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奔走周城 从夯土游:周原城址和建筑田野工作小记

0
分享至

经过几年的田野工作,周原先周建筑和西周城墙的成果越来越丰富。2021年底第一阶段田野工作告一段落后我曾根据每天的田野日记写了个“周原寻城记”,但因为内容太多文笔太差就一直没有示人。如今翻出来,感觉当时拉拉杂杂记录下的这些我所经历的“创业期”的工作、生活细节恍如隔世,跟现在的周原对比来看还挺有趣和令人感慨的。发出来自己存个档(原文写成于2022年3月4日)。

[长文慎入]



2020年在学校的时候,听说曹老师从周原历年的航片中观察到了疑似几重围合的城墙。6月份,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周原。刚到火车站,就收到了曹老师的消息:“我已经找到墙了,你不用来了。”我忙回:“真的吗?”他说当然是真的了,可清楚了。就在我还一头雾水的时候,他又说,刚刚找到了南墙西段,只是高兴,开个玩笑,本来想说你来晚了。然后他又发了两次找到哪一段了,说你错过了。于是我就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赶到周原了。晚上到了之后见到曹老师,他讲了一下之后的工作计划:在钻探队来之前先跑一跑调查,看看有哪些段的城墙是能分辨出来的;钻探队来了之后就依照调查的线索钻一圈,准确一些;另外还要刮剖面,还要选择发掘解剖的地点。于是我们的工作大致也按照调查-钻探-发掘的过程进行着,从2020年夏天持续到了2021年冬天,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发现了大小两重城墙,以及王家嘴的两座大型建筑,而我也有幸参与了2020年夏天、冬天和2021年冬天的部分工作,包括调查、钻探和发掘。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先简单讲一讲调查和钻探的基本情况,然后按照小城、大城、建筑及其他发现的顺序依次讲述我所经历的相关工作。



我们跑调查主要观察周原遗址里常见的断坎剖面,用手铲和半月形铲(我们叫“刮刮”)去刮。由于退耕还林,周原的断坎上很多时候都被茂密的草木覆盖着,需要我们人工清理。又由于周原夯土质量的特殊性,我们需要亲自上手刮。夏天的周原进入了雨季,无常的雨水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浇灭我们的热情。到周原的第二天,早上醒得很早,结果听到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看手机天气预报说这雨要下好久。有点沮丧,到食堂吃早饭遇到曹老师,我试探地说这雨也不大啊,曹老师马上说我也觉得。于是我们当即决定冒雨出去调查。我们举着一把伞骑着小电动出门,没多久就淋湿了,于是直接把伞收起来了。我们在云塘和召陈的几个断面上刮了一下,用手机地图存下了一些疑似的地点。沟里斜风细雨,竟然还有一点冷。后来,为了增加效率,我们购买了雨衣,穿着雨衣出门调查就更方便了,我们也戏称自己是一支“水下考古队”。下雨和晴天各自有利有弊。下雨天地里比较湿滑,对出行造成困难;但剖面比较湿润,刮出来的面比较方便认土,而且稍微凉快一点。晴天则反之,虽然行走没有阻碍,但剖面比较干燥,有时局部还需要我们人工喷水才好刮。

