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下一个郎朗,会从这里走出来吗?
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内,美国华裔钢琴家陆逸轩收回在琴键上的手,落下最后一个音符——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由此诞生。
五年举办一次,这项钢琴届的顶级大赛,冠军已经连续两次被华裔钢琴家拿下。今年是陆逸轩,上一次是加拿大华裔刘晓禹。
创立于1927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素有“钢琴诺贝尔”之称,走出了无数钢琴大师。李云迪曾经就是通过拿下肖赛冠军走向顶流。
![]()
陆逸轩在比赛现场
而如今,华人正在“攻陷”肖邦大赛。
本届肖赛中,加拿大华裔陈禹同获亚军,中国选手王紫桐、吕天瑶分获第三和第四名。
马来西亚华裔钢琴家王文升也在本次比赛中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位进入肖邦比赛决赛的马来西亚人。
![]()
虽然国内的“钢琴热”逐渐降至冰点,但是华人琴童,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准都已经得到了世界级的认可。
![]()
华裔“双星”闪耀华沙
今年的比赛中一共有13位获奖者,其中华人面孔占一半以上。
获奖那刻,年仅27岁的陆逸轩一时不知所措,他显得害羞而又腼腼:“感谢评审团授予我这项荣誉,这是梦想成真的时刻!”
“我全力以赴了。这是我人生中最困难的三个礼拜,可以把四轮弹完,演完准备好的大量曲目,我蛮开心的。”决赛期间,他对媒体这样说道。
陆逸轩以其清晰、敏锐、情感深邃的演奏风格俘获了听众的心,评委盛赞其演绎具有“令人心碎的美”。不少海内外的网友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的演奏片段,被他演奏的气质深深打动。
![]()
陆逸轩出生于美国、父母分别来自上海和台湾高雄的钢琴家,成长于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父母都是计算机工程师,却都热爱古典音乐——来自台湾的父亲年轻时便热衷收藏古典唱片,母亲谢女士出身于复旦大学。
母亲谢女士曾对媒体回忆道,陆逸轩在五岁时便展现出对钢琴的敏感与热爱,“他会全神贯注地听姐姐练琴,然后主动要求学习。”
15岁的陆逸轩在2013年考入柯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生涯中,三位作曲家对他尤为重要:肖邦、舒伯特、莫扎特。过去十年间,肖邦是他弹奏最多的作曲家之一。
![]()
钢琴之外的陆逸轩,只是个喜欢篮球和足球的年轻人,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是勒布朗·詹姆斯。钢琴家需要被保护双手,只能观看NBA解解馋。
目前,他定居在柏林,钟爱那里的古典音乐氛围。
他认为,华裔身份带来的双重文化背景是一种优势,“对我来说,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是一种优势,因为我同时拥有了东西方文化的根基。”
![]()
谁是下一个钢琴顶流?
本届肖赛共有13位钢琴家获奖,其中一半都是华人面孔。除了冠军陆逸轩,其他选手也表现出色,但流量和年少成名则是另一种玄学。
其中银奖得主是20岁的加拿大华裔陈禹同,生于卡尔加里,从5岁学琴,2023年赢得鲁宾斯坦比赛,他目前在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深造。
![]()
铜奖由中国钢琴家王紫桐获得。她毕业于柯蒂斯音乐学院,曾赢得多场国际比赛。
![]()
其他决赛选手如吕天瑶(中国)和威廉·杨(美国华裔)也表现出色,其比赛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被广为传播。
吕天瑶被不少听众称为“钢琴天才少女”,目前就读于波兹南音乐学院。10月21日颁奖当天正好是她17岁生日,拿到了第四名与“最佳协奏曲”奖。
![]()
而上届肖赛冠军、加拿大华裔刘晓禹同样引人注目。他出生于法国,成长于蒙特利尔,父母来自北京。
刘晓禹师从加拿大籍越南钢琴家邓泰山,演奏风格多样,从巴洛克的巴赫到浪漫的肖邦,从爵士风的卡普斯丁到炫技的李斯特,无不展现其卓越的才华与深厚的修养。
![]()
钢琴之外,他还精通围棋、赛车和游泳,流利使用英语、中文和法语。多样化的爱好和语言能力,不仅拓宽了他的思维视野,也无形中培养了他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创造力。
或许,只有同时具备天赋和热情,一流的家庭托举,才能成就天才的“横空出世”。
![]()
华人钢琴家的成功并非偶然,首先是教育规模,中国数千万琴童的基数,造就了技术高手。
其次便是系统化训练与天赋的结合,中国文化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和纪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身份也带来优势,东方家庭出身,在西方成长,吸收多元视角,避免了单一文化局限。
马来西亚钢琴家王文升就曾经说,在备赛过程中,他特意找了声乐系的同学进行合作练习,提升了对声乐伴奏形式的认知,也学会了如何与母语为俄语的歌唱家默契配合,加深对俄罗斯音乐文化及语言的理解。
![]()
此外,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等机构的兴起,提供了一流培训。
移民浪潮让华裔钢琴家在西方环境中成长,融合双重文化优势。华人钢琴家已从“异域来客”转变为“主流力量”,他们的成功率在国际比赛中逐年攀升,早在2021年肖邦比赛中,亚洲选手占决赛席位的比例已超过50%。
华裔钢琴家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肖邦赛事。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届拉赫玛尼诺夫国际比赛中,中国选手明睿与俄罗斯选手并列获得钢琴组第一名,另一位中国选手金玉赫获得并列第二名。这个比赛同时涵盖钢琴、作曲与指挥,同样极具分量。
古典钢琴,曾经被视为西方艺术的堡垒,但现在随着华裔钢琴家在国际比赛中屡获佳绩,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
肖赛辉煌
国内钢琴市场却迎来寒冬?
与肖赛上华裔钢琴家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钢琴市场的凛冽寒冬。
2024年,中国超7000家琴行倒闭,钢琴年销量断崖式下跌至19万台,相比高峰期直接腰斩。2024年,国内仅有的两家钢琴上市公司业绩双双暴雷:龙头公司珠江钢琴营收6.77亿,同比下降39.97%,亏掉2.36亿,海伦钢琴亏了近一亿。
进入2025年,行业透出更多寒意。简单粗暴地说,去年是崩盘,今年也许是清盘。
![]()
这不禁让人想到钢琴在国内发展、扩张的过往。90年代末,素质教育推行,乐器等级证书被纳入中考加分范围,无数家长因此看到升学的“捷径”。
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伴随融入全球化叙事,朗朗的走红,让中国家长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过去,大多数家庭并不介意在钢琴课程和乐器上花费大量资金。
据《经济学人》统计,巅峰期中国有超4000万的琴童,占全球80%。实际上,正是得益于大规模的钢琴热,也让钢琴教育普及开来,培养大量的钢琴艺术家。
![]()
如今,对钢琴教育的本质回归,对真正有天赋和热爱的年轻钢琴家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当考级加分不再是指挥棒,真正热爱钢琴艺术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从上世纪中叶的零星闪光,到如今的奖台霸主,亚洲尤其是中国及华裔钢琴家已然成为古典乐坛不可忽视的主力军。
![]()
他们在东方文化的根基上,融入西方音乐的精髓,创造出超越地域的艺术表达。20世纪60年代只有3名亚洲人入读皇家音乐学院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取而代之的是,华裔钢琴家的成功或许会成为肖赛常态。
![]()
图片来自@波兰肖邦研究院-NIFC
文/Clara
编辑 /外滩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外滩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