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我提亲女干事,她却嫁给参谋,20年后我授衔少将她却求我见一面

分享至

01

警卫员小王敲门时,指关节都有些发白。

他努力压低了声音,像是怕惊扰了办公室里凝固的空气,每一个字都说得异常艰难。

“首长,招待所那边……来了一位女同志。”

小王停顿了一下,似乎在鼓足勇气,才把那个名字吐出来。

“她说,她叫吴晓君。”

我的笔尖,在那份关于新年度军事演习方案的文件上,骤然停住。

那支陪伴我南征北战多年的英雄牌钢笔,在洁白的纸页上,留下了一个突兀的、迅速晕开的墨点。

像一段被强行中止的记忆,正在不可逆转地洇染开来。

吴晓君。

这个名字,像一颗被厚厚的泥土和青苔包裹着,沉在我记忆河床最深处二十年的石头。

今天,它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打捞了上来。

石上的水珠和寒气,瞬间浸透了我用二十年时间构筑起来的坚硬壁垒。

我缓缓抬起头,看着警卫员小王那张因紧张而略显稚嫩的脸。

“她等了多久?”我的声音异常平静,平静得连我自己都感到陌生。

“报告首长,已经等了三个多小时了。”

三个小时。

在那个陈旧、简陋,永远飘着一股淡淡霉味和消毒水混合气味的老兵招待所里。

我的思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奔向了二十年前那个绿军装与红砖墙交织的夏天。



02

那是一九八五年。

我二十四岁,刚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野战部队当一名基层排长。

我的身上,是永远洗不掉的泥土味和汗味。

我的脸上,是被高原紫外线亲吻过的粗糙和黝黑。

我的双手,布满了训练时留下的厚茧和伤疤。

我像一棵从贫瘠土地里钻出来的野草,带着一股子蛮劲,在训练场上疯狂地生长,梦想着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

第一次见到吴晓君,是在军区的大礼堂,一场盛大的文艺汇演。

我们连队因为在前一季度的军事大比武中夺得头筹,被奖励坐在了靠近舞台的前几排。

那是我第一次距离那种场合那么近。

周围的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雪花膏香味。

当追光灯亮起,她作为主持人,款款走上舞台时,整个礼堂都安静了下来。

她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女式军官服,肩上的一道杠和一颗星,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她没有像其他文工团员那样化着浓妆,只是略施粉黛,嘴唇是淡淡的红色。

她的皮肤白得像新鲜的牛奶,笑容明媚得像是能融化喜马拉雅山的积雪。

“尊敬的各位首长,亲爱的战友们……”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礼堂,清脆、标准,像山谷里的黄鹂鸟在歌唱,又像江南的溪水在流淌。

我身边的战友们开始压低声音,兴奋地交头接耳。

“快看,那就是军区的‘一枝花’,吴晓君。”

“我的天,比画报上还好看。”

“听说她父亲是军区后勤部的老领导,正经的军区大院子弟。”

“啧啧,这谁要是能娶到她,不光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更是少奋斗二十年的捷径啊。”

我没有参与他们的议论。

我只是呆呆地看着舞台上的她,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无法呼吸。

那是一种混杂着自卑、仰望和最纯粹爱慕的复杂情感。

在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和她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她是我仰望的星空,而我,只是地上的一粒尘埃。

从那天起,我的世界里就多了一项秘密的功课。

我开始像一个笨拙的侦察兵,用尽一切办法,默默地搜集关于她的一切信息。

我知道了她的办公室在机关大楼的三楼,窗户朝南。

每天傍晚体能训练结束,我都会故意绕一个大圈,从那栋楼下跑过。

我从不抬头张望,只是用眼角的余光,瞥一眼那扇窗里透出的温暖灯光,心里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

