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驾崩前,也就是中平六年(189年)的时候,席卷各地的黄巾之乱已经逐步平定,朝廷也步入正轨。
以汉灵帝对朝政的掌控来看,东汉朝廷,最起码还能延续个几十年。
但谁能想到,汉灵帝驾崩不到七年,也就是建安元年(196年)时候,汉献帝就沦为了曹操的傀儡,再无实权。
换句话说,别看东汉亡于延康元年(220年),但实际上,东汉在建安元年(196年)的时候,依旧已经名存实亡了。
短短几年,东汉就走到这一步,属实有点出乎意料。
一方面,东汉的问题由来已久,两年的统治早已积攒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司徒王允的锅。
别看司徒王允除掉国贼董卓,保住汉室什么的,但除掉董卓后,自以为大权在握,却能力不行,又蠢又坏的各种骚操作直接玩崩了朝廷权威。
从某种程度上,东汉能这么快亡,王允是难辞其咎。
除掉董卓,王允第一个昏招
演义里的董卓,是手握二十万凉州大军权臣。
但实际上的董卓呢?能掌握的仅有五千西凉兵而已,其余何进、何苗的部曲,吕布、张辽的并州军,也只是暂时投靠他而已。
况且董卓清洗了何氏外戚,何进、何苗的部曲,能对董卓有多忠心?
另外董卓还是武夫出身,东汉这帮士大夫,根本看不上董卓。
可以说进入洛阳的董卓一没根基,二没班底,只能冒充董太后族人,想要走外戚路子掌权。
那真正掌权的是谁呢?就是当朝太傅袁隗。
袁隗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也是汉灵帝驾崩前钦定的辅政大臣,除了太傅的身份,更手握录尚书事的大权。
不管在地位、出身还是执政合法性,都是碾压董卓这个没有根基的武夫。
当初袁氏喊董卓入京,一是看到他没根基,二是董卓也是袁隗故吏,这才和董卓合作。
而董卓之所以能够废帝,不过是袁隗利用他而已,说白了,董卓仅仅是袁隗手上的一把刀而已。
那么有读者问了,袁隗是汉灵帝钦定的辅政大臣,位高权重,为何要废帝呢?还是源于汉灵帝时期的改革。
《出师表》里,说汉实亡于桓灵也,实际上汉灵帝在位期间,多有建树。
比如设立侍中寺,绕开宦官和朝臣,方便自己直接处理政务,又开创“三互法”,限制有姻亲关系的官员在地方州郡内做官,而后又搞出了“官员回避制”,即官员在州郡当官后,为官期间,这个州郡的人不能在这个官员的州郡做官。
除此之外,汉灵帝还搞了鸿都门学,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入学,让草根子弟也有上升的机会,种种措施,其实就是打击门阀,避免门阀士族做大。
可惜碰上黄巾之乱,只能再度启用外戚和士族,而重新掌权的外戚和士族自然不甘心丢权,于是汉灵帝一驾崩,外戚何进拥立外甥刘辩继位,除掉了宦官势力。
一旁的士族势力乐见其成,等宦官和外戚斗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引来董卓,除掉外戚势力,至于外戚拥立的刘辩自然也得废掉。
可谁知董卓不愿意当枪手,废帝之后,找了弘农杨氏的杨彪和江夏黄氏的黄琬当盟友。
弘农杨氏四世太尉,名望还在汝南袁氏之上。
江夏黄氏名气虽然没那么大,但也是东汉顶级的世家大族,其先祖就是著名的大孝子黄香,这两人和党锢之祸主角之一的陈蕃交好,是明确的反宦士族。
而董卓呢?入京就是帮忙诛灭宦官的。
至于袁隗,好巧不巧,认中常侍袁赦为同宗,成了宦官的外援。
董卓、杨彪、黄琬联手搞了个平反党锢之祸的阳谋,重用了党锢之祸的士人,架空了袁隗,直接让袁隗这个录尚书事就被慢慢边缘化。
此时的董卓以军权为后盾,以党人为主的反宦官士人为盟,等袁隗没了实权后,就是我们熟知的自拜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袁氏被边缘化,自然不服,袁绍搞了个反董联盟,明面要除贼,实际上还是夺权而已,结果没打赢。
