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往二十世纪拐弯的时候,脸上还带着晚清遗留的那些巴掌印子。外头的列强一个劲儿地欺负,家里头饿肚子得像常态,说句难听的,“贫穷”就跟狗皮膏药似的,贴了太久,谁都甩不掉。可偏偏,这样的泥坑里,还真有那么一个人,和他一群最苦的乡亲,把一地烂泥裹成了种子,种出了让人开眼的新东西。
![]()
也难怪,那会儿外国人说啥?“中国的老百姓,吃饱饭是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扣儿。哪个朝代、什么新政,都没能力翻篇。”你想想看,全国人口那么多,土都快刮成饼吃了。谁能信,这块土地有一天能把肚子都填满?别人唱衰的时候,毛主席偏不信邪。他摆了个手,说我们能,不会等太久。
新日子要展开了,先动的是地。全国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土改,有多少人祖祖辈辈种着别人的地头,这一下——自己成了小地主!那一年土地分完,秋风里的土都比以往更实诚。村里人种粮的劲头,跟突然按了加速键。头几年,粮食产量嗖嗖往上飙——能不高兴?你要是见到那会儿过年,人笑起来露的牙齿都带着粮食的香味。
![]()
不过,粮食多了点,腰杆子还没彻底挺直——日子才见点阳光,想再往上扒拉,不容易。什么拖拉机呀化肥呀对那时的大部分村子来说,都还是电视报纸上的话。天公不作美,几场灾,几个虫害,前头种多少,后头就能把你饿成皮包骨。
就在这种光景下,那些脑筋灵活的人琢磨开了。有些村子,穷归穷,却有人突然想到,咱搭把手行不?你有把旧锄头,我有破耙子,凑一块干点大的。毛主席听说了,点头说这法子好。这场子里的主角,就是王国藩。
![]()
王国藩,听着像旧剧本里的角色,实打实是穷人堆里出头的,干活出名的那个。他生在1920年刚亮灯的年代,早些年刷锅洗碗都不见油花,土里刨食,见惯了谁家晚饭抢裤子的破事。家里穷苦,仇地主的咬牙是从骨头缝钻出来的。命运就是这样,在黑暗里头,总会有个盼光的人——王国藩进了共产党,逢人说话都底气足了不少。
1952年秋末,天都搓着手冻得哆嗦,人心却热腾。一到晚上,村口那小几户亮着油灯,桌上摊着地契借条,账本边上坐着贫农。这天夜里,23家人聚一起,合计着:“咱们是不是该团结点?”王国藩成了主心骨,大家伙干脆把名字给合作社,他们叫它“王国藩合作社”。再说直白点,其实这也是穷,还得起个响亮点的名头。
![]()
说白了,物质极其不充裕,你要是去看那会儿他们的家当,可能都要怀疑人生:土地少得尽是夹缝,种子指望救济,农具破到只能轮流使唤。最极品的是那头毛驴,还是人家和别人拼股养的。你说,看着这“三条腿”的驴进地,老乡们自己都笑:“这一帮喝救济粥的,能整出个啥结果儿!”
有人冷嘲热讽——谁信这些“穷棒子”能翻身?村里连裤子都得轮着穿,穷得家里只要有件棉衣出门就得预约。真要想过个好年,不下点狠劲都不行。
![]()
但人穷志不能短,王国藩就不是认命的主。那年冬天,冷风刮骨头,他带着乡亲进山砍柴,趁下雪前赶紧把木头背回来卖,攒点钱买种子和牲畜。日子一天天碎着过,每一笔账都精确到分。没人信他们能行,结果春秋一倒,粮食居然比单打独斗的农户多了三倍。你说这不是做梦?打脸可真疼。所谓的“穷棒子社”,愣是被他们自己“熬”出了新意思,混成了样板。
这个时候,王国藩几乎把自个一半的命给搭在了合作社上。别人冬天猫家里,他还琢磨着能不能再捞点收入。村里人发现,这队伍有了主心骨,事儿都比原先顺利许多。慢慢的,“王国藩合作社”传开了,外地人都想来打听名堂。
![]()
名气大了,背后的人也看见了。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说:这帮人干得漂亮,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模样。1957年的那个春天,王国藩第一次进京领奖,当着全国劳动模范的面,毛主席跟他握了手,夸他是建设国家的顶梁柱。这要放在王国藩小时候,谁敢想一个农民能和大人物平起平坐?
名气越大,肩上的担子越重。后来合作社越做越红火,村里人抢着入伙。不光是农活,一些新的事情都试起来了。到了六十年代,外宾来访,当地领导带着阿尔巴尼亚部长走村串户,王国藩就在旁仔细讲合作社的点点滴滴。有意思的是,周总理也来了。那顿饭,本来有人想好好招待,总理偏说不行,要和村民同吃。他说出口的这些规矩,让在场的农民心里也敞亮。
再往后,王国藩几乎成了全国有名的人物。中央委员,三届下来,地方谁不知他?可他自家那口破房子,还是老样子,东墙西裂的,每到下雨就得摆盆接水。领导劝他换间新房,他摇头,说要留给社员们看。他用的是土话,想的是大伙。
可风头不能当饭吃,70年代末,风向变了。王国藩被免职回家,周围人都说他苦。辉煌过后,昔日熙攘的西铺村一度成了谁都不敢提的地名。你说他不该再让村里跟着沾点光吗?可事情就是这样,地方上愣没敢好好用他。这可能是王国藩一生最大的憾事了——明明能为家乡再拼一把,却被动搁置在角落里。
时光转眼几十年,王国藩依然俭朴如初,跌进泥里的苦日子没改过。孩子们说,爹嘴里天天念的是要吃苦,哪怕大权在握,腰板笔直,也不肯突破自个的生活底线。
2005年,王国藩走了。他没留什么财富给子孙,留下的是一口气,村里人一见照片,总要唏嘘一阵,说现在找不到这样的干部啦。你道是褒是贬,也许只有当年一锅粥里和他抢过木勺子的老伙计,心里最明白。
讲到这里,我总觉得这个故事还没讲完。翻过时代万水千山,我们回头看:曾经那23户人家,抱团取暖,熬过最窘迫的人生。王国藩其实就是村里的那种“楞劲儿”的代表——有热血,有主意,也有老一辈遗留下来的骨气。这样的命运,悲壮里透着一点执拗,一点温柔,也许还有遗憾。
这样的干部,你要说有没有下个?也许再也难找了。可谁知道,下次泥泞来临时,会不会又有一个王国藩式的背影出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