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苦多,委屈也多”的农妇孙瑞芹,在挂历背后写下十几万字,63岁后当上馆长获得前所未有的尊严

0
分享至

新京报记者咸运祯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刘军

67岁的农妇孙瑞芹忘不了在济南“上台”的那一刻。

去年八月,她从牟家院村前往济南,参加一场慈善人物颁奖典礼。出发前,她特意修剪了头发,换上自己最体面的一身衣服,一件粉色羊绒衫,一双洗干净的运动鞋。会场人很多,门口立着一面签名墙。她拿起马克笔,在墙上端端正正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轮到她上台时,光束落下,屏幕上亮起两行字:孙瑞芹,萤火虫图书馆馆长。台下坐满了人,她不敢细看,深吸了一口气,用尽量清晰的普通话说:“我叫孙瑞芹,来自山东潍坊牟家院村,是个普通农民。”声音落下,掌声响了起来。

这是她漫长的人生中,未曾想象过的高光时刻。

在此之前,孙瑞芹从未离开过牟家院村。她的人生轨迹和许多同龄的农村女性相似,少年失学,早早嫁人。灶台、农田、儿女,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婚姻也没有成为她的港湾,丈夫的拳头时常落下。往后很多年,暴力成了她无法摆脱的噩梦。

回首一生,她总结,“苦多,委屈也多,该认的、不该认的,都认了。”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那一年,她63岁。在儿子的鼓励下,她开始提笔写字,记录过去的日常点滴。这些文字被传到网上,引发了陌生人的关注与共鸣。不久后,萤火虫公益组织来到村里筹建图书馆,她成了最合适的馆长人选。

那之后,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发现自己笑得多了,快乐也多了。那些淤积在心底半生的苦楚,仿佛终于找到了出口,被一点点冲淡了。而这份新的事业,像在封闭已久的屋子里推开了一扇窗,新鲜的空气涌进来。

透过窗,她开始自由呼吸。



▲每天开馆前,孙瑞芹都会提前去萤火虫图书馆整理图书、打扫卫生。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馆长“奶奶”

在山东潍坊牟家院村里,“藏”着一间特别的图书馆。

30多平方米的屋子,飘着旧纸张特有的味道。这里只有几个简易的书架,九千多册书籍沿着墙壁整齐摞放,形成一道书墙。门口那张褪色的木桌是孙瑞芹的工位,她每天在这里为孩子们办理借阅。靠窗的淡蓝色布沙发总是坐满小读者,是图书馆里最受欢迎的角落。

傍晚时分,图书馆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放学的孩子们陆续到来,“奶奶,奶奶!”声音先于人传进屋内。孙瑞芹站在桌子前,等着那些小小的身影跑进来。签到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分享学校里发生的趣事,谁得了老师表扬,谁和谁闹了别扭。她耐心听着,在借书本上认真登记,然后像分享秘密般轻声问道:“新到了几本《米小圈》,要不要看?”

孙瑞芹珍惜眼前这种生活。不用在地里、家里无休止地干活。家与图书馆之间的20米路程,像一条分隔两个世界的隧道,一步步走过去,辛劳和琐碎被暂时卸下,安然进入一个由书本构建的、轻盈的天地。

初见孙瑞芹,她与任何一位农村老人并无二致。黑红的脸膛,半白的短发利落地垂在耳上。身上穿着一件印着大朵牡丹花的红色衬衫,脚上的运动鞋还沾着泥土。单看外表,很难将她与满屋的书卷气联系起来。

一开口,她的与众不同很快就显现出来。尽管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皱纹,劳作让双手布满老茧,耳朵有些背了,腰背也不再挺拔。但她的吐字清晰有力,言语间依旧逻辑分明。提到“书本”,孙瑞芹会哈哈大笑,表现出兴奋和向往。

孙瑞芹生于1958年。父亲在县造船厂做工,母亲操持家务。三年困难时期,村里人靠树皮、糠菜度日,她家却还能吃上饼干点心,甚至去市里的潍坊照相馆拍纪念照。在她的记忆里,童年生活安稳富足。