然后就是我们的司徒王允出场了。拉拢吕布,然后杀死了董卓。
说实话,董卓虽然嚣张跋扈,但没有篡位之心,反而需要朝廷的权威给他背书才能掌权,和宦官掌权、外戚掌权是没什么区别的。
而王允除掉董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了?已经是初平三年(192年)了。
此时关东已经打成一锅粥了。
前有东郡太守桥瑁被兖州刺史刘岱杀,河内太守王匡被曹操杀,袁绍小弟张扬变成了河内太守。
后有袁绍骗取韩馥的冀州,袁术和刘表开战,孙坚、刘岱先后阵亡,而曹操已经进入兖州,收编青徐黄巾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王允却除掉了手握兵马能够维护朝廷权威的董卓。
此时的王允,还以为朝廷权威还在,自己诛杀董卓掌握大权后,就可以发号施令。
但现在已经是乱世到来的时间点,手上有兵就是草头王的时代,朝廷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那么朝廷政令和一纸空文差不多。
可现在呢?董卓死了,就剩下十几万西凉军了,然后王允又来了一个昏招,活生生逼反了西凉军。
暴露朝廷虚实,王允第二个昏招
在关东打成一锅粥,乱世即将到来的时候,这十几万西凉兵不但不是王允的敌人,甚至还是王允的帮手,完全可以用来威慑关东,当做重振朝廷权威的后盾,妥妥的朝廷武力支柱。
毕竟没有西凉军,不仅关东诸侯不会把朝廷当回事,就连凉州的马腾、韩遂也可能趁机解决他。
所以,诛杀董卓一人不难,问题是诛杀董卓后先面临的就是西凉军的报复。
王允的办法是让皇甫嵩攻破郿坞,灭了董卓满门,尤其是董卓的弟弟董旻和其侄子董璜,避免他们继承董卓的政治遗产。
除掉这两人后,王允想除掉董卓的女婿牛辅跟中郎将董越。
而董越呢?得知董卓身死,立马去找牛辅商议,牛辅认为,自己现在是董卓最近的人,除妖除掉董越,西凉军还不是自己说了算?于是偷袭杀了董越。
牛辅本来就有数万的步骑,麾下李傕、郭汜、张济、贾诩都非等闲之辈,而吞并董越部后,实力大增。
为怕牛辅向王允报仇,王允就派吕布去讨伐牛辅。
吕布个人武力强悍是强悍,但并州军只有几千人,如何能打得过数万的西凉兵?但王允既然下令,自然得出兵。
吕布虽强,但兵力也不够
思来想去,他让同乡李肃去讨伐。
吕布都不一定打得过,何况只带了部分并州兵的李肃?一战就击败李肃,吕布得知其战败后,以战败为由诛杀了他,随后回到了长安。
本来皇甫嵩带兵攻破郿坞,还是令牛辅惧怕的,没想到现在朝廷居然不堪一击。
王允的一招臭棋,算是彻底暴露了长安的军事力量虚弱的本质。
事情走到这里,下一步的走向无非是牛辅带着西凉兵诛杀王允,可结果牛辅能力堪忧,听闻有士兵逃跑,以为哗变,自己带着金银财宝打算从城墙上跑下去,却在半路被护卫胡车儿杀了,脑袋也送达了长安。
本来董卓麾下的中郎将如徐荣、胡珍、杨定等,在长安已经被王允控制了,如今牛辅也死了,剩下的都是校尉级别的将领,无法号令西凉军。
换句话说,董卓死后,西凉军居然群龙无首了。
董卓死后,西凉军居然群龙无首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而且急需兵马的政治家,面对此局,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将这帮西凉军收为己有。
可偏偏王允硬生生逼反了他们。
活生生逼反西凉军,王允的第三个昏招
其实在攻打牛辅之前,吕布其实多次劝过王允赦免他们。
王允呢?本来也在商议到底要不要赦免,可结果,王允认为,西凉军只是依附董卓而已,本身没啥罪行,要是赦免他们,岂不是认定他们有罪?会让董卓这些旧部起疑心,所以不能赦免。
但不赦免,又怕他们作乱,导致王允迟迟没有决定西凉兵的生死。
别说西凉兵了,就连长安百姓都搞懵了,杀了董卓,却迟迟不处理他们的手下,有人提议赦免他不同意,不同意的同时又没对董卓旧部出手,难道想要处死所有西凉人?