我知道了她喜欢在周日的下午去军区图书馆看书,通常会坐在靠窗的第二个位置。

我这个对看书毫无兴趣的训练狂,开始每个周日的下午都雷打不动地泡在图书馆里。

我假装在书架间认真地寻找着军事理论书籍,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走到文学区。

我用高大的书架作为掩护,偷偷地看着她安静读书的侧影。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头发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她看得那么专注,手指偶尔会轻轻拂过书页。

我看到她看的书是《安娜·卡列尼宁娜》。

我也找来一本,像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样,逼着自己去看。

可我翻了整整一个星期,连第一章的人物关系都没搞明白。

我跟她,仿佛真的就是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我很快就发现,我不是唯一一个在仰望这片星空的人。

一个叫张博文的男人,是她身边最耀眼的卫星。

他是机关的参谋,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总是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皮鞋擦得锃亮。

他的父亲,是机关里一位比吴晓君父亲更有实权的领导。

他总能找到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出现在吴晓君身边。

一会儿是送一份需要她“紧急阅示”的文件,一会儿是和她讨论一个关于“军民共建”的宣传方案。

他们站在一起说话时,张博文总是谈笑风生,而吴晓君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般配,就像报纸上宣传的模范青年。



而我,这个来自农村,除了训练成绩什么都拿不出手的基层军官,连走上前去跟她说一句话的勇气都没有。

我只能在远处,像一个卑微的影子,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那年年底,边境上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我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前出侦察的命令。

在一次任务中,我们排和一股敌人遭遇,对方的火力是我们的数倍。

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我独自一人吸引了大部分火力,身上三处负伤,子弹擦着我的头皮飞过去。

最终,我们不仅全身而退,还成功获取了重要的情报。

任务结束后,我荣立三等功。

当我从师长手中接过那枚金灿灿的奖章时,我的手在颤抖。

那是我用命换来的荣誉。

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豪情,在我胸中激荡。

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那粒卑微的尘埃了。

我,李振武,是一个为共和国流过血的功臣。

我配得上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那个我仰望的姑娘。

年轻的荷尔蒙,有时候会像最烈的白酒,让人忘记现实的残酷。

我找到了我们连队一位热心的军嫂王大姐,她是军区大院里的老人,跟很多干部家属都熟识。

在一个休息日,我提着两瓶当时最好的罐头,敲开了王大姐的家门。

我把那枚还带着我体温的奖章,和自己几个月攒下的津贴,一股脑地塞给了她。

我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求她去吴晓君家,帮我提个亲。

现在想来,那是我这一生中做过的最鲁莽,也最勇敢的一件事。

王大姐看着我那副痴情又执拗的样子,先是惊讶,然后叹了口气,最终还是答应试一试。

等待消息的那几天,我感觉比在战场上等待冲锋号还要煎熬。

我每天都把武装带勒到最紧,把训练强度提到最大,仿佛只有让身体的痛苦达到极致,才能暂时忘记内心的焦虑。

一个星期后,王大姐在训练场找到了我。

她把我拉到一个僻静的角落,脸上带着为难和同情的神色,支支吾吾了半天。

“振武啊,这事……可能成不了。”

“我跟晓君她妈提了,她妈倒是没说啥,可晓君那孩子……说你们不太合适。”

“她说……她还是觉得机关的同志,跟她更有共同语言一些。”

我的心,在那一刻,像是被扔进了一口冰窟窿里。

王大姐还在絮絮叨叨地安慰我,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说她再帮我物色个更好的。

我什么都听不进去。

“共同语言”。

这四个字,像一把柔软的刀子,捅进了我最脆弱的自尊里。

没过几天,我从别的战友口中,听到了一个更直接,也更伤人的版本。

“听说了吗?那个侦察连的李振武,托人去给吴晓君提亲,被人家给拒了。”

“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看看自己什么样。”

“人家吴晓君私下里跟小姐妹说,一个大头兵,浑身没点墨水,粗手大脚的,谁看得上?”

