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晋商里,乔致庸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靠一双慧眼、满肚子书卷气,把快要垮掉的家业拉进了“晋商第一”的行列,可这份辉煌没能传到今天。
建国后,乔家彻底破产,子孙后代一个也没再碰商业,更让人意外的是,乔致庸玄孙女乔燕和却成了全国观众熟悉的昆曲艺术家。
![]()
一个出身经商世家的后代,怎么全都改了行,从“士农工商”的传统观念,到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乔家的故事照出了中国商业文化百年变化的轨迹。
一个儒商的自我调转
乔致庸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做买卖”去的,他出生在山西祁县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小时候读书多,志向也大。
![]()
家里本来指望他走科举这条路,出人头地后能为乔家的生意再添把火。可天不遂人愿,他还在读书时,父母相继去世,兄长成了顶梁柱。
等他刚考中秀才,兄长也倒下了。家族产业眼看着就要没人管,一堆账本、一屋伙计,像山一样压在了这个刚刚二十出头的人身上。他没得选,只能收起书卷,卷起袖子,从文人变成了商人。
![]()
刚开始并不顺。账目不熟,行规不懂,甚至连做生意的门道都一知半解。合作的掌柜都开始打退堂鼓,觉得这读书娃撑不起场子。
但乔致庸不傻,他懂得借力,也愿意低头学,他重用马公甫,一个原本只负责打杂的小伙子,提拔他当掌柜;也极力挽留阎维藩,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核心人物。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乔家生意的中流砥柱。
![]()
真正让乔致庸翻身的,是庚子年间的“慈禧西狩”,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逃难,到了西安。
朝廷一穷二白,乔致庸主动拿出30万两白银接济,等于在朝廷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结果,清政府给了他“官商”身份,还大力支持乔家在全国的票号业务,这一举动,把乔家从地方商户推上全国舞台。
![]()
乔致庸的成功,不只是靠胆识,更靠他那种既懂文化、又懂人情的“儒商”气质。他把读书人的谨慎和商人的精明揉在一起,不走偏门、不玩投机,靠着诚信和制度把乔家做成了晋商的标杆。这种风格,也成了乔家后人难以割舍的烙印。
严到骨子里的“企业文化”
乔致庸的生意能撑几十年,靠的是人,靠的也是规矩,乔家的家规,不是挂墙上看的,而是真刀真枪地执行的。
![]()
最出名的一条,就是“勤俭节约”,长子乔景岱小时候吃饭浪费了一点米饭,乔致庸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动手打了他,还罚他跪祠堂。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这是乔致庸对家风的坚持,他觉得,一个浪费粮食的人,将来管不好生意,也守不住家业。
![]()
乔家的规矩,不只对内,也对外。灾年闹饥荒,乔致庸开仓施粥,还借耕牛给农民种地。有人说他是在做慈善,其实他是在经营声誉。
让百姓感恩,让同行敬重,让官府信任。这种内外一致的诚信文化,就像现在企业说的“核心价值观”,是乔家生意能风生水起的根本。
![]()
但规矩太紧,也有副作用。乔家对子女要求极高,讲究清廉、节制、不贪不赌。这种教育方式让后代普遍性格温和、胆小,不敢冒险、不敢闯荡。到后来看,反倒成了商业传承的障碍。
严格的家规造就了乔家的品格,也埋下了“无人经商”的种子。在乱世中,它是护身符;在和平年代,它却成了束缚。
![]()
商路转向文化路
乔家产业真正的落幕,是在1953年,当时全国进入公私合营时期,票号制度被取消,乔家也正式停业。
其实早在辛亥革命后,失去清廷支持的乔家就已开始走下坡路,后来的抗战、内战、政策变化,更是雪上加霜。到了建国后,乔家已无力再起。
![]()
更让人唏嘘的是,乔致庸的几个儿子不是早夭,就是能力平平。到了玄孙这一辈,更没人愿意、也没人敢重拾祖业。
这一代的乔家人,几乎全部转行,当老师、做医生、搞科研、学艺术,20多个后代,一个比一个有文化,大学生、硕士、博士一抓一大把,但就是没人再搞生意。
![]()
最有名的,是乔致庸的玄孙女乔燕和,她没走商路,走的是戏路。年轻时拜昆曲大家韩世昌为师,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戏曲艺术,后来成了国家一级演员,还经常上电视、受邀讲座,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喻户晓”。
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时,她还担任顾问,亲自指导,既还原了乔家的气质,也让观众认识了这段商帮历史。
![]()
乔燕和在一次采访中说,乔家后人都很“温和老实”,没出过一个违法乱纪的人。听上去平淡,其实背后是家规的延续。那些写在族谱上的规矩,早已变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
至于为什么不经商,可能是时代变了,建国初期“重工轻商”的氛围让很多商人子弟转行求稳;也可能是祖辈的惨痛教训,乔致庸的长子、次子都在动荡中死于非命,让后人对商业充满顾虑;
![]()
更可能是一种文化选择,从小耳濡目染的,是正直、节俭、读书、做事,而不是算账、谈判、博弈。
这不是简单的“弃商”,而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从“赚钱养家”,到“文化传承”,乔家放下了算盘,拿起了毛笔、剧本、教鞭,也是一种延续。
![]()
乔致庸用半生打造了一个商业帝国,却没能把生意传下去。但他留下的,不是银票和庄子,而是一套做人的标准。这套标准,支撑了乔家几十年的辉煌,也影响了后代的每一个选择。
从商家到艺术家,从票号到昆曲,乔家的转型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坚守。今天的乔家虽不再谈买卖,却依旧在用另一种方式,讲述诚信、责任、文化的价值。
![]()
有些财富会消失,但精神不会。真正能穿越百年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一代人的格局和底气,乔家没落了,但它的故事,还在流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