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通讯员 蒋梦蝶 陈滨
近日,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扬州大学等相关专家来到宜兴市杨巷镇的胜禾家庭农场,针对稻谷生长期关键环节提出了技术优化方案,现场指导农户落实标准化种植规范。将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为种植生产开展生动一课,这场接地气的资源链接,正是杨巷镇以党建为纽带,赋能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实践。
杨巷镇有水稻种植面积2.9万亩,规模大米加工企业12家,大米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通、部门资源分散,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大难题。”杨巷镇相关负责人坦言。针对这一痛点,去年,杨巷镇锚定“党建引领产业升级”核心方向,成立宜兴市稻米产业链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以“一米暖杨”党建品牌为总牵引,依托“一米暖杨”稻米产业链党群服务驿站,打造初心成果展、一米研究所、暖杨议事厅等功能区,全年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技术培训、沙龙交流等活动,为链上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杨巷大米”实现品牌价值与产业能级双跃升。
“需求摸得准,服务才能送上门。”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协调委员会建立“企业需求清单、部门资源清单、行动项目清单”三张清单管理制度,精准摸排链上企业在生产、技术、融资、用工等方面的需求,再通过清单匹配整合部门资源,推动服务项目高效落地。同时,组建党员先锋队,深入14家链上重点企业,开展“摸需求、讲政策、解难题”专项行动。2月启动“红帆领航·开门红”助企行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3月举办“党建联建·暖杨迎春”政策解读会,覆盖技改补贴、税收优惠等20余项惠企政策;6月举行“安全护航·稻业长青”安全生产培训;近期还将举行“红链聚智·同心共进”共赢发展沙龙,聚焦技术升级、政策协同、市场拓展三大核心议题,为产业链发展汇聚智慧力量。去年以来,杨巷镇累计收集链上企业诉求30余条,成功解决土地审批、融资贷款、用工短缺等实际困难11个,真正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精准破题下,产业链攀高逐新步伐加快。今年初的一场“新春茶话会”上,链上企业代表围绕“加快稻米新品种培育”“破解直播电商物流瓶颈”“提升‘杨巷大米’品牌影响力”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会后,杨巷镇迅速梳理形成产业链发展“攻坚清单”,并将稻米新品种试点种植和“杨巷大米”品牌推广列为党建“揭榜挂帅”重点项目,以“挂图作战”推动难题破解。
“走出去”对接优质资源,“引进来”激活发展动能。杨巷镇还主动加强与省农科院、扬州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邀请专家团队常态化驻镇指导。4月,协调委员会组织大米产销技术协会及链上企业代表,赴省农科院粮作所、射阳县考察学习,既深入了解稻米新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经验,也借鉴“射阳大米”品牌培育模式,最终达成稻米新品种试种推广、“三品一标”建设等多项合作意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省农科院已在杨巷镇开展120亩稻米新品种试点种植,为产业注入“科技基因”。
今年,中川米业新上两条智能化生产线,加工效率提高40%,日生产规模达500吨;江南米道依托陈君石院士工作站,在低GI健康谷物和谷物食品开发领域持续突破,不仅构建起功能营养谷物全产业链,更开创了稻米产业“科技+健康”的新赛道。不久前,“杨巷大米”入选2025年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宜兴市安乐米业有限公司“云香溪”和江南米道江苏科技有限公司“稻院士”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产品品牌。“链”上赋能让企业更敢为,如今,杨巷镇稻米产业链已形成“上游育种+中游加工+下游销售”的完整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4个产业园区,“杨巷大米”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