“可不是嘛,还是张博文参谋有文化,有风度,有前途。”

这些话,像一把把淬了毒的钢针,密密麻麻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那不是疼痛,那是一种比疼痛更难忍受的,深入骨髓的羞辱。

那年冬天,吴晓君和张博文结婚的消息,像一阵风一样传遍了整个军区。

婚礼那天,是个大晴天。

军区大院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鞭炮声从早上一直响到中午,震耳欲聋。

我把自己关在营房的宿舍里,用被子死死地蒙住头。

可那喜庆的声音,还是一阵阵地钻进我的耳朵里。

每一声,都像是在嘲笑我的不自量力,提醒着我的失败。

心如死灰。

这是我当时唯一能想到的词。



恰好,边境局势持续紧张,部队有新一轮的轮换任务。

我第一个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主动要求调往最艰苦、最危险的前线。

我一分钟都不想在这个地方多待了。

我要离开这个让我充满耻辱和心痛的地方。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人,走到了营房后山的水潭边。

我从口袋里掏出那枚三等功奖章。

在月光下,它依然闪着金色的光芒。

我看着它,就像看着一个笑话。

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把它扔进了深不见底的潭水里。

“扑通”一声,水面泛起一圈涟漪,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就像我那段可笑的单恋,从未发生过一样。

我对着冰冷的潭水,在心里对自己发誓:李振武,从今天起,你要为你自己活。你要让所有看不起你的人,将来都只能仰望你。

03

接下来的二十年,我的生命里仿佛只剩下了两件事。

战斗和学习。

在南疆湿热的丛吴里,我带着我的兵,与死神跳着贴面舞。

我亲眼看着年轻的战友倒在我的怀里。

子弹从我的头皮上呼啸而过,弹片在我的腿上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我用一次次的战功,换来了肩章上不断增加的横杠和星星。

战争结束后,我被选送进入全军最高等的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深造。

我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一切知识。

当年看不懂的《安娜·卡列尼宁娜》,我不仅看懂了,还写出了一篇像样的军事社会学角度的分析报告。

我学习最前沿的战略思想,研究古今中外的经典战例,钻研高科技战争的制胜机理。

我戒掉了年轻时的冲动和鲁莽,学会了像猎豹一样冷静和思考。

毕业后,我重回基层。

从营长,到团长,再到师长。

我的足迹遍布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九八年的滔天洪水中,我带着部队在决堤的江岸上奋战了七天七夜。

在数次跨区域的重大军事演习中,我指挥的蓝军部队屡屡让对手刮目相看。

我的名字,开始从军区的报纸,登上了全军的报纸。

我的肩章,从尉官,到校官,最后变成了金色的麦穗和将星。

这期间,我也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我的妻子,是我在一次演习负伤住院时认识的军医。

她不漂亮,甚至有些微胖,性格也有些木讷,不善言辞。

她没有吴晓君那样耀眼的光芒,不会说那些让我心潮澎湃的话。

她只是在我最疲惫的时候,默默地为我端来一杯热茶。

在我需要照顾的时候,细致地为我处理伤口。

我们的感情,没有年轻时的轰轰烈烈,却有着中年人相濡以沫的安稳和温暖。

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如今也已经上了大学。

我以为,吴晓君这个名字,连同那段不成熟的过去,已经彻底被我埋葬在了时间的尘埃里。

关于吴晓君和张博文的消息,偶尔会从一些老战友的口中零星听到。

在最初的那些年,他们是军区里人人称羡的模范夫妻。

张博文凭借着岳父和自己父亲的关系网,加上他自己确实能说会道,在机关里混得风生水起,一路做到了副处长的位置。

吴晓君也从辛苦的文工团,转到了更清闲的军区幼儿园,当了副园长。

他们生了一个儿子,据说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每一次听到他们的消息,我都表现得毫不在意,甚至会主动岔开话题。

