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有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此乃佛法之基石,意指飞禽走兽,乃至蜎飞蠕动之物,其本性与佛无二,皆有在未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可能。
佛陀教诲,当以慈悲心平等看待一切生灵。然而,在江南一座名为“甘露寺”的古刹中,有一位名叫明鉴的僧人,却因一场惊天巨变,对这句金科玉律,产生了一生都无法释怀的巨大疑问。
为了寻求答案,他以身心为舟,神魂为桨,最终在甚深禅定之中,面见了佛陀的光明法身,也终于听到了那句足以颠覆凡俗认知、揭秘佛道终极真相的惊世之言。
![]()
01.
在成为甘露寺的“疯和尚”之前,明鉴曾是寺里最负盛名的“菩萨僧”。
他持戒精严,学识渊博,但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那份近乎执拗的慈悲心。别的僧人慈悲,是怜悯众生之苦;而明鉴的慈悲,是恨不得以身代受众生之苦。
寺里的僧人,每日都会将厨房的残羹剩饭,施舍给山中的鸟兽。唯有明鉴,会额外留下一些米粒,小心翼翼地撒在墙角的蚁穴旁。
雨天,他会拿着斗笠,一趟趟地将石板路上快要被淹死的蚯蚓,转移到松软的泥土里。
他从不穿皮质的僧鞋,哪怕是寒冬腊月,也只着一双草鞋,因为他说:“恐伤了脚下无意中踩到的生灵。”
在他的禅房里,从不点蚊香。夏夜蚊虫叮咬,他非但不驱赶,反而默念佛号,轻声说道:“你们饿了便来食我血肉吧,只愿你们吸饱之后,能与我佛结下一丝善缘,来世莫要再堕此身。”
久而久之,甘露寺的僧人们都说,明鉴法师,修的是地藏王菩萨的行门,有一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之心。
明鉴也对此深信不疑。他坚信,佛性平等,只要有足够的慈悲与法力加持,哪怕是最低微、最愚痴的蝼蚁,也终有听闻佛法、超脱轮回的一天。
直到那场“蚁塔”之祸的发生。
02.
甘露寺的后山,有一片巨大的蚁巢。
那里的蚂蚁,黑压压一片,来去匆匆,构建着一个属于它们的地下王国。明鉴第一次发现它们时,便生出了无量的欢喜心与悲悯心。
他欢喜于,此处有亿万生灵,能日夜听闻寺中晨钟暮鼓、梵音佛号;他悲悯于,它们身形微末,灵智未开,虽有佛性,却不知要经历多少万劫的轮回,才能脱离这虫蚁之身。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要为这满巢的蚂蚁,做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法事。他要用自己毕生的修行,为它们种下一颗最殊胜的菩提种子。
他做出了一个让全寺僧人都为之震动的决定:他要在蚁巢之上,为它们持诵八十一天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乃经中之王,八十卷经文,义理深奥,境界华严,乃佛陀成道后,为法身大士所宣说的根本大法。持诵一遍,往往需要数月之久。
明鉴在蚁巢旁搭起了一个小小的茅棚,又用细沙与石子,在蚁巢的正上方,堆砌起了一座七层的小小“浮屠塔”,以示此地为无上道场。
从此,他不问寺务,不理俗事,每日从日出到日落,都端坐于茅棚之中,对着那座“蚁塔”,字字清晰,句句恳切地诵读着那部无上宝典。
他观想,自己口中诵出的每一个字,都化作一朵金色的莲花,飘入蚁巢之中,洗涤着每一只蚂蚁的业障。
他坚信,八十一天后,当一部《华严经》圆满,这整整一巢的蚂蚁,必将种下解脱之因,来世定能转生善道,甚至往生人天,听闻正法。
![]()
03.
明鉴法师为蚁诵经的奇事,很快就传开了。
起初,同寺的僧人只当他是一片慈悲,后来见他风雨无阻,日夜坚持,那份虔诚之心,也渐渐感染了众人。许多僧人会在晚课之后,来到茅棚外,跟着他一同念诵几卷经文。
香客们听闻此事,也纷纷前来观瞻。他们不敢靠近打扰,只是远远地对着那座小小的“蚁塔”和茅棚里的明鉴法师,恭敬礼拜。
大家都觉得,这是本寺的一桩大功德,是佛法无边、慈悲平等的最好见证。
明鉴的心中,也充满了法喜。
他能感觉到,随着经文的深入,整个蚁巢的气场都在发生变化。那些蚂蚁似乎变得比以往更有灵性,它们的行动轨迹,有时竟会隐隐排列成某种玄奥的阵图。
他甚至有好几次,在深夜诵经时,看到蚁塔之上,有微弱的、萤火虫般的光点在盘旋、飞舞。
一切的迹象,都预示着这场大法事的功德,无量无边。
第八十一天,终于到了。
这是《华严经》诵读圆满的最后一日。方丈特许,要在后山,为明鉴法师和他守护的“蚁兵蚁将”,举办一场盛大的普佛回向法会。
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明鉴沐浴更衣,换上了庄严的红色袈裟,脸上洋溢着功德圆满的光辉。他看着那座被自己守护了八十一天的小小蚁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然而,没有一个人能想到,盛大的法会,最终会变成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04.