这种安稳,在她12岁那年戛然而止。

1970年前后,“大集体”的浪潮席卷村庄,家家户户都要靠挣工分换取口粮。恰在此时,家中弟妹接连出生,负担骤然加重。父亲常年在外,母亲需照料幼儿,作为长女的孙瑞芹,课余时间,自然而然地接过了挣工分的重担。

不久后,求学之路被迫中断。在校时,孙瑞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1974年初中毕业时,由于当时升学会对家庭成分进行考察,作为“上中农”子女的她,获得推荐上高中的机会微乎其微。纵有万般不甘,16岁的孙瑞芹还是告别了校园,成为生产队里一名正式的劳动力。

离开学校后的几年,孙瑞芹尝到了生活的第一种苦。

农耕时,天还墨黑就得起身,揣上个凉窝头就下地去了。她至今记得,秋收时节打碾,背上的草捆,压得人直不起腰。“一路上不敢歇,草捆一放下,人就再没力气背起来了。”除了队里派的农活,自家还分了一块“茬子地”,也得挤着空种。

别人家男性多,两三人合伙,很快就干完了。但孙瑞芹要独自推着堆成小山的独轮车,往最远的地里送。车轮常陷进车辙,她使尽力气也拽不动,只能站在原地等路过的乡亲搭把手。车轱辘出来了,道谢,继续埋头往前走。

霜降后,地里的活刚停,队里的弹棉花坊就开工了。六男四女分作两班,孙瑞芹被安排在棉花弓前絮棉。棉絮飞扬起来,很快沾满头发、衣服,连睫毛都挂了一层白霜。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孙瑞芹清晰地感知到,童年那段快乐的读书记忆正在不断流失。

但内心深处,她对“上大学”始终抱有一些幻想。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村里,“那时我很想很想参加,心里真起了那个意。”可家里缺少劳动力,她怕父母反对,终究没敢开口。

她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的不甘心,“后来,我也就死了那条心了。遗憾,觉着理想没实现。”但笔锋一转,她又写:“算了,只要肯努力,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孙瑞芹将自己的故事写在挂历背后。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破碎的生活

孙瑞芹曾对幸福有着极其朴素的想象。在出嫁前,她和父母谈心时说,自己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不愁吃喝,做点喜欢的事,有个知冷知暖的爱人。但那些与家庭相关的幸福感和天真的幻想,在婚后,很快消失了。

1980年冬天,孙瑞芹22岁,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当时家里人仔细打听对方的情况,家里穷,有继父,兄弟几个人挤在不大的土坯房里。父亲第一个摇头反对,认为两家条件相差太远,不值得托付。

但孙瑞芹看上了他。初次见面,他站在她面前,个子不高,但眉清目秀,不像别的农村青年那样咋咋呼呼,说话声音也不高。他告诉孙瑞芹,自己上过初中,平时爱写字,闲时会临帖。带着赏识和少女对爱情的懵懂,她不顾父母反对,嫁到了距离娘家6里地外的牟家院村。

婚后的日子比她预想得更艰难。成婚不久,公婆提出了分家,算盘一拨,他们只分到三间旧瓦房,一亩半薄田,还有四千元外债。当时,丈夫在水产厂做临时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养家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孙瑞芹肩上。

但她还是全心全意维护着这个家庭。养鸡养羊,种菜种棉,只要能换钱的活她都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兴起大棚种植,她咬牙借债建起两个蔬菜棚。四年里,每天在闷热的棚里劳作12个小时。“男人能干的活,我都能干,没用谁帮衬,也把家撑起来了。”

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后,窘迫更是无处不在。天不亮下地,赶在露水干前割麦,正午时分给棉花打杈,黄昏赶回家做饭,等孩子睡了,再急急忙忙把棉花装上板车,摸黑拉到娘家,托弟弟第二天用拖拉机捎去棉花站。

孙瑞芹回忆,最穷的那几年,缺衣少食。大儿子的棉袄好几年没做新的,棉袄小了,就从下边接一块布;第二年又小了,就再接一块,“外面穿上衣服,谁也看不见。”

直到后来,为了改善生活,他们改种黄金梨。孙瑞芹跟着技术员学剪枝、施肥,精心伺候着近6亩梨园。梨树第六年挂果时,市价从预期的八元跌到一元。看着满园的梨,她没灰心,“粮食还不到一元一斤呢。”靠着高产量,扣除化肥、农药等成本,这批梨最终让家里经济稍得改善。

