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绥化10月28日消息(记者陈显春 实习记者齐蕊)近日,绥化市北林区秋收的农田里有桩新鲜事——一车车秸秆打包远走大西北,田里的“废弃物”成了防沙固沙的“金宝贝”。
北林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7万亩,每年秸秆产出量约47万吨左右。秸秆除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五化”利用外,今年又有了新用途——秸秆远征大西北,参与到“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工程中,给黑龙江农区秸秆处理带来了全新思路。
![]()
秸秆运到草制品厂准备卸车(央广网记者 陈显春 摄)
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位于河夹芯子水稻主产区核心地带。记者在去往双河镇途中了解到,已经收割完的稻田地里,每天有200多人在收集秸秆,为草制品厂提供生产原料,同时转运一部分秸秆上车远行。
双河镇永恒村党支部书记刘东涛介绍,一年前,做秸秆编织生意的丁长清找到他,要在永恒村建设一个草制品加工厂,要他帮助协调场地。以前,永恒村秸秆处理方法多是做燃料用,开发草制品加工是个新思路,他们促成了这个项目。
自从鑫永恒草制品加工厂落户永恒村后,村里人就有了第二职业。“农闲时在草制品厂给秸秆打包,两个人一组打一包是4块钱,一天打200包左右,每个人能挣三四百块钱,为家里增加了一笔收入。”正在从事打包工作的永恒村村民付红军说,“秸秆经机器压制成长方形草块,便于装车运输。”
![]()
工人给秸秆压块打包(央广网记者 陈显春 摄)
“双河镇水田地多,秸秆高又壮,在这里建厂,生产原料足。”鑫永恒草制品加工厂负责人丁长清说,“去年,我们又跟‘三北防护林”工程签订了合同,为其提供治沙用的稻草秸秆,目前已有2万吨秸秆发往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此外,我们还用秸秆编织草帘,用于人参种植的遮光和保暖。”
![]()
用水稻秸秆开展治沙防沙(央广网发 丁长清 摄)
目前,一车车来自绥化市北林区的水稻秸秆驶出东北的黑土地,踏上了大西北治沙的征程。记者了解到,在治沙工程现场,工人们把秸秆插进沙里,建成一个个草方格固沙块,然后在草方格里种草植树,起到治沙防沙的作用。
![]()
水稻秸秆插成草方格固沙(央广网发 丁长清 摄)
“秸秆无害化处理一直是困扰农区的大问题。绥化秸秆远征大西北治沙,为秸秆综合利用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路。量虽小,意义大。”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党委副书记马骥接受采访时说,双河镇水稻种植面积近8万亩,每年产生秸秆4万多吨。这里的秸秆既参与了国家生态治理,又给百姓带来了130余万元的收益,真是一举多得!
来源丨央广网
北林发布
微信:beilinfabu
邮箱:blqwxb@163.com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55-8315012
举报邮箱:blqwxb@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