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看这本书
最开始是在知乎上面看到曹博士的回答,觉得很专业也有点幽默,后来知道他去非洲打灰了,当时也算是个不小的新闻,清华大学土木博士远赴非洲打灰,这个标题就自带流量。
但是后来因为自己工作也忙,很少再看到曹博士的更新或者消息,这次也是在《我在非洲修地球》的作者—图老师的推荐下接触到这本书,当即就买来看了。
主要是想了解下曹博士的非洲打灰生涯,想看看这种高学历人才进入非洲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发展怎么样。
2
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讲述的是曹博士入职以后在非洲修水电站的经历,以及对非洲各国发展方向的思考,而且是结合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来思考和总结的,非常符合一个水利工程师的定义。
3
这本书适合谁读?
所有想去非洲打工的,大专及以上人员。
这本书,说实话,立意是比较深远的,思考也是很深刻很符合实际的,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又有点太深远了。
毕竟,大部分去非洲打工的,基本上都是求财去的,是奔着解决温饱去的,你叫他们去思考项目所在国家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有点强人所难了。
不过看这本书,可以深入了解各个非洲国家目前所处状态的成因,那些国家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产生这种现状,其本质原因是什么,中国人过去了该怎么应对。
还是很涨见识的。
4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走向何处去,也不知道我们将以怎样的面貌来挑战这些未知,但这本身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在我们为人生的意义负责之前,还是先为人生的意思负责把——过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还没那么可怕,但是要过一个没有意思的人生,那可真是太恐怖了。
这段话是全书结尾的一段话,也是作者决定远离繁华大都市,去往非洲大草原的根本原因,对所有人的人生来说,这都是一段很正确的话。
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都是在过着既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的人生,不过是上学-上班-结婚-生子-育儿-养老的循环定式罢了,相比起来,真的挺没意思的。
但是,想要有意思的人生,前提是你要有选择的资格,在这方面,曹博士当然是有资格的,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可以去非洲大草原撒野,也可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活得很令人羡慕。
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去非洲,只不过我们的选择,相对而言更多的是生活所迫和无可奈何,少了曹博士这种有选择的悲天悯人。
但是,这种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人生,也挺好。
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曹博士的经历,就是这句话的真实体现。但,你首先要有摆脱轨道的能力,或者勇气。
5
这本书的阅读建议
多体会书中描述的风土人情,少一点悲天悯人。
维护世界和平这种历史性的重大任务,还是交给曹博士这种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吧,咱们作为普通人来说,还是先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太多压力强加在自己肩膀上。
而且我们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社会添麻烦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是对社会产生贡献了,要是愿意去非洲打灰,贡献就更大了,就可以成为曹博士书中描述的大多数默默无名的建设者之一了。
6
金句摘抄
1-衡量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在某个领域中持续深耕,进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是有能力在尽可能多样的场景中生存下去,让尽可能多的人生形式发生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
2-在有限的、重要的领域适当地鼓励竞争确实有助于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做好,把知识学得更扎实;但是日日夜夜用于休止的竞争,对于大多数经历并不出众的普通人而言实在是难以招架。
3-未知的远方意味着未知的风险,但也意味着有更少的人与我瓜分未知的果实和猎物。相比于留在原地默默接受分配,让慢性饥饿逐渐消磨掉自己仅存的能量缓缓死去,还不如带上弓箭,踏上未知的土地,去尝尝那已经多年无上尝试过的低垂的果实。不管最后是“五鼎食”还是“五鼎烹”,总要好过日复一日地吞咽这些干涩的生果子。
4-努力变得优秀,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权,而不是为了让路越走越窄。
5-假如一切努力的终点知识为了去做某种文明社会的皈依者,那还不如保有一份野蛮的骄傲踏上流亡的旅途。
6-游刃有余的背后一定是过去几十年不知道多少个急得直拍大腿的夜晚所积累出的经验。
7-伤春悲秋的诗歌不属于工地的男人,银行卡里冰冷的数字才是他们思乡的方式。
8-人一旦没有了选择,就无所谓撑得住或者撑不住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