡葬设计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更高一些,至少在国内相对是一个新的赛道,没有太多传统束缚。
对,你说得很对。人这个市场会有各种地域、文化、种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葬礼习惯都不一样,很难统一。
但宠物不一样。宠物的情感在不同文化里其实是相通的——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市场,大家对宠物的情感都很类似。
而且宠物这个领域几乎没有那么多文化禁锢,它不像人的丧葬那样受传统束缚。所以在宠物领域反而更容易去创新、创造,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新的想法。
![]()
2022.7.21 /万荷:日本公寓邮箱总是被塞满小广告,每次看到邮箱有广告就心烦,突然发现很适合做拼贴练习,最近反而有点期待了
瓶:我觉得如果学姐你留在中国读研,可能就不一定会走上现在这条路了,大概研一研二就得开始各种实习吧。
对啊,我在国内的时候也挺焦虑的。大家都在实习、找工作,我也会觉得不能落后。但在日本就完全不一样。
瓶:日本确实给人一种能静下心来做事的感觉。你当时在日本的研究会偏理论吗?
不能说是理论吧,反而更实操一些。
虽然我的导师是学哲学的,他会让我看一些书、思考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我之前其实想做“死亡教育”方向,后来被他制止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次经历对我启发挺大的。
我当时的想法是:通过殡葬设计,让人们,尤其是孩子,对死亡有新的认识或理解。
但当我跟导师说后,他暗示我——
这种想法有些狂妄,
因为教育他人是一件需要非常小心的事情
![]()
2024-03-25/万荷:2024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毕业典礼,很多同学都在cosplay,我和朋友也cos了两个大麻袋,桥豆麻袋
他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阅历和经历都不同,我没办法以“教育者”的姿态去影响别人。
设计并不是去教别人什么,而是表达自己。你只需要真诚地做出能打动自己的作品,它自然会打动那些和你有共鸣的人。
在日本的那段时间,我真正学会了设计的分寸感。不要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也不要去宣称“我认为殡葬设计就该怎样怎样”。你只需要安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那个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方向。如果能打动别人,那很好;如果打动不了,也没关系。
瓶:哇,遇到这样的好导师真的很难得
对,他是一个非常谦逊、细腻的人,对我影响特别大。国内的设计教育往往喜欢追求“大主题”——比如“死亡教育”这种看起来很宏大、很有社会价值的课题,好像能推动整个社会。但当你真正要把它做出来、让它与人产生交流时,你会发现太大的主题反而难以触动人心。
真正能产生共鸣的,往往是那些小而具体、细微却真诚的设计。只有当你从细节出发,才能真正与身边的人建立连接。
瓶:哈哈这很日本,但确实这点很重要了,看似是一个小体悟,但对做设计的人来说是一堂非常深刻的课。
![]()
2023-05-21/万荷:京都入夏的傍晚,很适合散步的一座城。推荐从平安神宫逛完集市,看看京セラ美术馆,然后沿着叫白川的小河可以很悠闲一路走回八坂神社,京都河源町。
![]()
京都-景德镇,学校工厂两头跑,
守在窑火边的日日夜夜
瓶:学姐是怎么从殡葬研究到以此创业的?
我一开始只是自己在做,后来发在小红书上就发现真的有人想买,我觉得它能良性循环下去,我就觉得可以继续在这个方向上走下去。
之后陆续还有一些海外的人来找我买,我才发现原来国外也有市场在跟着我。它既能赚钱,又能连接到很多人——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释放情感,也和我产生链接。
这个感觉很正向,所以我就想着,也许我真的可以试着去创业。
![]()
万荷:产品打包中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就是我爸妈在一开始支持了我。因为那时候我还是学生,没有收入,启动项目用的都是他们的钱。
老实说,当时压力挺大的。但后来发现它能赚到钱了,我也能慢慢不再依靠他们,才有底气继续坚持下去。如果没有最初他们的支持,我可能根本不敢开始。
瓶:养活自己大概花了多久呢?
其实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对比行业里的其他人,我算快的。我大概是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做的,到毕业后半年左右,差不多一年时间吧。
那时候我人在日本,只能远程操控整个项目,没法百分百投入精力。所以用了一年时间能跑起来,我已经觉得挺快的了。
瓶:哇,我还以为一开始是在日本做的,
这是怎么远程操控的呢?
最初的母模是在日本做的。
我在学校陶瓷系的窑房烧制,老师人很好,让我去学这个工艺,还帮我一起做出来。不过那只是初学阶段,做出来的东西没法量产。
后来要量产、真正落地,我还是回中国到景德镇做。一是沟通方便,二是成本相对低,而且在日本很难找到愿意帮忙量产的工厂。
![]()
万荷学姐:我的手
几乎整个研二,我都在“请假—景德镇—回学校”之间来回。
那时候我还没毕业,大概研二的时候,就请假回国。先是寒假跑去景德镇,一开始没做完,就又请假待了一个月。回学校后发现项目还没搞定,暑假又跑回去,又滞留了一两个月。
其实这个项目本身就是我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所以我请假也算是有个理由。
本科的作品更偏概念,虽然得了奖,但没能真正落地、卖出去。(顺便感谢冰哥,也是没想到他会答应我用骨灰盒设计做毕业设计)到研究生阶段,我更想让它变得落地——能真正被人使用。
一开始最难的就是做陶瓷。那时候完全是从零开始。
![]()
正在做陶瓷的万荷学姐
一个学生突然决定做产品,
就飞到景德镇,
人生地不熟,没人脉、不懂流程。
我要求又很多,不想做普通的白瓷,我要那种微微泛着阳光色泽的白瓷。
可这种东西很难描述清楚,别人根本不懂你要什么。
前期我试了好几家厂,都不行。一开始想先做 50 个试试,没人理我。做 100 个,有人理了,但样品很丑。后来不断找厂、改样,直到最后定了 500 个,才终于做出来。
![]()
学姐在景德镇打样的一个月
那时候打样费很贵,有的要一两千,有的五六百。
我就这样一遍遍试,一次次打样,钱一点点撒出去,真的挺心疼的。不过最后终于找到合适的厂,一直合作到现在。
瓶:当时第一批的500个大概做了多久?