可我的心里,总会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涟漪。

那是我当年遥不可及,却又嗤之以鼻的幸福。

转折的传闻,大约是在十年前。

听说,张博文在一次冲击正处级的关键时刻,因为作风问题,被人实名举报了。

虽然最后事情被压了下去,但他的政治前途也到此为止了。

从此,他便心灰意冷,像变了个人,整天牢骚满腹。



又过了几年,在部队掀起经商潮的时候,他选择了提前转业。

他拿着一笔不菲的转业费,踌躇满志地“下海”去了。

再后来的消息,就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他生意做得很大,在沿海城市买了别墅,开了豪车。

也有人说他眼高手低,生意做得一塌糊涂,赔了个精光。

我没有刻意去打听。

他们的生活,无论好与坏,都与我无关了。

我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二十年后,我们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再次产生交集。

我让司机把车停在了招待所对面的马路边。

我独自一人,穿过车流,走向那栋陈旧的建筑。

大厅里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廉价消毒水、潮湿和劣质香烟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气味。

前台的服务员正趴在桌子上打瞌睡。

我一眼就看到了坐在角落硬座沙发上的那个女人。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甚至有些起球的蓝色外套,脚上是一双沾着些许泥点的黑色布鞋。

她的头发随意地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几缕未被束缚的头发垂在脸颊边,能清晰地看到里面夹杂着的刺眼的白发。

她的背微微佝偻着,双手紧紧地抓着一个看起来很旧的帆布包,放在膝盖上。

她的面前,放着一个搪瓷茶杯,但她一口都没有喝。

我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憔桑、疲惫、被生活磨平了所有棱角的中年妇人,就是当年那个像白天鹅一样骄傲、光芒万丈的吴晓君。

岁月,这把最公平也最无情的刻刀,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清晰的痕迹。

她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注视,缓缓地抬起了头。

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她的眼神里先是茫然,然后是辨认,接着是难以置信的震惊,最后是排山倒海而来的局促和慌乱。

她猛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因为起得太急,膝上的布包掉在了地上。

她慌忙弯腰去捡,双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李……李振武?”她的声音干涩而又颤抖,充满了不确定。

我点了点头,缓缓地向她走去。

我们之间,只隔着短短的三米距离,却仿佛隔着二十年的万水千山。

“好久不见,吴晓君。”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又自然。

她低下头,长长的睫毛颤抖着,不敢再看我的眼睛。

“李……首长。”

她终于还是改了口,用了一个最安全,也最疏远的称呼。

这个称呼,像一道无形的墙,瞬间把我们隔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真不好意思,百忙之中,还来打扰您。”

我示意她坐下。

我在她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中间隔着一张油漆斑驳的茶几,上面放着一个积了厚厚茶垢的暖水瓶。

我们陷入了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招待所里人来人往,服务员的呵斥声,旅客的谈笑声,在我们周围喧闹地流动着,却丝毫无法进入我们之间这片凝固的空气。

我以为她会寒暄,会解释,会哭诉。

可她什么都没有说。

她只是低着头,双手死死地绞着那个帆布包的带子,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我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和挣扎。

我猜想,她一定是遇到了天大的难处,否则以她当年的骄傲,绝不会来找我。

我甚至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一个数目,一个既能帮助她,又不会让我为难的数目。

就当是,为那段逝去的青春,画上一个不算圆满,但也算完整的句号。



过了许久,她终于有了动作。

她没有抬头,也没有说话。

她只是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郑重,从那个旧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个用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文件。

她颤抖着手,一层,两层,三层……像是在拆开一件稀世珍宝。

最后,她取出了一张被压得平平整整,却依然能看出陈旧褶皱痕迹的表格。

她把那张表格,用双手捧着,轻轻地推到了我的面前。

我的心跳,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

她终于抬起了头。

她的眼睛里,已经蓄满了泪水,但她强忍着没有让它流下来。

她的声音,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和无尽的哀求,在我耳边响起。

“振武……”

这一次,她没有再叫我“首长”。

这个久违的称呼,让我心头一颤。

“我知道,我这辈子,都没脸再来求你。”

“可是,这可能是我……是我唯一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落在了表格的标题上,心猛地一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