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开拓者当初在16顺位选择杨瀚森,越来越像一个谜。
四场比赛过去,杨瀚森在NBA的数据惨不忍睹。场均不到2分,总共8投1中,命中率12.5%,三分球4投0中,场均篮板1个。这样的表现,放在任何球队的新秀身上,都显得刺眼。
![]()
更致命的是,他的防守几乎成了对手的狩猎区——
挡拆慢半拍,横移慢,补防犹豫,每一次扩大外防都从来没站稳过,都是举手虚晃,标准的“恐吓式”防守。他身上这些明显的死结,被每一个对手针对了整整四场。只要他一在场,持球人立刻瞄着这个大靶,一打一个准。
问题在于,杨瀚森的弱点,其实早在选秀前就写在简历上。
速度不快、横移吃亏、爆发力非常有限,这些都是他肉眼可见的短板。他的节奏属于组织型中锋,而开拓者的体系,恰恰是联盟里节奏最快的。你可以想象,一个擅长在弧顶分球、发牌策应的中锋,被扔进全场跑轰的体系里,几乎从起点就注定会被战术碾压。
这不是一句适应慢就能概括的,严格来说,这是系统性错位。
开拓者是一支年轻的球队,他们追求的是速度与拉开空间的快节奏跑轰。控卫先推,锋线外切,中锋需要能拉开、能护框、能追防。克林根符合这些要求——强壮、能抢板、脚步灵活。那个马上要复出的罗威,同样是这类球员。
而杨瀚森不行。
他喜欢拿球思考,习惯找传球线路。他的篮球是带节奏的,是讲求逻辑的,是用来“阅读”的。可现在的开拓者要的,是“奔跑”的。
显然,矛盾从开哨第一分钟就开始了。
他想站在他习惯的弧顶,他想组织,可地位不给他这种权利,球队战术更强制他下顺;他想对抗,体力却支持不了连续转换,力量缺陷根本让他无力卡住身位;他想沟通,语言又让他在舌尖上停滞。那种无力感,在他一一次次垂头走回替补席的瞬间,全写在他的脸上。
问题是,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他还远远有待提高的主观努力,比如懒,比如不自律,不如这么长时间不努力学语言,比如昨晚打完湖人就带着小女友去吃垃圾火锅等等等等,却很少有人来正视一个至今让人疑惑不解的问题——
既然你们明知他最不适合跑轰,为什么还要选他?
除了排队赌潜力,我真的只能怀疑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补丁”——一个中国球员,对市场,对联盟形象,永远是个加分项。
但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场赌局太残酷了。
一个20岁的年轻人,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体系里挣扎,每一次出场都像一次公开处刑。客观地说,短短几分钟的出场时间,不够他犯错,更不够他成长。
比卢普斯曾被视为懂他的教练,像去年给克林根机会一样,愿意给这个年轻人机会。可这个倒霉的家伙被抓走的那一刻,也带走了杨瀚森最后一点可能的幸运。
临时上任的斯普利特,打的算盘更现实:赢球。这非常好理解,对于一个刚接手球队,理论上还是挂职察看的新手教练,培养新秀意味着输球风险,而输球意味着他的饭碗不稳。
换了谁来顶替昌西,也没人会拿自己前途去成全一个中国菜鸟。
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实际上,从训练营到季前赛,再到真刀真枪的常规赛,确切地说,杨瀚森始终没能进入球队的战术节奏。攻防转换他永远跑在最后,护框反应慢,卡位时身体总被顶开,防守端的犹豫像瘟疫一样蔓延,进攻端又缺乏信任,没人愿意把球交给他去组织。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太软,不够用;太大代价,又舍不得放弃。
![]()
他的困境,就是新秀适应期与球队战术排斥的叠加结果。
开拓者想要一个能跑的中锋,却选了一个会传的中锋。想打快攻,却培养了一个习惯停球思考的人。选秀那天,他们喊出杨瀚森的名字时,也许真被那场夏联的“高位策应”迷了眼。但NBA的赛场上,没有人会为了一个尚未成型的球员,去轻易改变体系。
于是,结果就像一场灾难。
不给时间,不调体系,不做定位。就让他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里,每打一场就离边缘更近一步。
毫无疑问,这场误会,从选秀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