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返程时绕道去趟山西祁县乔家堡,为的就是见一见乔致庸。他一身便服平易近人,不等乔行礼,便抓住乔致庸的手,叫了一声‘亮大哥’。”
很多人都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那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征战背后,有一支无形的手,撑起了西北的天。
1881年冬,左宗棠要来乔家的消息早就已经传开了,有人羡慕有人感动,这一场见面,那可是情意绵绵。
那天,天色灰蒙,雪没膝盖,左宗棠一身灰布便服,鞋上沾着泥点,站在乔家堡门口。
他身后没有军队,只有几个跟随多年的老随从,门口的家丁根本没认出来这是谁,只觉得这位老人气度不凡,左宗棠也不恼,抬手抖了抖袖子,说自己是来找“亮大哥”的。
乔致庸正在后院喝药,听到左宗棠到了,药碗都差点掉地上,他比谁都清楚,这位左公可不是普通人。
收复新疆,左宗棠几乎是把命都压上了,清廷国库空虚,拨款一拖再拖,西北前线天天要钱,袍泽们饿着肚子上阵。
左宗棠为这事急得一夜白头,信里多次说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个时候,敢把钱借给左宗棠的,除了乔家,几乎没第二家。
乔致庸穿戴整齐,快步迎了出来,左宗棠没让他行礼,反倒主动拉住他的手,声音有点哑却很亲切,“亮大哥,想你很久了。”
这话一出,全家人都惊愕不已,乔致庸还在微微发抖,他其实比谁都明白,左公这不是客套。
乔家为了左宗棠的军饷,动用了全部的资金,甚至把别的生意都先放下,那年朝廷里有不少人质疑左宗棠,说新疆弹丸之地,不值得这样耗钱耗人。
票号的伙计们也有人嘀咕过,怕这钱有去无回,可乔致庸就一句话:“国家都顾不上了,咱们还计较什么?”
那天夜里,他坐在院子里,炉火快熄了,长子来劝他:“爹,这钱要是收不回来,咱家以后怎么办?”
乔致庸把药碗放下,只说:“咱家钱多了再多也就是一堆铜板子,少了还能吃饱穿暖,可左大人要是撑不下去,国门要是守不住,咱们还有什么日子过,国没了,票号还开给谁看?”
后来乔家票号的银票送到,他在军前一声长叹,手都颤了:“有钱了,兄弟们能吃口热饭了。”
两人在乔家大院的堂屋里坐下,左宗棠亲手给乔致庸倒了杯热茶,气氛很安静,仿佛外头的风雪都被隔绝了。
左宗棠说:“亮大哥,你这条命比钱值钱,我知道你这是把命押上了。”乔致庸摇头:“左大人,咱们算不得什么英雄,都是老百姓,只是想着不能让人看不起咱中国人。”
左宗棠笑了,笑得很真,他乔家的请求,在正门照壁上题写了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履和”,这对联,后来成了乔家大院的传家宝。
这一天,乔家上下谁都忘不了,饭桌上,左宗棠夹了几筷子家常菜,说:“亮大哥,这碗豆腐烧肉比军营里的山珍海味都香。”
说完他又放下筷子,低声补了一句:“要不是你们肯帮忙,西北那片地,我真不敢说能不能守住。”
乔致庸笑着,却红了眼圈。他想起那些日子,票号伙计们日夜奔波,押着银两走西口,翻雪山,有人掉队,有人病倒,也有人一去不回。
但没有人敢怨,他们都明白,能帮上国家一把,是天大的事,左宗棠吃过饭,没多留,外头天已经黑了。
他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看着,直到脚步声彻底消失在巷子尽头,乔致庸才默默转身回屋,吩咐下人:“把门关好吧。”
乔家能有今天,靠的不是银子,是在该出手的时候不躲不藏,事后很多年,乔家后人每次讲起这件事,心中都是会对乔致庸和左公肃然起敬。
可只有乔致庸自己知道,左宗棠那句“亮大哥”,其实是给他和整个乔家一个交代,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在最艰难的时候,能有人站出来撑一把。
回头看,左宗棠也好,乔致庸也罢,都不是那种大声喊口号的人,他们做事靠的是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这事儿传出去后,京城里有些人说左宗棠太“亲民”,拉低了身份,可左宗棠根本不在乎这些,他活了一辈子,见过太多人情冷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兄弟。
乔致庸也没拿这事当什么资本,转天还是照常守着账本,管着伙计,只是每回路过那块照壁,总会多看一眼。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