比贫穷更沉重的,是婚姻的残酷。

在丈夫的观念里,媳妇理应包揽家务、顺从长辈。于是,新婚时的和睦很快被婆媳矛盾、柴米油盐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丈夫落下的拳头。孙瑞芹记得,最严重的一次,因晚饭晚了一刻钟,两人发生争执,丈夫抬起脚,狠狠踹在她腹部。她瞬间倒地,在剧痛中蜷缩成一团,许久无法动弹,最后自己挣扎着爬到床上,躺了三天才能下地。

暴力带来的伤害,不仅留在了孙瑞芹身上,也刻进了儿子的童年。在小儿子牟昌非的童年里,家里的气氛永远剑拔弩张。“什么话,只要从我妈嘴里说出来,就是错的。”他认为父亲固守大男子主义,甚至有些愚孝。更深层的是,父母活在两个无法调和的世界,父亲向往闲散度日,母亲则终日为生存挣扎。

走投无路的时候,孙瑞芹不止一次想过离家出走甚至一死了之。她曾买回一瓶农药,被邻居大姐及时发现并夺下。对方劝她为了孩子,凑合过。她想年幼的两个儿子没了亲娘该怎么办,“如果我真的死了,他会不会抚养孩子长大呢?”

她也想过离婚,很快又被现实扼杀。“这个年纪离了婚,我能去哪里?”孙瑞芹既怕坏了名声影响孩子们的婚事,更觉得违背祖上“从无二婚”的规矩,很丢人。思前想后,她最终选择了留下,认命。

但这根刺,在她心里扎了整整40年。

牟昌非察觉到,母亲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沉默,总是陷在往事里。只要开口聊天,说的永远是对命运的控诉:“我的命不好,糟心事一桩接一桩。”负面情绪说来就来,仿佛被永远困在了过去的阴影里,循环往复,不得解脱。


▲图书馆内没有书架,9000余本书籍靠墙叠放。墙上是孩子们的画作。 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最合适的人选

命运的转折,始于小儿子的归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牟昌非,在牟家院村的田间长大。21岁,他考入烟台的大学,离开家乡。

2010年,回乡的念头开始萌生。虽然父母从小鼓励他们离开农村,但他认为,这是老一辈人对乡村生活的无奈认命。反复思量后,牟昌非还是决定回到牟家院村。

回乡后,牟昌非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时间多了。看着父母终日为琐事争执,他想为母亲找点事做,分散注意力。于是,他把女作家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和余秀华的诗集带到母亲面前。这些来自同样饱经沧桑的女性故事,孙瑞芹很快读了进去。

“姜淑梅60多岁才开始学写字,现在也能出书了。”儿子告诉她。

孙瑞芹激动地说:“那这样的白话文,我也能写!”

“那你就写吧。”儿子顺势鼓励道。

她从最简单的借条、收据开始回忆,再写到邻里往来、日常琐事,最后触及记忆深处的童年。在她的笔下,“割麦子要赶在露水干前”“推独轮车最怕遇上下雨天”。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方言谐音或拼音代替。起初用笔记本,后来嫌纸太小,换行麻烦,索性摊开旧挂历,在光洁的背面写。

渐渐地,她发现那些困扰多年的往事,一旦化作文字,竟不再那么沉重了,“写出来了,心里好像就放下了一点。”

写下十几万字后,儿子将她的作品整理成《写在挂历纸背后的故事》,发布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起初孙瑞芹有些忐忑:“我怕被人笑话。”但很快也就释然了。

写作,意外地为她打开了一扇窗。

当时,儿子牟昌非正与潍坊萤火虫公益助学发展中心的郑凤鸣筹备“萤火虫图书馆”项目,希望为乡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他们要在村里寻找一位能长期管理的本地馆长,考虑过好几个候选人,但有的在城市务工,有的家中负担过重,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建图书馆的事也就被搁置了一年多。

