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做事总爱藏着几分含蓄,就连日常事物的称呼都讲究 “话不说透,意留三分”。
说年龄,不会直白讲 “20 岁”“60 岁”,而是用 “弱冠” 代指成年、“花甲” 暗喻耳顺之年;
谈死亡,不喜欢直说 “去世”、“死亡”,是用 “归西”“驾鹤西去” 、“兰摧玉折”传递哀思;
连女子怀孕这等人生大事,也有 “兰梦之喜” 、有喜这样雅致的说法,生了孩子,还要按性别称 “弄璋之喜”“弄瓦之喜”。
“身怀六甲” 也是代指女子怀孕,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古典小说里,只要提到女子怀孕,十有八九会用这四个字。
![]()
可你有没有好奇过,“六甲”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古人偏偏用它来代指怀孕,而不是 “五甲”“七甲” 呢?
“六甲” 其实是传统天干地支里的概念。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位,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位,两者搭配组成六十组干支,用来纪时。
“六甲”,就是六十干支里以 “甲” 开头的六组 —— 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
“六甲” 与怀孕的联系,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可追溯到《隋书·经籍志》中曾提到《六甲贯胎书》。
从书名不难看出,这本书专门讲的是孕期相关的内容,可见当时 “六甲” 与怀孕的联系已被认可。
到明清小说中,这一表述已十分常见,如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写道:“凡女人天癸至后,交合怀孕,其胎一月如露,二月如桃花,三月之后分男女,至十月后生形,无非奉父母精血而成;莫非身怀六甲,以期宗祧。”
为什么偏偏是“六甲”指代怀孕,而非“五甲”或“七甲”,大抵有以下几种主流说法。
在古人观念中,“甲”位居天干之首,象征着一个新周期的开始,是天地创造万物、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日子。《说文解字》释“甲”:“位东方之孟,阳气萌动。” 意指甲位在东方,是阳气初生之处。
宋代典籍《五行精纪》有云:“甲,春也,生育万物之功备矣。”六甲代表六个以“甲”开头的创世吉日。
用“身怀六甲” 来形容怀孕,其实是把孕育新生命比作 “开天辟地”,既体现了对新生命的敬畏,寄寓了对于新生命的美好祝愿与敬畏。
![]()
另外在道教文化里,有 “六丁六甲” 神,“六丁” 为阴神,“六甲” 为阳神,他们是掌管生育、保佑孩童的神灵。后来甚至和 “注生官属”“卫房圣母” 一样,成了专门护佑胎儿的神明。
古人怀孕生育的风险极高,没有现代医疗手段保驾护航,产妇和胎儿的死亡率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他们相信,腹中的胎儿是六甲神祇赐下的福气,称 “身怀六甲”,就意味着胎儿有神灵护佑。
平时里,孕妇和家人还会专门会供奉六甲神位,或在床头挂“六甲符”,求的就是“神灵护胎,顺利分娩、母子平安”。
这个说法,其实是古人用信仰对抗未知风险的一种方式。
除了神话与宗教,“身怀六甲”还藏着古人对生育的医学认知。
中医讲究“养胎需调五脏六腑”。有医家认为,“六甲”可解为“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孕妇需用全身脏腑的精气滋养胎儿;也有说法称“六甲”指“六个月”(古代以甲子纪月,一月一甲),是胎儿稳定发育的关键期。
古人算孕期,以“甲子日”为起点,每60天为一个周期(十天干配十二地支,60日一轮回)。
“身怀六甲”即怀孕6×12=72天,此时胎像渐显,方能对外宣称。《杨家将演义》中,穆桂英身怀六甲任元帅,二百天后大破天门阵时生下儿子。前后共计近三百天(约十个月),与妊娠周期吻合。
虽无严格考证,却也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孕期时间的细腻观察。
![]()
也有人说,“六甲” 像 “六件盔甲”,形容怀孕后身体沉重,行动不便;还有人调侃,新生儿出生时皮肤皱巴巴的,像 “满脸皱纹的老人”,而 “六甲” 也泛指年长之人,所以用 “六甲” 代指胎儿。
不过这些说法更偏向民间趣味解读,不如前三种有文化体系支撑。
古人用语讲究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喜欢直白浅露。“身怀六甲” 四个字,既点明了 “怀孕” 的状态,又暗含了这么多文化典故,简洁凝练又有韵味。
这个词不只是对一个生理状态的描述,更是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平安的期盼,以及含蓄文化智慧的体现。
不知你对这个词的含义,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