调查之后,我被分配到了跟钻探的工作。我是第一次接触到钻探的工作,一张白纸。曹老师和钻探师傅们教我怎么认土,告诉我洛阳铲的孔要打圆打直,打上来的土主要看铲面的一层,土柱内侧的土有可能是孔壁上层的土“涮”下去的。看土的时候注意光照,要么迎着阳光,要么完全遮住阳光。理想的夯土应该有密实、带花、有层次、随深度变化发生变化等等特征,但由历年的发掘经验我们了解到周原的夯土质量比较差,很难完全符合上述所有的标准。土的密实度需要不停询问打探铲的师傅们的手感,问他们感觉硬不硬密不密。我们还可以用手铲刮一刮铲面的土感受一下密实度,同时观察土的花色。打出来的土柱也可以用手掰开观察土质土色,摆在一起也可以观察土的垂直变化。我们不是在某个范围内平均分布的普探,而是要寻找框架性遗迹,所以每次找钻探的位置也需要考量。我们主要是根据前期观察航片以及实地调查的线索找到大致的位置,然后沿与城墙垂直的方向拉二三十米长的一排探孔,每个孔间隔两三米的距离,在卡边的位置需要打密一些卡准一点。然后一排拉完就继续向前约10米的位置继续拉排。当然,工作还需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有时夯土被晚期遗迹打破,边儿就不好卡;又或者夯土的走向发生了变化,我们钻探的时候就也需要对位置进行调整。钻探也可以算是一种开盲盒了。我的工作不是亲自去打铲,而是跟着探工师傅们一起看土、判断是不是夯土、做记录、根据地图和曹老师的指示带探工师傅们去找要探的地方等等。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我第一天在麦地里就晕头转向,后来慢慢跟上了一些。钻探小队内后来形成一定的分工,我们先打几个孔了解一下一个地方的大致地层情况,了解一下大致多深可能开始出现夯土,然后就请一部分的师傅们在前面按照顺序“开孔”,就是用探铲把孔先打到一定的深度(比可能出现夯土的深度浅一些),然后就继续向前,然后另外两位经验更为丰富的师傅用口径小一些的探铲在这些孔继续往下探,他们叫“捞”或者“收”,一般捞到夯土之后再往下捞几铲确定一下,有的孔捞到生土以便了解夯土厚度和地层情况。从夯土出现的深度也可以大致判断夯土基槽的形状。我就基本上是跟着拿小铲收孔的师傅一起看土,或者别的师傅们打孔觉得有情况我们也会去注意一下。



由于周原夯土的特殊性,我们和探工师傅们也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着自己对夯土的认识。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次我跟曹老师一起看土,一铲土打上来,我们同时说话,结果他说是生土,我说是花土,空气凝固了两秒钟,尴尬。我才知道不仅夯土可能干净得跟生土相似,生土也可能有花纹,跟花土类似。真是神奇的地球。有一次我们打了好几排都没有找到夯土,后来才知道那里的夯土非常干净,而且埋藏很浅,我们觉得很浅就生土了的地层,其实已经包含了夯土了。我也跟着学了好多陕西话版本的钻探行话,慢慢听懂了师傅们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自己的判断。然后大家管生土也叫死土,生了也就是死了,颇有种庄周“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哲理。我们没有随身携带RTK,所以在卡出了每排夯土的边儿之后,我们就先拔高一点的野草插进最边上的孔里作为标记。在一段夯土的边儿都卡出来之后,我们还会在边儿上的孔附近撒上白灰。



钻探的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我们遇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也有不少。天气是对我们最大的阻碍之一。七八月份的周原昼夜温差还是很大,有种“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感觉,早上出门还会冷,但等太阳出来就又特别热。因为钻探是重体力活,我们要探的地方也是野外的各种地形都有,天气太热的话就会有中暑的危险,尤其是配上经常的小雨,湿度也很大,仿佛就是蒸笼里撒了水,更容易把包子蒸熟。我们的探工师傅们身体都很好,但也有扛不住的时候,有的师傅甚至是随身带着藿香正气水下地的。暴晒的麦地、密不透风的玉米地或树林是两类最热的地点。在比人高的玉米地里钻的时候,真的觉得很闷,而且玉米叶子还很锋利,有毛毛,会把人的皮肤划出口子,而且在里面走着走着,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南方人终于了解了“青纱帐”的意思。但是,下雨天对钻探就更不利了。如果雨不大,我们还能坚持在地里探一探;但如果雨变大了,探铲的杆子就会滑,手握不住,就没办法继续探了。而且下过一次大雨之后,土地会渗水,打上来的土会很软很湿,凭手感就不好判断土的密实度了,土色也不那么好看了。