那批 500 个做了很久,前后半年多。中间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三四百个盖子都坏了。最后我自己掏了一半的钱重新补做。
![]()
砸掉的失败品
卖得也不快,但慢慢都卖完了。卖完后我才觉得,哦,好像我真的能靠它养活自己了。
当时最难的部分其实不是钱,而是沟通。我发现很多生产问题,厂里老板自己都说不清。所以我干脆在暑假租了个厂边的小房子,天天在那监工。
![]()
我去认识每一个师傅,一个个沟通、调整工序。只有当我把整个厂的流程都掌握在心里,他们才真的能做出我想要的东西。
其实当时压力非常大。光是那 500 个的成本,对我来说就是大几万。晚上经常会睡不着,生产上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而且很多时候你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要一个个环节研究过去。
![]()
可燃的思念,
是被猫咪一口一口吃掉的小鱼干
瓶:小鱼干算是最近的新品对吧?小鱼干燃尽之后是银色的,感觉非常漂亮!
我特别喜欢它烧完以后的样子。它很神奇,就像一条活着的小鱼——灵魂离开三天后,留下一个银色的形体。
我们最初做它的时候,就是想说:祭奠猫咪的时候,可以“送”它一条小鱼。
![]()
烧的过程中,
你会觉得猫的灵魂在一口一口地
吃掉这条鱼,它一点一点地变成灰。
![]()
我觉得这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结合,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点与猫咪灵魂互动的感觉。
我当时在想,其实设计本身是人的情感在流动的过程。如果能用某些产品,再配合火焰、烟雾这些元素,或许可以让殡葬设计更具“情感的流动性”。
所以我就开始研究这些更“多感官”的互动形式——不只是视觉或触觉(骨灰盒的设计更多是视觉和触觉的),也包括嗅觉、动态的变化,比如小鱼干在燃烧时的烟的形状、火焰的节奏。
![]()
感觉烟雾慢慢飘着的时候,
和人的思念状态很像。
比如你发呆、出神地想念一个人时,你的意识可能游离、像灵魂出窍一样。那我能不能用这些东西去勾起那种想象?
就像看着火、看着一缕烟的时候,你会进入一种特别的思维状态。小鱼干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从这些思考里生出来的。
瓶:当时研发小鱼干这个品有什么契机吗?
当时的契机很简单——我在想,除了骨灰盒之外,还能做什么?能不能有一种设计,既能表达思念,又能与人的情绪和过程结合。
刚好那时候看到一家工厂,他们能做出不同形状的香。我当时就在找做香的厂,于是就去了那家。看到他们展示的产品——一片叶子形状的香——我一下就觉得,这太合适了。那种形态和我们想要做的小鱼干的感觉很接近。
于是我们就决定试试看。因为很多想法到落地,其实非常难。最后能不能做出来,很依赖一个靠谱的生产商。我们当时特别幸运,找到了一家真的能把它实现的工厂。
总之整个过程虽然有坎坷,但是相对于很多在创业的朋友来说,我算是幸运的。
![]()
![]()
转专业:第一次创业般的挑战,
也是我真正大学的起点
瓶:对了我记得万荷学姐当时是转专业来工业设计的对不对?第一次见你好像是你来我们班补课
我之前是学化学工程的,其实当时选化工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而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是理科生,但我讨厌数学、物理,觉得化学还勉强可以接受。上课之后才发现,我不喜欢那种天天做题的感觉,跟高中没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我的大学不应该还是刷题的那种状态。
转折点是后来我去看了工业设计的毕业展。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对外开放,我大一那年去看了,就觉得:“这才是我该学的东西啊!”
![]()
(论毕设展的意义)
瓶:转的过程顺利吗?
不顺利。我大一第一次申请没成功,因为成绩要求好像是要在前20%或者30%,而我成绩太差了,根本达不到(我感觉这个转专业条件设置也很神奇,我都想转专业了,我还要在讨厌的专业拿高绩点)。
等到大二才转成功。那时候我已经快读大三了,就自愿申请降级,重新读大二。
我一直觉得,转专业的难度不亚于我后来创业的起点。因为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成绩又不好,还要去搞各种事情,真的很难。
瓶:绩点不够,那后来是怎么成功转专业的?
一开始我也去刷分,刷了半天发现还是不够。后来我就去找了视觉传达和工业设计的老师,问了好几个。
最后鼻毛老师跟我讲得比较细,他说其实我们学校转专业有好几种方式,其中一个就是写论文,发到期刊上,就有机会获得面试。(致谢鼻毛老师)
于是我在大二那个暑假自学了很多工业设计相关的书,比如《情感设计》之类的经典书。我越看那些书,就越觉得“这才是我想要搞的事情”。那种热情一直支撑着我。我边看边总结,写成了一篇小论文,真的发到了一个期刊上。靠着这个,我才拿到面试资格。
面试还挺顺利的,记得当时是朱大和邵慧老师给我面试,最后成功转过来了。
也正是因为那次转专业的经历,我才算真正开始了我的大学。
从那之后,我就一路在工业设计这条路上走下去了。一直走到今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