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你的个人征信,即将迎来重大变化

0
分享至



先说结论:

修复个人征信,大概率不会是单一的、孤立的政策。

其背后很可能是一整套旨在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终稳定和提振内需的协同性举措。

10月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

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消息一出,立即引爆舆论,引起了老百姓线上线下的一片大讨论。

征信这东西,平时不觉得,真到用的时候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作为一个现代人,你的生活离不开存款贷款、买房买车买大件、出门乘坐飞机高铁…

而这一切都与征信记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

也就是说,个人贷款、贷款额度以及能否高额消费,都与个人在近5年征信系统当中的表现挂钩。

当前运行的这套征信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

二是供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

对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来讲可谓功不可没,且无可替代,

可就在过去几年里,受口罩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一部分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会持续影响生活。

潘行长在当天的讲话中明确表示:

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这意味着,那些并非恶意拖欠、只是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而暂时失守信用防线的朋友们终于看到了重建征信的曙光。

这里必须明确一点,当前高层提出的信用修复并非“违约记录一笔勾销”。

从潘行长讲话的内容来看,“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已归还贷款”几个关键词已经将潜在的受益对象勾勒得较为清晰。

既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与约束力,也提升了征信体系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最终有利于释放被信用记录暂时抑制的合理金融需求。

事实上,潘行长在本次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的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早在今年上半年末就已用文件的方式确立下来。

6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

这份《方案》的宗旨,在于加快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

时隔四个月后,央行掌门人在重量级金融领域论坛再次明确此事,无疑为后续加速落地按下快捷键。


当然,如果只是关注到“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相关提法,那格局未免小了一丢丢。

咱们在文章开头就已经提到过,个人修复信用的背后,很可能是一套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终稳定和提振内需的连招

在本次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讲话中,潘行长还提到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以及“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

如果将以上种种信号与“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叠加在一起来看,政策全景图无疑越来越清晰:

准堵点,实施系统性解决方案!

这其中大致可以拆分为三大部分,对应的正式政策端的三箭齐发——

首先,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流动性保障。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开闸放水”。

“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等表述,是对市场流动性预期的有力锚定。

其核心在于,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体系提供从短期到长期的流动性支持。

譬如今年5月份那一拨降准降息,已将5年期以上LPR降低至3.5%的历史低位。

实际操作中经常有减点下浮,不少地方实际执行的商贷利率为3.05-3.10%。

此番再度定调,意味着这一宽松周期将得到延续,给市场提供定心丸。

既能为整个经济生态提供低成本的融资,也能为后续结构性改革创造低利率、宽信用的金融环境。

可以说,其它一系列金融政策都是在这样的基调下开展的。

其次,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修复,为需求端赋能。

其核心在于给信贷管道与居民资产负债表精准“清淤疏浚”。

宽货币、宽信用的金融环境解决了“水”的问题,而信用修复要解决的,就是“水流不畅”的堵点。

过去几年因不可抗力产生的信用疤痕,如同卡在毛细血管中的微小栓塞,给需求端带来了显性的、隐性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需求最为活跃的那部分人。

这一点,从本次潘行长讲话中提到的“新冠疫情以来”、“一定金额以下”、“已归还贷款”三大关键词锚定的精准靶向也能找到呼应。

而且你注意,从数据层面将符合条件的违约记录“不予展示”,并不等同于违约记录不存在。

这就相当于在维护征信系统严肃性的同时,修复了成千上万家庭的融资通行证。

这既是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关键,更是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关键一环——

更加根本的用意在于,唤醒那些有真实需求、有偿还能力却被历史记录暂时封印的购买力。

第三,通过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旨在稳定与提振内需。

活水到位了,渠道疏通了,接下来便是实现对核心支柱领域的“精准灌溉”。

说白了,就是将资源引导至最能撬动内需循环的房地产领域。

潘行长在讲话中提出“动态调整房贷首付比、利率”并丰富宏观审慎工具箱:

深意远非简单刺激楼市,而是对居民最大宗消费与金融系统核心风险的精密调控。

买房置业,远不止“住”的需求本身,它更是居民部门创造信用、承载财富、撬动未来需求的发动机。

通过动态下调首付比和利率,政策实质是在降低家庭购置核心资产的门槛与远期成本:

