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说结论:
修复个人征信,大概率不会是单一的、孤立的政策。
其背后很可能是一整套旨在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终稳定和提振内需的协同性举措。
10月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
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
消息一出,立即引爆舆论,引起了老百姓线上线下的一片大讨论。
征信这东西,平时不觉得,真到用的时候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作为一个现代人,你的生活离不开存款贷款、买房买车买大件、出门乘坐飞机高铁…
而这一切都与征信记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
也就是说,个人贷款、贷款额度以及能否高额消费,都与个人在近5年征信系统当中的表现挂钩。
当前运行的这套征信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
二是供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
对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来讲可谓功不可没,且无可替代,
可就在过去几年里,受口罩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一部分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会持续影响生活。
潘行长在当天的讲话中明确表示:
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这意味着,那些并非恶意拖欠、只是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而暂时失守信用防线的朋友们终于看到了重建征信的曙光。
这里必须明确一点,当前高层提出的信用修复并非“违约记录一笔勾销”。
从潘行长讲话的内容来看,“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已归还贷款”几个关键词已经将潜在的受益对象勾勒得较为清晰。
既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与约束力,也提升了征信体系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最终有利于释放被信用记录暂时抑制的合理金融需求。
事实上,潘行长在本次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的“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早在今年上半年末就已用文件的方式确立下来。
6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
这份《方案》的宗旨,在于加快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
时隔四个月后,央行掌门人在重量级金融领域论坛再次明确此事,无疑为后续加速落地按下快捷键。
![]()
当然,如果只是关注到“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相关提法,那格局未免小了一丢丢。
咱们在文章开头就已经提到过,个人修复信用的背后,很可能是一套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终稳定和提振内需的连招。
在本次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讲话中,潘行长还提到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以及“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
如果将以上种种信号与“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叠加在一起来看,政策全景图无疑越来越清晰:
瞄准堵点,实施系统性解决方案!
这其中大致可以拆分为三大部分,对应的正式政策端的三箭齐发——
首先,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流动性保障。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开闸放水”。
“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等表述,是对市场流动性预期的有力锚定。
其核心在于,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体系提供从短期到长期的流动性支持。
譬如今年5月份那一拨降准降息,已将5年期以上LPR降低至3.5%的历史低位。
实际操作中经常有减点下浮,不少地方实际执行的商贷利率为3.05-3.10%。
此番再度定调,意味着这一宽松周期将得到延续,给市场提供定心丸。
既能为整个经济生态提供低成本的融资,也能为后续结构性改革创造低利率、宽信用的金融环境。
可以说,其它一系列金融政策都是在这样的基调下开展的。
其次,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修复,为需求端赋能。
其核心在于给信贷管道与居民资产负债表精准“清淤疏浚”。
宽货币、宽信用的金融环境解决了“水”的问题,而信用修复要解决的,就是“水流不畅”的堵点。
过去几年因不可抗力产生的信用疤痕,如同卡在毛细血管中的微小栓塞,给需求端带来了显性的、隐性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需求最为活跃的那部分人。
这一点,从本次潘行长讲话中提到的“新冠疫情以来”、“一定金额以下”、“已归还贷款”三大关键词锚定的精准靶向也能找到呼应。
而且你注意,从数据层面将符合条件的违约记录“不予展示”,并不等同于违约记录不存在。
这就相当于在维护征信系统严肃性的同时,修复了成千上万家庭的融资通行证。
这既是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关键,更是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关键一环——
更加根本的用意在于,唤醒那些有真实需求、有偿还能力却被历史记录暂时封印的购买力。
第三,通过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旨在稳定与提振内需。
活水到位了,渠道疏通了,接下来便是实现对核心支柱领域的“精准灌溉”。
说白了,就是将资源引导至最能撬动内需循环的房地产领域。
潘行长在讲话中提出“动态调整房贷首付比、利率”并丰富宏观审慎工具箱:
深意远非简单刺激楼市,而是对居民最大宗消费与金融系统核心风险的精密调控。
买房置业,远不止“住”的需求本身,它更是居民部门创造信用、承载财富、撬动未来需求的发动机。
通过动态下调首付比和利率,政策实质是在降低家庭购置核心资产的门槛与远期成本:
既有利于最直接地激活冻结已久的资产性需求,也能为后续的家装、家电等消费链注入活力。
而且你注意,在如今的房地产调控工具箱里——
与“首付比、房贷利率”并列的,是“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居民债务收入比”等风控工具。
这意味着,接下来央行在努力激活需求的同时,也将对居民杠杆的安全性有所平衡。
![]()
仔细梳理以上内容之后,你会发现其中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宽货币提供源头活水的总量基础;
-信用修复疏通货币传导渠道、助力修复资产负债表;
-房地产政策优化则瞄准核心需求,承接释放的效能。
了解全局打法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个人信用修复措施,便不难发现这背后的思路转变——
从过去的“惩戒为主”,到现在的“惩戒+救济”并重。
这种变化的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治理智慧的体现。
当数百万的个体因非主观过错的“信用疤痕”而被排除在经济循环之外时,单纯的宽松货币政策如同将水灌入有裂缝的容器,效率大打折扣。
因此,信用修复实质是对经济毛细血管的一次“精准清创”,旨在恢复经济机体的自我造血能力。
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一项货真价实的利好,眼下最需要做的便是——
采取明智策略将其转化为落地的家庭福祉。
第一步,明确情况,知己知彼。
政策正式执行前的这段时间,可谓宝贵的准备窗口期,核心任务是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指定网点,免费查询一份本人的详细版信用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你的“信用体检报告”,不建议频繁去做查询操作。
此次查询信用报告的目的,就是核对自己的逾期记录是否符合“疫情以来发生“、”一定金额下以及“已全部还清”等关键细节。
第二步,仔细梳理家庭财务。
坐下来做一次家庭资产负债表盘点:
列出所有(资产存款、理财、房产)和所有负债(剩余房贷、车贷、其他欠款),并评估月度收支情况。
待信用修复后,你将重新获得“融资能力”,这份盘点将帮助你回答一个关键问题——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信用修复,我要用它来做什么?
是改善消费?是扩大投资?还是优化现有债务?
第三步:关注官方信息,不要捕风捉影。
密切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各大银行官方渠道发布的政策实施细则。
这里面主要包括信用记录修复的具体标准、申请流程、时间节点等核心信息。
再说一遍,只通过央行和各大银行官方渠道了解上述信息,如需个人操作,只在官方正规渠道办理相关业务。
任何声称可以“收费代办”、“内部渠道”提前修复信用的,不用多寻思,直接拉黑!
此项救济政策,预计会由征信系统与金融机构自动处理或统一申请,压根儿不需要中间商赚差价。
从长期视角来看,我们普通人不妨将这次信用修复视为一次财务新生,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可持续的财务健康体系。
未来,我们依然要做好以下这几项工作——
将信用视为核心资产
你的信用评分,是信贷的通行证,其价值可能仅次于你在自身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
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个人信用,而非被动指望央行出手,说到底,借的钱总是要还的。
执行稳健的财务纪律
设置自动还款,避免无意逾期;量入为出,避免过度负债…
一个诉诸于战术,一个诉诸于战略。“确定性”是接下来一个时期信贷活动的重中之重。
学习资产与债务知识
了解如何配置投资、储蓄、保险,构建一个能抵御风险的、稳健的家庭财务系统。
这决定了未来的你,是步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还是再次陷入债务循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