很多时候曹老师忙着在各个地点处理调查和发掘的事情,我就只能一个人跟着探工师傅们一起看土,我的信心也经历了不断地建立又崩塌再建立的过程。一开始我不认识土,等跟的时间长一些了,稍微掌握了一些方法之后,也经过了几段比较顺利的夯土,我就觉得钻探还是很靠谱很有效的。但没过多久夯土就因为晚期破坏等原因并不连续了,而且有很长一段我们都没有找到应该有的线索,尤其是在早期我们找到的点还不够多的时候,我们确定的点连起来的线比断裂的线还要短很多。我们拉排已经拉得很宽、很远,在茫茫大地上四处奔走有种大海捞针的感觉。那时候就忍不住开始怀疑,怀疑钻探是不是真的靠谱,还怀疑我们的“城墙”是不是真的存在。夏天的时候,大城南墙和东墙的钻探都遇到一定的困难,有时候徐老师问我对城墙的把握有多少,我还会勉强说90%吧,曹老师笑我虚张声势,说他的信心也有点动摇了。这些时候我的信心就会比较脆弱,人也会比较丧。但好在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我慢慢知道了钻探的特点,也想通了城墙的特点。本身钻探工作就是一种前期调查的手段,要精确的信息还是只能靠发掘。而且我们前期钻探给出的线索,揭露开的位置都至少可以证明我们探出来的确实都是夯土,只是具体的遗迹形制可能存在偏差。另外,周原的夯土本身就比较差,我们在钻探的时候,可能每一个点的夯土质量都有差异,有的地点可能会被人怀疑质量太差不是夯土,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有那么一些符合标准的点能连成一长条线、围成几个圈,那么我们就应该认为这些点的土就是城墙的夯土。想明白这些之后,我好像就能更好地应对钻探时常常出现的一些挫折了。



转眼到了冬天,城墙钻探的工作继续开展起来,我又回到了周原。天气越来越冷,我也全副武装,穿得像个球一样,把能塞的衣服都套在身上,兜里揣着暖手宝,身上贴着暖宝宝,穿的袜子也越来越多。冬天白天时间短,我们中午也不怎么休息了,吃了午饭就直接继续干。早上天亮得越来越晚,我们到地里天还不亮,很难分辨土色,就只好在太阳出来之前先只开孔,就是打很浅的孔,等天色亮一点了之后再去继续往下探。曹老师经常是最早出门最晚回来的,有时候我们下午都开工了他还没有回去吃午饭。



一. 小城

01 小城西墙

周原遗址里除了到处可见的小沟之外,还有几条大沟,其中贯穿遗址中部、目前作为扶风县和岐山县两县分隔的刘家沟是我们这次调查寻找西墙时最重要的一条,现在周原人还将扶风县称为沟西、岐山县称为沟东。但刘家沟比较深,沟边也比较直,加上夏天草木茂密,调查的难度也比较大,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比较好去的地点进行观察。我们到董家附近寻找西墙,刮过了几处较矮的剖面后,找到一个坡度稍缓的悬崖边,曹老师抓着周围的树根,用铲子在崖边掏了两个脚窝,然后站在脚窝里用手铲刮剖面,刮出来一块硬硬的夯土,比较兴奋地拿在手里把玩,物我两忘,结果顺手把手铲放在旁边,手铲就顺着崖边掉下了十几米深的沟底。我们刮完这个山头,就去找到下沟的路,路上全是核桃树和酸枣刺,还遇到了腐烂的动物尸体。我第一次见核桃花,是长条状绿黑相间的形制,恍惚间以为遍地都是小蛇,吓了一跳。在沟底寻觅了一番,就在差点放弃的时候终于看到一个亮晶晶的东西,手铲失而复得。另外我们因祸得福,得以在沟底观察这个大大的剖面。走在沟底往上看的时候,曹老师说要注意绿色的东西,我问蛇吗,他说青铜器啊。这大概就是格局的差异吧。除了西墙之外,另外三面城墙的剖面就没有深沟野壑了,调查的话主要是依靠周原遗址历年来削高填低形成的各种断坎。