为了准备法会,寺里的香火烧得极旺。主殿那座高达一米半的青铜大香炉里,积满了厚厚的、滚烫的香灰。
按照规矩,这些香灰需要及时清理。一个刚入寺不久、年仅十四岁的小沙弥,领了这个差事。
小沙弥年轻力壮,却也有些鲁莽。他吃力地将那沉重无比的香炉抬起,想将里面的香灰,倒在后山指定的土坑里。
通往后山的石板路,长满了青苔,有些湿滑。
小沙弥一步一步,走得小心翼翼。可就在他路过明鉴法师的茅棚,即将绕过那座蚁塔时,不知为何,脚下一滑……
“啊呀!”
一声惊呼,小沙弥重心不稳,整个人向前扑倒。他手中那尊沉重的青铜香炉,脱手飞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咚”的一声,不偏不倚,正好倒扣在了那座沙石堆砌的蚁塔之上!
“轰——”
整炉烧得通红、温度高达数百度的香灰,如同火山熔岩般,瞬间倾泻而下,将整座蚁塔,连同下面的蚁巢入口,以及方圆数尺的土地,全部覆盖!
青草被烧焦,泥土被烤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蛋白质烧焦的恐怖气味。
前一刻还是清净庄严的无上道场,这一刻,已然变成了亿万生灵的修罗火狱。
明鉴脸上的法喜,瞬间凝固了。他疯了一样冲过去,不顾那滚烫的香灰,用双手疯狂地刨挖着。可挖出来的,除了焦黑的泥土,就只有无数被烫得蜷曲、碳化的蚂蚁尸体。
八十一天的苦修,八十一天的期望,一部《华严经》的无量功德……
最后,只换来了一捧滚烫的劫灰。
![]()
05.
那一天,明鉴疯了。
他没有责怪那个吓得面无人色的小沙弥,也没有哭喊。他只是呆呆地跪在那片焦土前,一遍又一遍地,用嘶哑的嗓音问着同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根毒刺,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毁掉了他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所有信念。
他不明白。如果佛法是慈悲的,为何会允许这样的惨剧发生在他眼前?如果经咒是有力量的,为何一部《华严经》,竟护不住一窝小小的蚂蚁?如果说,是蚂蚁的业障太重,那为何偏偏是在功德即将圆满的最后一日,才让果报现前?
这究竟是“果报”,还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方丈和尚前来安慰他,说的还是那句老话:“明鉴,莫要执着。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此乃定业,非人力可转……”
“定业?”明鉴猛地抬起头,双眼布满血丝,他第一次顶撞了恩师,“方丈!弟子不明!《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弟子亦以此为毕生信念。可弟子倾尽心力,欲度蚁群,却见其瞬间飞灰湮灭,福德不沾!难道说……经上说的,是错的?”
“阿弥陀佛!慎言!”方丈脸色一变。
“弟子只想求一个真相!”明鉴站起身,神情癫狂,“弟子要问问佛陀!为何蝼蚁虫鼠之辈,似乎……根本就无法成佛?这究竟是何道理?”
从那天起,明鉴不再是“菩萨僧”,他成了甘露寺的“疯和尚”。
他不做法事,不念经文,每日只在一棵菩提树下枯坐,反复参悟着那个无人能解的问题。
他的身体日益枯槁,但他的精神,却在那种极致的困惑与求索中,变得异常敏锐。终于,在一个深秋的午后,当最后一片菩提叶落在他头上时,他入定了。
那不是普通的禅定,而是神魂出窍,追本溯源的甚深大定。
他的意识穿过了时空的壁垒,越过了欲界六天,见到了无数瑰丽庄严的景象。他只有一个念头,一个方向——去见佛,去问佛!
不知过了多久,他来到了一片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光明世界里。世界的中央,有一尊无比巨大的、由光芒构成的佛陀法身,静静地端坐在莲花之上。
明鉴知道,他到了。
他的神识,化作人形,对着那尊伟大的法身,五体投地。
“世尊!弟子明鉴,有一事不明,万劫不解,恳请世尊慈悲开示!”
那光明法身之中,传来一个无法分辨男女,却蕴含着宇宙间所有智慧与慈悲的声音:“你因慈悲而生大惑,因大惑而寻真知,此心可嘉。说出你的困惑吧。”
明鉴抬起头,用颤抖的声音,问出了那个折磨了他半生的问题: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可为何……为何蝼蚁虫鼠之辈,似乎永远沉沦于苦厄,无法得到真正的救度?弟子敢问世尊,他们,是否真的……不能成佛?”
光明世界里,一片寂静。
许久,佛陀法身那悲悯的声音,再次响起。
“痴儿,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众生皆有佛性,此话不虚。然,蝼蚁虫鼠,确难成佛。非因佛法有别,非因佛祖有私。”
佛陀顿了顿,声音变得无比庄重,仿佛在宣说一条宇宙的根本法则。
“你且听好,这其中关乎佛道之根本。吾只用一句话,便可为你道破天机。那句话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