长安百姓都这么想了,西凉兵自然也都传遍了。
毕竟他们火烧洛阳,挖了汉帝陵墓,可谓罪大恶极,觉得朝廷是不会放过他们了。
惴惴不安的李傕、郭汜等人曾试探性地请求王允赦免,结果王允以一年不能有两次赦免为由拒绝,这相当于把这帮人逼上绝路。
更绝的是,王允还想削夺凉州将领的兵权,纯属异想天开。
那到底如何处置西凉兵呢?有人建议王允干脆派凉州名将皇甫嵩担任西凉兵统帅以安抚他们。
可皇甫嵩前脚才灭了董卓满门,后脚就统帅西凉兵,西凉还能相信朝廷会赦免他们吗?搞不好是派皇甫嵩清洗他们的。
所以这个提议也不怎么靠谱。
但就是这么不靠谱的建议,王允害怕关东诸侯起疑心而拒绝。
为啥呢?此时王允还天真的认为,关东诸侯还是讨伐董卓的义军,是拯救朝廷的希望,在滤镜的加持下,对他们无比信任。
但凡了解一下局势,就该知道安抚好西凉兵下一步,就是对付关东诸侯,重塑朝廷权威。
可如今,掌权的王允却认为关东诸侯还是朝廷自己人,殊不知他们已经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了。
问题西凉兵这么大个隐患,一天不处理,就有爆炸的风险。
可王允倒好,解决董卓后自任录尚书事,总领朝政,将董卓囤积在郿坞的财富都揽入麾下。
吕布建议他拿点出来犒赏一起出力的百官公卿,王允就是不肯,甚至还看不起武夫吕布,还一度杀了蔡邕。
就因为蔡邕要写《汉史》,王允怕其书写的时候,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
毕竟董卓掌权的时候,是让王允当太仆、司徒兼尚书令。
说实话,董卓对其还是相当信任的,董卓在洛阳,长安大小事务都是交给王允的。
而董卓现在是国贼,蔡邕要是书写《汉史》,自然不会放过,也必然会牵扯王允。
王允为流芳百世,怀着私心杀了蔡邕。
而蔡邕一死,担惊受怕的西凉兵就更加怕了,毕竟王允连蔡邕都杀,更别说他们了。
李傕、郭汜商量,与其天天被吊着,不如回解散兵马西凉算了,这时候贾诩表示,现在王允之所以不杀他们,是因为忌惮他们的兵马,要说解散回西凉,那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了,还不如反攻长安,打赢活命,打输大不了解散回去就是。
李傕、郭汜一听,有道理,当即带着兵马反攻了长安。
得知李傕、郭汜反叛,王允就派董卓麾下胡珍、杨定去安抚西凉军。
前面说了,王允本来就对这帮人没好脸色,吕布劝他拿点钱犒劳笼络,他也抠抠搜搜不肯给,如今遇到事了,就想起他们了,甚至还大放厥词:“关东鼠子欲何为乎?卿往晓之。
王允还当朝廷权威依旧呢?殊不知这二人得知李傕、郭汜反叛,转头就召集本部人马,企图当内应。
好在李傕、郭汜为了出其不意进攻长安,只带了几千兵马,要是王允安排妥当,打赢他们,必然震慑其他西凉军。
可王允不用吕布,也不用皇甫嵩,反而派董卓旧部胡轸、徐荣去平叛。
要是王允先前笼络他们,给他们加官进爵,或许能让他们卖命,可王允啥都不给,还能指望他们出力?
一个照面,徐荣战死,胡轸投降,不仅折了长安本就不多的军事力量,还让西凉兵看清除朝廷虚实,放心大胆的反叛。
不久樊稠、李蒙、王方等人纷纷起兵,等到了长安城下的时候,叛军已经多达十几万了。
这时候,王允想起了吕布。
还是前面说的,长安兵力本来就不足,而吕布麾下并州军也仅有数千人,尽管刘焉派了几千叟兵来助战,林林总总也就两万兵马。
本来人马就不多,此前派李肃攻打牛辅折损了一些,后派徐荣、胡珍迎击李傕、郭汜,又折损了一些,能用的仅有万余人。
好在长安城高大坚固,西凉兵一时也没法攻下。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几千叟兵反了。
几千叟兵是看在朝廷面子来的,现在看西凉兵兵强马壮,自然要叛变。
随着叟兵打开城门,长安终于失守,吕布不敌,逃出了长安,临走前,吕布还不忘喊王允一起走,可王允呢?表示吕布逃出去后,赶紧喊关东诸侯勤王。
可见王允到现在,还寄希望于关东诸侯。
汉献帝,开局就是傀儡
吕布走后,王允带着汉献帝躲在城门上,被西凉兵俘虏,随后被杀。
长安城破,算是撕开了大汉最后的遮羞布,朝廷权威也彻底被人丢在地上,此后的汉献帝颠沛流离,被各路人马胁迫,充当傀儡,直到禅位。
而直接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司徒王允。
看看王允诛杀董卓后的一系列操作,简直是又蠢又坏,毫无章法,朝政交给他这样人,大概是大汉气数真的已尽了吧。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