2021年冬天,我们在贺家和董家开了探沟,解剖了小城西墙。我们刮了平面上的夯土版块线,并画出了四壁剖面上的夯层线。土被冻住了,也很干,需要喷水晒干之后才能刮出一点本来的颜色,不然就是在刮冰。我一点点刮剖面,一点点画线,才知道原来十几米那么长,就像之前在探方里一遍遍刮面的时候才知道原来16平方米那么大。每次都是在刮方啊画线啊的时候重新认识了距离的概念。在贺家探沟我们清了两个灰坑,一个打破了夯土,另一个被夯土叠压,从里面的陶片可以卡夯土的年代。还有一个打破夯土的小墓,只有一副人架,估计是奠基的人牲,人骨测年也可以判断夯土的建造年代。还有一个房址打破了夯土,里面有陶片和骨头。然后在夯土内还有一堆兽骨,可以用来测年。天气太冷,我们前一天清理好剖面、画好线之后,太晚了光线不好,就只能等第二天再去拍照建模,但第二天去的时候发现剖面被冻得掉了好多皮,只好重新再收拾、刮面、画线。虽然很冷,但在地里可以看到很美的日落,尤其是我们的工作地点在沟边,日落就更壮观了。我的手机里拍了好多好多日落,也开始体会到小王子有一天看四十三次日落的浪漫。



02 小城东墙

夏天的时候我们在齐家北开了两个剖面,寻找小城东墙的更多线索。当时考古队人还比较少,交通工具只有曹老师新买的一辆小电动车,每次只能载一个人,所以曹老师就来回骑着小车把我们从驻地接到工地。

我们先清理了剖面及附近的植物,修整了一下剖面,然后就开始刮这几个大剖面。“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时而暴晒时而暴雨的天气对我们“刷面”的工作造成的最大困扰就是剖面的干湿度不同,常常是刮掉表面的湿润薄层之后,下面的土就太干了,刮起来只能唰唰地往下掉干土粉,很难分辨土质土色。光靠几乎垂直下降的自然雨水也很难在短期内让剖面的干湿度产生有效的改善,一些关键的节点偏偏又是太阳直晒得特别干燥的地方。于是我们只好自己带水去喷。最开始没有现代工具的时候,我们甚至充当过人工喷水机,就是自己带了两瓶水,用嘴含着水喷向剖面上的某些关键地点。虽说方法比较原始,但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我们借此还画出了几根线,还把晚期单位给划出去了。我们当时很开心地说这就安全了,不用担心这块夯土是晚期的了。我们先用刮刮大致刮一遍剖面,然后用手铲去刮细节并画线,刮刮的手柄常常把右手虎口附近磨出水泡,仿佛是考古人的荣耀徽章,我们还会“攀比”谁的泡多。吕雪妍、宋怀芃和我在一个剖面的不同位置刮,有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叫小伙伴们过来一起试一试、讨论一下线的画法,如果想法不谋而合我们还会欢呼,因为感到这条线更加确定了。我们就这么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一点一点地把一个大的剖面刮完了。下雨天地里变得泥泞,我们踩着两脚泥蹒跚地爬到马路上,在上到光滑的马路上的一瞬间常常展现人体漂移的特技。小电动车在路上有时也会滑一下下,挺刺激的。大晴天又会很快晒干剖面和我们的意志,带来的水很快就边喝边喷完了,明晃晃的阳光也让人头晕眼花难以分辨土色。但是功不唐捐,画完线的大剖面仿佛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我们站在不同角度来回欣赏,互相点赞。



我们在钻探的时候也免不了与当地的村民们打交道。我们每到一块地工作之前,考古队专门的“外交部长”魏师会与村长和村民进行赔偿方面的沟通。我们钻探的时候也会注意,在麦地里基本上把孔布在麦苗之间的田垄上,果树林里把孔布在两排树之间,我们行走也会注意避让农作物。探工师傅们家里也有地,也知道耕种的艰辛,所以我们都很爱护农作物的。在周原钻了一大圈,大部分村民还是很理解我们的,但也有个别比较“凶”的村民。有一次我们钻到了小城东墙沿线的一片桃树林里,刚打两个眼,桃树地的女主人就赶过来骂我们,但其实我们已经与男主人确定过赔偿方案也得到男主人的认可了。但女主人就一直在地里骂我们,大意就是说我们打眼子影响了她的桃树,说还有一个月桃子成熟,要我们把桃子都买了。那天我们没办法,只好先停下去别的地方探着,回去就向我们的外交部长求助。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回到了这片地里,结果看到女主人在地里守着,防贼似的盯着我们。我们不敢靠近,绕过桃树林到前面的麦地里探了一会儿。等到日上三竿,农人也忍受不了炎热的天气回家晌午了,我们又悄悄回到了桃树地里,火速打了几个关键的孔,打完了解了之后就把孔埋了,然后溜走了。我不知道我们打的探孔会不会影响作物收成,农人说我们破坏土质和根系,但探工师傅们又说我们打了深孔之后便于水分和养料进入到地下,不知道哪种解释更科学呢?

