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州帕萨迪纳生活的几年里,李亚恒把“变化”当作一块可被持续训练的肌肉,今天是品牌与字体,明天可能是面向球迷的多语梗图平台,后天则是一次关于导视与交互的跨界实验。对他而言,设计不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阅读世界”的方式。“我很享受学习与掌握新技能的过程,但从不把自己称为’跨学科设计师’,这个词对我来说有点过于隆重。与其执着于技能堆叠,我更在意怎样更广泛地去理解与参与这个世界。”这种对未知的开放,也贯穿了他的学业与职业路径:早期在山东大学涉猎学习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又在广告与服务设计公司历练数年,在22年前往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和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进行,深耕品牌视觉传达以及人机交互设计,以更系统的方法把图形叙事、体验研究与技术实践串联起来。
![]()
在李亚恒的前几年设计生涯中,最大的转折,来自一款国民级的移动应用。2019年,他加入ARK设计咨询,参与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产品掌上生活等大型金融与消费类App的组件、界面与体验设计。在掌上生活项目中,彼时产品已经拥有8000万的活跃用户数量,他主导图标系统与图标库的搭建,将繁复业务背后的信息层级“折叠”为稳定、可复用的视觉与交互语言;同时与开发团队密切配合,在性能、安全与一致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上千万甚至上亿用户的产品,第一课就是’克制’。路径要清清楚楚,反馈要干净明确,把’好看’和’好用’放在同一个系统里,特别是发现页是掌上生活产品的一次新的重大尝试,从功能和视觉上结合了金融服务与品质生活,进行了升级。”项目期间,他带领小组对多条高频路径进行重绘,从首页到权益、从账单到分期、从生活服务到会员体系,以清晰的按钮文案、可达性的对比度与动效节律,降低用户的犹豫与迷茫;图标库则针对不同分辨率与屏幕场景做了网格化与像素级适配,既保证品牌的一致,又保留产品在不同业务线的辨识。此后,他把在“掌上生活”打磨出的组件化思维进一步延展到电商与品牌领域。
![]()
![]()
在阳狮集团Publicis Groupe与FullJet满捷咨询的阶段,他把“系统”从App迁移到“前台体验+后台品牌”的一体化实践中,一方面主导Messika、Gucci、梵克雅宝 等客户的电商与用户体验设计,把品牌语气、材料感与动效节奏拆解为可执行的页面模板与数据化A/B测试;另一方面为满捷咨询完成全新的视觉识别系统,让“官网—社媒—线下物料—电商页面”的链路实现同一叙事与不同场景的弹性。对他来说,好的电商不是把海报搬上网页,而是让用户在一次次点击中“读懂”品牌。
![]()
抵达洛杉矶后,在国际设计咨询公司AKQA,他参与了由Google Play呈现的DJ演出“Zedd in the Park”的周边商品与社交媒体推广,把现场能量转译为可传播的数字资产:从视觉主画面的节奏感,到短视频里声画同步的“掉点”时刻,再到社媒矩阵在活动前、中、后的分发策略,内容既要有“爆点”,也要与品牌语境保持一致。同期间,他与团队为UGG FW24和Converse SGA 24/25产出品牌与摄影素材,试图在潮流语境与品牌历史之间找到新的“接缝”,通过材质的近景细节、场景化的穿搭叙事与更轻盈的排版系统,建立起当季系列的视觉记忆。
更早之前,他负责联合办公品牌KR Space氪空间的品牌重塑:从标识系统、设计手册到办公导视,延伸至移动应用与网站的更新与测试。线下的导视逻辑被他转译为线上信息架构与可达性标准:色块、箭头与层级在空间里是方向指引,在屏幕上则成为功能与优先级。这种“空间—界面”的跨译经验,也影响了他后来在“掌上生活”和电商项目里的路径重构方式。
个人创作层面,李亚恒同样保持着对“语言与媒介”的持续试验。他为自己与合作项目设计字体,把建筑拱券的秩序与运动轨迹化为字形的骨骼;他发起“足球梗图多语平台”的原型开发,把“难以直译的幽默”与多语言词典结合,用轻量的交互帮助不同文化的球迷共享笑点;他也将“动态记忆地图”等概念付诸原型,探索如何把影像、地点与叙述叠合成可被检索与再创造的日常档案。这些作品曾在洛杉矶多处展出,并多次进入获奖与报道名单(包括Communication Arts、UX Design Awards等),为他建立起介于商业与实验之间的“第二现场”。对“展”的理解,也不仅是“把作品挂出来”,而是把方法展示出,从流程、组件到可复用的视觉语法,再把观众的反馈反向注入下一次实践。
![]()
![]()
回望一路走来的诸多角色,从品牌设计师、界面与体验设计师、字体与图标系统的搭建者、数字活动的叙事编辑,李亚恒在不同“尺度”之间来回切换:在8,000万级用户的掌上银行里打磨秩序,在音乐节现场的社媒传播里校准节奏,在电商活动中让转化与美学共生,在展览与个人项目里容纳试验与反思。“我的一个愿望,是参与那些让人感到世界之美的项目:从一个品牌的建立,到一个字重的微调。”他把“尺度感”当作方法论:把宏观叙事落到微观像素,再把微观秩序抽象为可重用的系统。这样,设计既能服务现实的复杂,也能为日常留下清晰而温柔的痕迹。
![]()
当被问起“变化”将继续把他带向哪里时,他并不急于给出终局式的答案。“与其追逐’多学科’这个名号,不如把注意力放回到对世界更广泛的阅读与参与上, 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以系统的方法,稳稳地回应变化。”在他看来,设计的未来不是某种单一风格或某套万能方法,而是一次次在具体处境中做出的负责任的选择:为看见的人创造美,为未被看见的人创造可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