既有利于最直接地激活冻结已久的资产性需求,也能为后续的家装、家电等消费链注入活力。

而且你注意,在如今的房地产调控工具箱里——

与“首付比、房贷利率”并列的,是“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居民债务收入比”等风控工具。

这意味着,接下来央行在努力激活需求的同时,也将对居民杠杆的安全性有所平衡。


仔细梳理以上内容之后,你会发现其中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宽货币提供源头活水的总量基础;

-信用修复疏通货币传导渠道、助力修复资产负债表;

-房地产政策优化则瞄准核心需求,承接释放的效能。

了解全局打法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个人信用修复措施,便不难发现这背后的思路转变——

从过去的“惩戒为主”,到现在的“惩戒+救济”并重。

这种变化的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治理智慧的体现。

当数百万的个体因非主观过错的“信用疤痕”而被排除在经济循环之外时,单纯的宽松货币政策如同将水灌入有裂缝的容器,效率大打折扣。

因此,信用修复实质是对经济毛细血管的一次“精准清创”,旨在恢复经济机体的自我造血能力。

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一项货真价实的利好,眼下最需要做的便是——

采取明智策略将其转化为落地的家庭福祉。

第一步,明确情况,知己知彼。

政策正式执行前的这段时间,可谓宝贵的准备窗口期,核心任务是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指定网点,免费查询一份本人的详细版信用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你的“信用体检报告”,不建议频繁去做查询操作。

此次查询信用报告的目的,就是核对自己的逾期记录是否符合“疫情以来发生“、”一定金额下以及“已全部还清”等关键细节。

第二步,仔细梳理家庭财务。

坐下来做一次家庭资产负债表盘点:

列出所有(资产存款、理财、房产)和所有负债(剩余房贷、车贷、其他欠款),并评估月度收支情况。

待信用修复后,你将重新获得“融资能力”,这份盘点将帮助你回答一个关键问题——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信用修复,我要用它来做什么?

是改善消费?是扩大投资?还是优化现有债务?

第三步:关注官方信息,不要捕风捉影。

密切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各大银行官方渠道发布的政策实施细则。

这里面主要包括信用记录修复的具体标准、申请流程、时间节点等核心信息。

再说一遍,只通过央行和各大银行官方渠道了解上述信息,如需个人操作,只在官方正规渠道办理相关业务。

任何声称可以“收费代办”、“内部渠道”提前修复信用的,不用多寻思,直接拉黑!

此项救济政策,预计会由征信系统与金融机构自动处理或统一申请,压根儿不需要中间商赚差价。

从长期视角来看,我们普通人不妨将这次信用修复视为一次财务新生,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可持续的财务健康体系。

未来,我们依然要做好以下这几项工作——

将信用视为核心资产

你的信用评分,是信贷的通行证,其价值可能仅次于你在自身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

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个人信用,而非被动指望央行出手,说到底,借的钱总是要还的。

执行稳健的财务纪律

设置自动还款,避免无意逾期;量入为出,避免过度负债…

一个诉诸于战术,一个诉诸于战略。“确定性”是接下来一个时期信贷活动的重中之重。

学习资产与债务知识

了解如何配置投资、储蓄、保险,构建一个能抵御风险的、稳健的家庭财务系统。

这决定了未来的你,是步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还是再次陷入债务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有人喊郑丽文下台后,在两岸关系上,马英九心腹亮出郑丽文的底牌

有人喊郑丽文下台后,在两岸关系上,马英九心腹亮出郑丽文的底牌

DS北风
2025-11-14 14:58:15
42岁刘翔近况曝光,长期在国外旅游,靠终身合同吸金,远离喷子!

42岁刘翔近况曝光,长期在国外旅游,靠终身合同吸金,远离喷子!

姩姩有娱
2025-11-10 17:49:18
外交部昭告全球,军号日文警告,俄朝跟进!日本欠的债迟早要还

外交部昭告全球,军号日文警告,俄朝跟进!日本欠的债迟早要还

兵器海陆空视频
2025-11-14 17:30:50
陈芋汐也没想到,结束全运会赛程的全红婵,竟走上了另一条大道

陈芋汐也没想到,结束全运会赛程的全红婵,竟走上了另一条大道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1-14 10:02:30
英超杀星要回归了,曼联、热刺和切尔西谁会成为幸运儿?

