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预制菜被骂得很惨。
打开社交媒体,到处都是"预制菜毁掉餐饮""添加剂超标"之类的批评。
预制菜确实有争议,但要论食品安全的隐患程度,白酒市场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重灾区"。
预制菜的生产环境,怎么说也是现代化无菌车间,有严格的卫生标准。
你可以质疑它口感不如现炒、添加剂种类多,但要说它会引发严重健康问题,概率其实很低。
![]()
反观白酒市场呢?价格体系混乱、山寨产品泛滥,这些问题长期存。
央视财经2024年的调查报道就狠狠揭了一次老底:直播间里那些19.9元的"飞天茅台",多半是小作坊用食用酒精勾兑出来的假货。
记者暗访发现,主播嘴里的"酒厂直供""内部渠道",实际上就是三无产品。
更绝的是,这些直播间还玩起了"原价9999元,今日特价19.9元"的套路,利用价格锚定效应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预制菜之所以被骂得这么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太显眼"。
![]()
你去餐厅吃饭,服务员告诉你这道菜是预制的,你立刻就知道了。
但白酒不一样,你在直播间买了瓶假茅台,喝下去除非是行家,否则很难分辨真假。
等你发现问题想维权,店铺早就注销了。这种"看不见的风险",反而更危险。
多项数据显示,白酒质量安全问题远比预制菜更为严峻。
例如,2025年铜仁市食品安全抽检中,白酒不合格率达3.47%,远超同期其他食品类别。
这种反差背后,实则是公众认知与行业规范的双重失衡。
![]()
预制菜的“透明化困境”与白酒的“隐蔽性风险”
2025年9月通过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明确禁止添加防腐剂,并强制要求餐饮门店公示使用情况。
相比之下,白酒市场仍深陷“贴牌乱象”与“真假混卖”的泥沼。
例如,某酒企公开声明拒绝为开瓶酒提供售后服务,间接暴露了窜货商篡改包装、二次灌装的黑产链。这些经非法流通的白酒,原料可能掺入残次粮或食用酒精,饮用后易引发健康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白酒监管的滞后性,当前市面充斥的“山寨名酒”,常通过微调品牌名称(如“茅台镇”与“茅台”)、虚标万元原价再以19.9元促销等手段误导消费者。
![]()
而预制菜因需明示身份,反而倒逼企业提升工艺,例如通过无菌加工与低温冷冻技术保鲜,无需依赖防腐剂。
《财新周刊》的报道揭示了贴牌酒的完整利益链条:小作坊以每斤5-10元的成本生产基酒,装入定制的精美包装后,就能以数百元的价格售出,利润率高达数十倍。
而这些所谓的"基酒",原料多是残次粮、酒糟废料,有的甚至直接用食用酒精勾兑香精,三天就能出货。长期饮用这种劣质白酒,对身体的潜在危害真的难以估量。
《中国食品安全报》刊登的医学研究文章明确指出,长期饮用酒精勾兑酒对肝脏的损害程度,明显高于纯粮酿造酒。
纯粮酒含有丰富的酯类、酸类等微量成分,而勾兑酒主要成分就是乙醇和香精。
![]()
更可怕的是,劣质勾兑酒中可能含有甲醇、杂醇油等有害物质,这些东西即使含量不超标,长期累积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要想不被山寨白酒套路,关键是别被"大牌子""低价格"这些表面因素迷惑,而是要从实打实的硬指标去判断酒的品质。
比如看原料产地、看口感、生产工艺和酒厂规模。
同时,要关注品牌的市场口碑。获得过权威行业奖项、拥有长期稳定消费群体的品牌,品质肯定更有保障。
![]()
反倒是那些天天搞"限定款""纪念版"的品牌,要多留个心眼。
真正有底气的品牌,靠的是产品本身的品质,而不是这些营销噱头。
看清白酒市场的"瞒天过海"局,才能避免为劣质产品买单。
与其把所有火力都集中在预制菜身上,不如多关注一下自己杯中的"好酒"到底是不是真材实料。
毕竟,偶尔吃顿预制菜快餐,和长期喝劣质勾兑酒相比,哪个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账应该不难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