直到有一天,郑凤鸣看到了牟昌非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回忆录,他立刻找到牟昌非商量,提议让孙瑞芹做馆长。在他看来,“没有谁会比一个从阅读中获得巨大改变的人更适合做馆长了。”

然而,对于一个整日在家操持家务的农妇而言,作出决定并不容易。

孙瑞芹接连问了郑凤鸣好几个问题:“我字都认不全能行吗?”“小孩要是不爱来看书怎么办?”“图书馆交给我能放心吗?”孙瑞芹顾虑重重,怕自己做不好。郑凤鸣向她解释了公益图书馆的运作机制:图书馆会寻找50个固定月捐人,每月捐赠30元,一个月就有1500元作为运营费用,其中800元是馆长的工资。

最终,孙瑞芹接下了这个差事。不只是为了工作,也是圆她未竟的心愿。

她说,十几岁时,尽管农活繁重,她在学业上依然刻苦。她爱读书,《海岛女民兵》《大刀记》里的情节,至今还记得清楚。那时候,晚上干完活,她总要点灯写作业、看书,母亲催她睡觉,她也只当没听见,“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每天傍晚,图书馆开门后,孙瑞芹会仔细登记孩子们借阅的图书。 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不再是勺子碰锅沿”

每天傍晚五点半,孙瑞芹简单扒拉口晚饭,便走向离家20米的萤火虫图书馆。

这里有一张属于她的书桌,上面放着笔记本和她正在阅读的书。她的一部分个人回忆录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不写作时,她喜欢坐在这里读书、晒太阳。“完全不一样了。”她说,与从前整天围着锅台转,和丈夫“勺子碰锅沿”的日子相比,是人生里程碑式的改变。

暑假最忙碌时,她做了一个令家人意外的决定。卖掉了家中养了多年的母羊,那只羊每天能产好几斤奶,曾是家里重要的营养来源。丈夫劝她三思。她却说:“人的精神食粮跟上了,身体自然就好了。”

孙瑞芹的生活重心彻底改变了。

担任馆长的第三个月,她开始尝试给孩子们读书、讲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记下来,等儿子回来请教。渐渐地,她还学会了整理图书,用略带稚拙的字迹在登记本上记下借阅信息,写错了就用橡皮擦掉仔细修改。“建图书馆,当馆长,表面上是帮助孩子们。”她说,“实际上,也帮助了我自己。”

谈起图书馆带来的改变,孙瑞芹强调,最重要的就是“又有时间看书了”,还有“孩子们特别单纯,跟他们在一起,觉得世界都变美好了”。看着孩子们在馆里读书写作业,她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看见他们就高兴,好像我也能像他们一样,有朋友,还能认字读书。”

在这种松弛的状态里,她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下来。孙瑞芹与孩子们之间,也渐渐建立起一种质朴而温暖的情感连接。

为了让孩子们有个表达心情的地方,她和儿子特意在图书馆和自家外墙上留出空间,任由孩子们涂鸦、写字、互相留言。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彩笔写下:“真开心,今天作业好少啊!”很快就有另一个孩子在下面回应:“这还算少?”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对话,孙瑞芹常常被孩子们的纯真感染。


▲孙瑞芹和儿子将自家外墙和图书馆外墙设计成涂鸦区,孩子们用丙烯画笔自由涂鸦。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而孙瑞芹的内心世界,也在图书馆的浸润中舒展开来。

“有文化的城里人,往往不能想象农村姑娘的爱情生活。在他们看来,也许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头脑;没有头脑就不懂得多少感情。可是实际也许和这种偏见恰恰相反。真的,由于他们知识不多,精神不会太分散,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非常专注,所以这种感情实际上更丰富、更强烈。”

在图书馆值班的间隙,孙瑞芹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她说自己记忆力不如从前,许多情节读过就模糊了,但读到这儿,贺秀莲这个人物却让她深受触动。她觉得生长在农村的女性,并不是没有情感,没有理想,只是在长年累月的劳作和贫穷中一点点消磨殆尽了。一旦丢失,很难找回。

在书中,秀莲自幼失去母亲,遇见孙少安后义无反顾地嫁给他,全心全意付出却遭遇家暴,最终积劳成疾。孙瑞芹合上书,久久沉默。秀莲的隐忍与付出,她太熟悉了。“如果没有图书馆,我大概也会像她一样认命地过完这一生。”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

