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持续阴雨,天气逐渐转冷,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开始了新一轮入户走访工作,镇党委副书记孔彬、乡村振兴办公室崔朋朋、联村干部张云莹等帮扶人员,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第三次来到石庙董村监测户董海彬家中走访,实地查看房屋是否漏雨、过冬物资准备等生活居住情况,仔细查看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这是石庙镇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
帮扶干部入户查看冬季取暖准备情况
近年来,石庙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全镇人民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多方增收,群众手握“金钥匙”
初冬时节,天气寒冷,在宏远基业(惠民)食品有限公司水饺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40多名农村妇女忙着包水饺,挖一大勺馅料放在面皮中央,巧手指尖在皮边缘捏着一边往上提,拇指和食指配合,一下一下捏出十几道细密的小褶子,不一会就排满了圆滚滚“大肚子”水饺。“这里有空调,冬暖夏凉,冻不着、也晒不着,一个月有将近3000块钱收入。”康家园村妇女李大姨高兴地说。
![]()
农村妇女在“小芳菇”包手工水饺
在不远的博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十名农村妇女正专注地将细小的电子线缆进行对接、缠绕和组装,公司总经理苏奎霞介绍:“现在主要做冰箱、空调线束加工和手工插花,这些活简单易学、好上手,上班时间自由,村民还能增加一块收入。”
将稳固并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作为首要任务,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共富工坊,做好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着力打造多元化、可持续的“增收链”,让群众手中稳稳握住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工坊提供的岗位门槛低,年龄较大或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这里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累计带动2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多元。”党委副书记孔彬介绍:“我们还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工作技能,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已建成共富工坊及社区微工厂共11个,覆盖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服装生产等多个领域,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
积极做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工作,筑牢防返贫“防火墙”,建立起“线上监测+线下走访”相结合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乡村振兴人员、联村干部、党员和网格员组成的监测队伍,定期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全覆盖排查。通过“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实时更新数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识别出的监测对象,第一时间启动帮扶程序,通过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等方式,进行“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
大皮庄村刘猛,因一场大病导致家庭支出骤增,监测机制及时启动,享受了低保、残疾人等政策,子女也享受了教育补助,帮其爱人联系打工岗位,家庭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和大家一起走上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大道。
多产发展,乡村推开“致富门”
霜降时节,李家集村千亩高标准农田里,五台玉米收获机来回穿梭,金灿灿带着甜腥味的潮湿玉米粒进入粮食转运车,送往附近粮食烘干点烘干,成为带着谷物自然香的安全粮,实现秋粮颗粒归仓;翠绿的玉米秸被粉碎装车,变成青贮饲料,成为远盛肉牛养殖合作社纯血黑牛的优质“口粮”,秸秆资源实现集约高效利用;大型旋耕机来回几趟,施肥、旋耕、整平一次完成,小麦播种机“走过全场”,播种、覆土、镇压全部完成。“大面积、规模化、机械化作业效率就是高,半天多时间,上千亩耕地就完成了“收、种”任务。”种粮大户张林波脸上稍显疲惫但十分高兴地说。
![]()
农民正在机械化收获玉米
“我们村的土地进行了大规模流转,便于大型专业机械,种地‘专业事’由种地的大户来种,提高了亩产效益,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力。”李家集村党支部书记王真孝介绍说:“土地流转解决了老人种地难题,解放了年轻劳力放心在外务工,留守妇女到邻近工厂干活,增加了务工收入,群众实现土地、劳力双增收!”
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特色种植,“品牌化之路”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建设了12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发展富硒小麦、专用小麦、优质玉米种植,综合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引进种植惠白菊、新梨7号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每亩增收3000多元。
养殖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配备专职防疫员,筑牢动物防疫屏障。有规模养殖场110家、专业户146家、散户706家,生猪和肉鸭的存栏、出栏量均居全县首位,实现生猪存栏20万头、肉鸭存栏230万只,占全县四分之一以上。远盛肉牛养殖合作社自繁自育优质黑牛,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
远盛纯血黑牛养殖合作社喂养的黑牛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石庙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发展壮大了鲁耀冷链、黄河粮油、瀚明农业等优质项目,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增值升级。在文旅融合领域,打造了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民俗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片区。全镇旅游人数较去年增长23.52%,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8.56%,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持续显现。
多彩生活,万家共筑“幸福梦”
随着夜幕缓缓降临,康家园村文化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伴着“咚咚呛、咚咚呛”铿锵鼓点,村里秧歌队又进行演出表演、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鼓子秧歌、寸子秧歌,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着集体协作精神、身体美学、地方历史记忆和欢乐哲学,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县第二届、镇第三届村BA篮球赛在我们村举办,大家伙都来观看、加油助威,在开幕式上和中场休息时,我和姐妹们跳舞助兴,还上了电视(报道)来!”康家园村村民李宜霖自豪地说。“村里道路宽敞、街巷干净、路灯明亮,饭后去文化广场活动,足不出村坐上公交车,生病时救护车十几分钟就到。”归化村村民管玉贵的一句话,道出了全镇广大群众的幸福心声。
![]()
惠民县村BA篮球赛开球。
优化居住环境,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全域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昔日“脏乱差”的卫生死角被清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整洁的小花园、小菜园;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或有效管控,曾经的“臭水沟”变得清澈见底;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生活的舒适度大幅提升。同时,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见缝插绿种花,建设文体活动广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村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庭院净化,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个个鲜活的‘幸福梦’,正在万家灯火中变为现实,汇聚成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从产业兴旺到生态宜居,从群众增收到文化繁荣,石庙正以坚实的步伐,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幸福之花绽放在“鹭栖小镇”每个一角落。”党委副书记、镇长陈秀新自豪地说道,“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四个坚持’,打好‘三大战役’,以共富工坊扩面、特色产业提质、民生服务升级为抓手,持续巩固衔接成果,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石庙新篇章。”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