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冯清 文/图)深秋的丹凤,层林尽染。日前,走进丹凤县峦庄镇兴隆社区,一幅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画卷徐徐展开: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宽阔的柏油路连通着家家户户,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笑声与老人们的闲谈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安宁与祥和。这里,是丹凤县北山地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更是上千户搬迁群众开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
“新家”有了“心”服务
“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下楼到党群服务中心,啥事都能一站式办妥。”居民王大妈笑着说。这份便捷,源于兴隆社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社区成立之初,便将打造一个有温度、高效率的服务阵地作为首要任务。投资40余万元改造升级的党群服务中心,打破了传统窗口的隔阂,设立了开放式前台,工作人员“首问负责”,从“坐班”变为“移动办公”,将服务送到居民身边。这里不仅是办事大厅,更是一个功能复合的“邻里中心”。从书香四溢的阅览室、化解矛盾的“和为贵”调解室,到关爱老人的日间照料中心、传承技艺的手工艺品基地,每一个空间都经过精心规划,实现了服务功能的最大化与集约化,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多元的服务。
“安居”更要“乐业”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搬迁的核心目标。兴隆社区深知,安居是基础,乐业才是长久之计。
社区主动牵线搭桥,变身“就业红娘”,组织居民参加中式烹调、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并精准发布用工信息,让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找到了家门口的工作。同时,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探索“菌菜共生”新模式,建成了20亩的木耳蔬菜试验基地。这个小小的基地,不仅为社区集体经济注入了“活水”,更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带动了上百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以前在山里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干活,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正在基地忙碌的李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新邻”共筑“和美”风
从“老乡亲”到“新邻居”,如何让大家快速融入,形成新的社区凝聚力?兴隆社区用文化作答。
社区精心制定了“风正、德善、家和、兴业、村安”的12条公约,成为居民共同的行为准则。每逢中秋、七夕等传统佳节,社区文化联谊会便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做月饼、话家常,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手工艺品制作基地里,巧手飞针走线,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也成了邻里间交流情感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一个共同的“兴隆记忆”正在被塑造,一个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正在茁壮成长。
从山间土屋到现代化社区,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增收,兴隆社区的变迁,是丹凤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党建是引领,服务是基石,产业是支撑,文化是灵魂。一个“党建强、环境美、产业兴、风气正、社会安”的幸福家园,正在秦岭深处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