在她生活的山东农村,“女性要安分守家”的观念根深蒂固。安于现状既是大多数女性一辈子的信条,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她身边的同龄女性,大多过着相似的生活,操持家务,照料家人,将自我深深埋藏。而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了她们心底秘而不宣的渴望。

执着于经营图书馆,还有一个深埋心底的原因,通过这份事业,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

随着图书馆渐渐受到关注,不少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去年,孙瑞芹受邀前往济南参加颁奖典礼,获得了五千元奖金。后来,她又随儿子去了北京,参加一场艺术分享会,顺便游览了天安门和故宫。“就这两件事,能让我多活10年。”她难掩激动。

再回到村里,她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乡亲们看她的眼神不同了,说话的语气也多了几分敬重。“有面子的,说话好像也更有分量了。”她坦言,“大家开始觉得,因为我,我们家在村里的地位都不一样了。”这种转变,对一个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几乎从未被重视过的老人来说,非常意外。

究竟怎么才能获得尊严?孙瑞芹自己也说不清楚。没有明确的标准,身边也没有同龄人可以参照。在她看来,赢得尊重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如果有能力做些事情,还能为他人做点事,你说的话自然就会有人愿意听。“这证明你活得明白,有见识。”

更具体地体现在,为了确保孙瑞芹能准时去图书馆“上班”,家中延续近40年的分工悄然改变。儿子特意召开家庭会议,郑重宣布:“以后娘的主要精力放在图书馆,爹多承担家务,负责一日三餐。”起初丈夫有些不愿,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安排。一家人甚至将晚饭时间提前了一小时,支持她的新工作。

除此之外,许多老人和年轻父母都对她的新事业流露出羡慕之情。每到放学后和周末,总有人主动把孩子送到图书馆来。他们常说,“让孩子跟着孙奶奶,我们放心。”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有人照看,还能静心读书写字。孙瑞芹觉得,来自周围人的信任,比任何称赞都更让她感到自豪。

牟昌非能清晰地感觉到,母亲的笑容变多了。他记得从前的母亲神情木然,她常常独自枯坐,想着想着又默默流泪。而现在,她会在家里轻轻哼歌,也比从前更愿意结交朋友。有一次,母亲甚至主动提议:“可以多为孩子们组织些有意义的活动。”这个变化让牟昌非既惊讶又欣慰。

在回忆录里,孙瑞芹写道:“自开馆以来,除了周一休馆,图书馆的大门一直敞开着。这里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宇宙,塑造不同类型的人……而那些旧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就让它过去吧。”

十月,新京报记者来到图书馆采访。一同整理图书时,发现桌上有一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秋园》。孙瑞芹介绍,这是她最近读过的书,她最佩服作者杨本芬,年过八十才开始提笔写作,把一个普通中国女性的一生娓娓道来,最终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那你现在最想做什么呢?”记者顺势问道。

孙瑞芹沉默片刻,“最盼着的,最想做的,还是昌非能早点儿结婚成家。”话音刚落,她自己先笑起来,带着一点儿自省地说,“你看我,还是老观念,说到底,还是没有真正解放自己。”

她想起自己早早嫁人,每天睁眼就是干活、做饭、带孩子,像个陀螺转个不停,大半辈子几乎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点儿选择权都没有。”对于未来的生活,她并没有太多奢望,只希望困了她大半生的东西,能一点点松开,“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在。”

新京报重阳节特别策划“被围猎的老人”相关阅读 :

值班编辑 王丹妮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辛柏青的状态很可能不容乐观,不仅是心态,身体有可能也出了问题

辛柏青的状态很可能不容乐观,不仅是心态,身体有可能也出了问题

银河史记
2025-10-31 17:23:53
中国5胜3负!两场6-0:丁俊晖+张安达晋级!2位种子选手爆冷出局

中国5胜3负!两场6-0:丁俊晖+张安达晋级!2位种子选手爆冷出局

小火箭爱体育
2025-11-02 22:50:36
森林狼队安东尼·爱德华兹伤情更新,预计“可能”复出时间公布

森林狼队安东尼·爱德华兹伤情更新,预计“可能”复出时间公布

好火子
2025-11-03 05:26:49
翁帆最新近况:穿35块的帆布鞋,带34箱手稿搬离旧居

翁帆最新近况:穿35块的帆布鞋,带34箱手稿搬离旧居

金牌娱乐
2025-11-02 09:53:48
刚刚!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

