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习惯称崇祯的庙号为明思宗、谥号为庄烈愍皇帝。实际上崇祯是历史上庙号、谥号最多的一个皇帝,但清代的官书上是不承认崇祯庙号的,只给他追封了一个谥号。
大顺政权只负责掩埋没有任何表示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顺军进入北京内城,同一日,33岁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京师的陷落和皇帝的自杀标志着大明王朝寿终正寝。三日后,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才被发现,前明兵部主事刘养贞自掏腰包买了两副薄皮棺材,草草地将帝后装殓。
李自成出于安定民心的需要,拿出了两副质量更好的棺木重新装殓了崇祯帝后,并命顺天府择日将其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按照大明的制度,皇帝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营造陵寝。崇祯登基后也确实派人在天寿山明皇陵区勘察,但是没有找到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因此为崇祯修建陵墓也就被拖了下来。
崇祯十三年,龙虎山的张天师终于在蓟州附近找到了一个风水宝地,但经过他的推算必须要在崇祯十七年才能动工,因而崇祯帝始终没来得及为自己建陵,最后只能和自己的田贵妃葬在一起。
崇祯是亡国之君,可他毕竟做了17年的皇帝,不论他的功绩如何身后理应要享受到一些哀荣。李自成对崇祯的总体印象也不差,认为他“君非甚暗”,只是农军政权向来有其局限性,在收拾人心这一块就不如后来的多尔衮。
所以李自成将崇祯帝后掩埋之后,就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巩固政权上,根本顾不上给崇祯皇帝上庙号、谥号。
多尔衮给崇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追加庙号、谥号
李自成在北京屁股还没坐热,一个月后,平西伯吴三桂降清,双方在山海关大战,大顺军战败撤回京师,又于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五月初二日,多尔衮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城。
多尔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大清是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的,比大顺政权更需要收买人心,因为在刚入关的时候就打出了“除暴救民,灭流贼以安天下”的旗号。
进入北京的当天,多尔衮就下令为崇祯皇帝设位哭临3天。既然是设位,那么就需要一个谥号,多尔衮紧急之下,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拔为礼部侍郎,让他为崇祯帝拟定庙号、谥号。经过最终商定,以“怀”字为崇祯庙号,以“端”字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
但是按照古代礼制,崇祯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只能有谥号,却没有资格享有庙号。因为国祚已绝,宗庙不存,崇祯根本没有在宗庙中接受祭祀的资格,历代亡国皇帝都是这么办的。多尔衮之所以给崇祯加了庙号,属于特事特办,无非是收买人心的一种政治举措。
顺治亲政以后,专门发了一道谕旨取消了崇祯的庙号,并将他的谥号改为“庄烈愍”,此后清代的官书,都称崇祯为“庄烈帝”或是“愍帝”
南明政权先后追加庙号、谥号
北京被李自成攻陷以及崇祯帝殉国的准确消息,直到四月初才传到南京,明朝南京大臣们在无比悲伤的情况下才筹备另立新君。各方势力围绕立储争论不断,斗争厮杀了一个多月才最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这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
朱由崧于五月十五日登基,登基后立即下旨为崇祯帝上庙谥。六月十五日,谥号议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为“思宗”。
庙号用“思”,谥号用“烈”,特别突出对崇祯帝自杀殉国的痛悼。后来有人提出“思”字曾经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给崇祯帝用极为不妥,建议重新拟定,朝臣们经过反复筹商,最后改定庙号为“毅”,因此南明人士以及前明遗老遗少多称崇祯为“毅宗”或是“烈皇帝”
弘光是一个短命的政权,第二年就被多铎消灭。此后在黄道周、郑芝龙等人的拥护下以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第二个南明政权称“隆武”。
隆武朝君臣在清军压境的情况下,又想起来为崇祯再设置一套光荣称号,改其庙号为“威宗”,谥号仍为“烈皇帝”,合称“威宗烈皇帝”。但是这一称号所用的时间更短,知道的人也更少。
清王朝统一全国之后,不承认南明政权,认为南明朝廷给崇祯帝拟定的庙号、谥号是非法的,所以进入清统治时期,就没有人敢用,后来几乎失传。
由于亡国和时势的混乱,崇祯帝反而成了明朝诸帝乃至中国历史上得到过庙号、谥号最多的一个皇帝。可即便如此,还有很多前明遗老遗少仍觉得这些庙号、谥号不能表达对崇祯帝的缅怀。
故而,有人就私下里给崇祯起了庙号、谥号。比如曾在崇祯朝做过一个月大学士的文秉就按古谥法“杀身成仁曰烈,临乱不屈曰正”的原则,建议将崇祯的谥号改为“烈宗正皇帝”。只是这个提议纯属个人行为,并没有正式命名。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