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离2025年结束还有1个多月,“有产能的催产能,有现车的落力吆喝”正成为车市主旋律。
早在十一黄金周,车厘子探店一辆9月中上市的新车时,销售人员已经不失时机促单:“下了大定排产后要一个多月才能提车,按照明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要多给大几千,会选的现在就下定呗。”
![]()
的确,根据财政部2023年6月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要求,延续了十年的新能源车购置税“全免时代”,将在2026年1月1日结束。但这哥们可能太潜心卖本品车了,不知道车企给消费者的“犹豫期”拉长到了些。
![]()
十一黄金周之前,鸿蒙智行、蔚来、阿维塔、极氪、理想等品牌都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承诺为跨年交付的订单承担购置税差价。而来到10月底,笔者截稿为止,深蓝,长安启源,奇瑞,长城坦克等品牌,都官宣了类似政策。
![]()
“兜底”车企一个接一个,限时保价、交付承诺等营销政策也五花八门,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绝大多数车企要符合指定车型、符合11月30日24:00前锁单(也有相当一部分车企截止时间10月31日),符合非用户原因,车辆无法在2025年12月31日前及时到店交付,导致开票和车辆交付实际发生在2026年等客观条件。多数车企提出具体补贴标准根据用户实际选购配置对应,少数列明至高补贴15000元的上限。相信随着11月的到来,主动加入“兜底”的车企会越来越多。
![]()
于是乎,有人给订单供不应求的小米算了一笔账,即使其9月的交付量已经到了4万辆,但官网依然显示SU7/YU7的交付周期是30-48周。以每台车的“兜底”额度11000-14000元,年底前再交付12万辆,算上10月31日前的新增锁单,也有20万台左右的订单需要“兜底”,单这笔“兜底”开销就要多花20多个亿元。
这几个亿花得不冤
但这笔钱车企不得不花,现在的竞争环境本就僧多粥少,宁可少赚点,都不愿因为自己产能订单的原因,到手的“订单”被竞品拦截跑飞。而且,越是热卖的新车,越是产能爬坡还供不应求的爆款,越早官宣“兜底”,打消消费者多等几周跨年交付就要多花1.5万的疑虑,是有“定心丸”作用,又捋顺了产销节奏。这也解析了为什么鸿蒙智行打头阵,蔚来、小米、理想、极氪紧跟其后,而且都是给问界M7(参数丨图片)、尊界S800、蔚来ES8、理想i6、小米SU7/YU7等大热门“兜底”。
![]()
其他有同级车型而且有现车的车企,也多少会有“溢出捡漏”的利好环境,所以补贴得支棱起来,产能也得保,只要不把属于厂家的责任和补贴范围定好,为消费者“兜底”也不叫“无脑撒钱”了。
![]()
所以,于厂家而言,怎么利用这些“兜底”政策,集中力量尽可能在最后一波“购置税退潮”抢单,并在年底卖车旺季冲一波销量,太重要了。但有个心酸的现实,“供不应求”的“兜底”,只是限定头部品牌某些大热款,并且短时间内集中下单早就的销量小高峰。对市面大多数品牌,尤其是仍以燃油车为主基盘的品牌,热闹是他们的,自己什么都没有。反观如果因政策到期驱动消费者转投新能源,油车的地盘还会被进一步侵蚀。
热闹的只是少数
据统计显示,今年9月份,国内汽车零售销量252.5万辆,环比增长13.7%,燃油车零售销量为119.2万辆,但新能源车销量占总销量49.7%,而今年前9月总零售销量1895.2万辆,同比增长7.2%,新能源的占比也到了能与油车分庭抗礼的46.1%。可以说这阶段消费者选择油车还是新能源,完全基于自身喜好和场景使用习惯,明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半甚至两年后的全征,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车市新能源代替燃油车的总体趋势没变。
![]()
传统“金九”的账面好看,但实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35(低于1.5警戒线)。但库存预警指数已经来到54.5%,意味着超过半数经销商面临新车销量未达预期的困境。可见,以传统油车为基盘的经销商,在年底的传统旺季,要维持高流通,必须比以往花更大的营销力气才行。今年9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力度在23.9%,显著高于新能源车(10.2%),这表明就算加了智能化,燃油车仍是靠价格战抢占地盘。
![]()
但与新能源车类似,“头部效应”也在燃油基盘上演, 主流合资(大众、丰田)和主流自主(吉利、长安)凭借着产品矩阵更新力度、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深厚的品牌根基,去抢夺本就越来越少的刚需用户,而下压的就是品牌影响力、产品更新迭代速度、甚至是体系能力都追不上主流速度的中小品牌,非头部就被边缘的趋势也更热烈。
车厘子观察
现在是入手的最好时机吗?
当下,只要你走一圈车市,会感受到浓浓的下单压迫感。
这种“限时限量”的氛围,霎眼又重回了2018年车市供需两旺的时候。但笔者作为一个“等等党”消费者,冷静旁观过金融贴息、地方置换补贴的退出、热门车型大半年迭代更新等等事件,今年的畅旺是短期传统旺季和政策叠加所致,与2018年的畅旺还不是一回事。除非很是刚需或者明年农历年前新车开回家,或者购买25万+以上的高端新能源车,没必要冲着购置税减免而入手,因为整个新能源车的价值衡量点在变化。
![]()
相比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更像一根“大棒”指导着车企提高新能源车技术门槛,其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续驶里程,应满足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由此前的43公里调整至不低于100公里(WLTC);
另一个是对插混/增程产品能效管理有明确要求,馈电下燃油消耗值比限制小于70%(2510kg以上放宽至75%),EV模式下电耗相比限值小于125%(2510kg以上放宽至140%)。
其实这一政策2023年就开始吹风了,车企们都在平滑过渡,也会根据节点推动车型升级和排产。而随着政策落地且踏入2026年后,品牌拿着CLTC与WLTC工况给插混/增程车型大做文章,卡着及格线造车、能效管理不行单靠堆大电池把续航搞上去的做法,彻底行不通了。
![]()
所以,在买车的时候多留个心眼,有哪些车是借“购置税倒计时”在两三个月内清库存,有哪些车的能耗其实没所宣传的好,哪些车买到手,保不准半年之后,车企借新款推出纯电续航更大,价格持平的版本,甚至给到更低的价格?大几千的购置税,还抵不上迭代带来的价格下滑?事关三电系统的迭代升级,跟多配少配一个冰箱,还不是一回事。
说一道万,也还是新能源越来越像数码产品之后,“早买早享受,晚买等换代”的博弈,也是跟个人价值衡量有关。当然了,25万+产品对这波技术强制升级敏感度,并不如20万主流市场的高,因为前者有利润空间提前把门槛跨过,而且一早就被车企堆得高高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