刚刚!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

健身狂人
2025-11-03 03:07:37
乌军投降了,红军城大鱼落网,俄凌晨击落6架敌机,基辅封锁消息

乌军投降了,红军城大鱼落网,俄凌晨击落6架敌机,基辅封锁消息

影孖看世界
2025-11-02 23:36:09
厨媛“上门服务”,一次800元2小时!网友:穿成这样,不打自招!

厨媛“上门服务”,一次800元2小时!网友:穿成这样,不打自招!

深度报
2025-11-01 21:15:25
86岁老人随口乱说代号,儿子上报后,国安领导:马上接通中央部委

86岁老人随口乱说代号,儿子上报后,国安领导:马上接通中央部委

知鉴明史
2025-10-23 14:01:49
男人,最好不要有这几种“面相”,晚年的结果都不太好

男人,最好不要有这几种“面相”,晚年的结果都不太好

小鬼头体育
2025-11-02 06:01:32
从《康熙王朝》到《澎湖海战》:为什么影视剧要把施琅塑造成英雄

从《康熙王朝》到《澎湖海战》:为什么影视剧要把施琅塑造成英雄

七彩论世
2025-11-02 18:30:56
曼联的痛:拉什福德重回巅峰,神级停球后小角度爆杆破门,太牛了

曼联的痛:拉什福德重回巅峰,神级停球后小角度爆杆破门,太牛了

侧身凌空斩
2025-11-03 03:29:09
重磅非农来袭,黄金继续大扫荡!

重磅非农来袭,黄金继续大扫荡!

杨子黄金
2025-11-02 21:29:29
哈里愤怒发声:不公平!安德鲁用查尔斯私房钱花天酒地,梅根却因是黑人还二婚被虐待

哈里愤怒发声:不公平!安德鲁用查尔斯私房钱花天酒地,梅根却因是黑人还二婚被虐待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1-02 16:36:34
没错!日本外援:中国球员最大问题是基本功,短距离传球都传不准

没错!日本外援:中国球员最大问题是基本功,短距离传球都传不准

茜子足球
2025-11-02 12:34:05
何祚庥:我对核聚变研究的质疑,就是向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先贤学习

何祚庥:我对核聚变研究的质疑,就是向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先贤学习

怀疑探索者
2025-11-02 21:29:01
皮肤干燥多吃它,胶原蛋白是猪蹄的两倍,更容被吸收,解馋两不误

皮肤干燥多吃它,胶原蛋白是猪蹄的两倍,更容被吸收,解馋两不误

阿龙美食记
2025-10-29 14:12:19
中美最近在太空进行了一次较量,绝对是高手过招,招招致命

中美最近在太空进行了一次较量,绝对是高手过招,招招致命

荐史
2025-11-01 23:15:22
萨哈林岛热电厂爆炸:十万居民重返煤油灯时代。

萨哈林岛热电厂爆炸:十万居民重返煤油灯时代。

世界探索者探索
2025-11-01 21:08:09
突发特讯!美方:美军机连续坠入南海并非巧合,引发国际舆论

突发特讯!美方:美军机连续坠入南海并非巧合,引发国际舆论

起喜电影
2025-11-03 04:26:35
欧佩克从俄罗斯、伊拉克等五个国家收到了最新的减产补偿计划

欧佩克从俄罗斯、伊拉克等五个国家收到了最新的减产补偿计划

财联社
2025-11-03 04:22:13
2025-11-03 05:40:49
新京报 incentive-icons
新京报
好新闻,无止境
544966文章数 250519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时尚
教育
亲子
家居
房产

最近很火的发型,原来这么简单!

教育要闻

TTS新传论文带读:新词新词!!!来看看什么叫做“报格”!!!

亲子要闻

我发现一个带娃永远不生气的理论

家居要闻

吸睛艺术 富有传奇色彩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