英超杀星要回归了,曼联、热刺和切尔西谁会成为幸运儿?

篮球国度
2025-11-14 10:13:18
3300亿瓦特!超上海纽约东京迪拜电量总和!美国核聚变又有突破?

3300亿瓦特!超上海纽约东京迪拜电量总和!美国核聚变又有突破?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5-11-13 21:41:00
陈慧琳演唱会穿搭性感,三角裤衩造型很完美?

陈慧琳演唱会穿搭性感,三角裤衩造型很完美?

娱乐领航家
2025-11-14 23:00:03
取4万被追问买啥?央行明确:取钱不用报用途,但这3种情况除外

取4万被追问买啥?央行明确:取钱不用报用途,但这3种情况除外

李博世财经
2025-11-14 14:30:06
广东一县环卫所招聘博士监管垃圾转运站,入职等级为管理岗9级以上,当地人社局回应

广东一县环卫所招聘博士监管垃圾转运站,入职等级为管理岗9级以上,当地人社局回应

大象新闻
2025-11-14 21:50:12
孙俪发文为14岁儿子庆生,邓超边看边哭,“看一半看不清了”

孙俪发文为14岁儿子庆生,邓超边看边哭,“看一半看不清了”

极目新闻
2025-11-13 17:52:07
美智库:俄军实控波城46%,八国发表联合声明支持乌克兰

美智库:俄军实控波城46%,八国发表联合声明支持乌克兰

史政先锋
2025-11-14 17:58:49
大陆发布悬赏通告后,岛内网民的反应来了

大陆发布悬赏通告后,岛内网民的反应来了

参考消息
2025-11-13 21:19:09
河南某地产公司大欠薪,员工集体罢工!

河南某地产公司大欠薪,员工集体罢工!

黯泉
2025-11-14 17:05:57
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女性第一次后这些变化大

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女性第一次后这些变化大

说点事
2025-11-08 14:49:53
震惊硅谷!37岁华裔理工男靠“喂数据”身家1200亿,成最年轻富豪

震惊硅谷!37岁华裔理工男靠“喂数据”身家1200亿,成最年轻富豪

青眼财经
2025-11-12 14:42:01
日本叫嚣要在台海击沉福建舰,话音未落,中国055舰队抵达日本

日本叫嚣要在台海击沉福建舰,话音未落,中国055舰队抵达日本

面包夹知识
2025-11-14 00:13:22
大爆发!暴涨150%!多行业原材料“疯涨”!

大爆发!暴涨150%!多行业原材料“疯涨”!

新浪财经
2025-11-14 19:00:37
两个都是“跳水女皇”,两个都选了香港郎君,谁的选择更好呢?

两个都是“跳水女皇”,两个都选了香港郎君,谁的选择更好呢?

草莓解说体育
2025-11-15 05:28:32
“天上人间”的瓜!

“天上人间”的瓜!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5-11-14 07:57:34
演都不演了,朱孝天方回应被踢出“F4”,凭实力给“F3”上了一课

演都不演了,朱孝天方回应被踢出“F4”,凭实力给“F3”上了一课

手把手带你开新挖机
2025-11-15 01:56:36
2025-11-15 06:11:00
大碗楼市 incentive-icons
大碗楼市
一个带你搞钱的神奇组织
946文章数 286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头条要闻

中方连发六张双语海报@高市早苗 媒体:总该看懂了吧

头条要闻

中方连发六张双语海报@高市早苗 媒体:总该看懂了吧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科技要闻

京东“失去的五年”后,找到新增长了吗?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教育
旅游
艺术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教育要闻

为什么说留英真正的红利被严重低估了?

旅游要闻

避开人潮!5 个零商业化冷门地,藏着中国最本真的诗和远方

艺术要闻

中国唯一建在温泉上的城市,常年22℃,银杏美了千年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国防部:日方若胆敢铤而走险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