如果说发掘是阵地战的话,那调查和钻探就是游击战了。探工师傅们很辛苦,天气热还在地里干这样的重体力活,我看到他们的汗水哔哔啵啵地往下掉,真是“汗滴禾下土”。



03 小城北墙

小城北墙沿线能找到的剖面比较少。我们穿着雨衣,用刮刮砍草、掏脚窝,刮了强家的一条小沟沟壁,将有情况的地点记录在手机地图里。在调查这一段的时候,宋怀芃刚来第一天脸上就被树枝刮破挂彩了。

冬天,我们在强家钻探的时候,两三个老乡过来说之前在附近的沟里就出了好多铜器。后来一个83岁的老爷爷带我们到了出铜器的地点,说当时刚挖出来的时候人躺在棺材里面,满身凤冠霞帔,但过了没一会儿就灰飞烟灭了。应该是强家一号墓,墓紧挨着我们探出来的小城北墙外侧,也很合理。后来我们还听村民指出了董家窖藏和毛公鼎出土的地方。彼黍离离,有种历史的沧桑感,就当朝圣了。



04 小城南墙

我们想在礼村北面的断坎开一个小城南墙的剖面。我们按照地图的位置先选定了一个剖面,请了本村的几位民工大叔先修整一下剖面,砍掉剖面上的杂草树根,并稍微把剖面修理平滑一些。我们在他们工作的间隙去刮了刮,但土比较纯净,比较迷惑。当时我最怕别人问两个问题,一个是这是夯土吗,另一个是这是生土吗。因为我们推测小城城墙修建年代早,所以用来筑墙的土也可能比较干净,小城城墙很可能就是用生土夯的,所以可能不太好分辨。第二天,曹老师来看过剖面后说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我们说先听坏消息吧,他说坏消息是我们昨天弄的剖面是晚期的,主要是从土的颜色推断出来的。然后好消息是,在我们剖面的北边一些的另一个断坎找到了新的线索。于是我们又带民工大叔转战新的剖面。在弄出来一块面之后我们去刮了一下,还是不确定是夯土还是生土,最后我跟雪妍互相鼓励着画了一条竖线,觉得可能是版块线,结果曹老师来看过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刚才是互相欺骗,因为我们刮的地方是生土,而我们这两天弄的两个面之间的地方可能有夯土。于是我们又去打理了一下中间的剖面,可是又感觉中间的这一块土范围太小,也不太合适。然后我们又往北边找。北边的断坎上树木丛生,不太好观察剖面,而且看上去还是像大片的生土。我们有点灰心,担心南墙的保存情况,甚至觉得墙会不会没了。然后民工大叔们也对我们产生了怀疑,觉得我们是不是在乱指挥,像盗墓的一样到处乱跑。经历了前期的几次挫折,我们决定先找探工来断坎上面钻探一下试试,毕竟钻探的结果比我们用手铲先刮几下的调查要更准确。钻探的结果表明我们要找的城墙夯土可能在更北边一些的位置,于是我们又请民工大叔们把更北边的断坎收拾了一下。这个断坎上有几棵大构树,树根扎进断坎里面很深,很不好弄,而且断坎上还有数不清的草根,让剖面变得坑坑洼洼的,不好刮,清理出来的草根还吸引了密密麻麻的蚊蝇,脑瓜子嗡嗡的。后来我们发现夯土在断坎比较高的地方,下面就是生土了,这也许是我们一开始调查的时候觉得北面大都是生土的原因,高的地方我们调查的时候很难够得着。所以我们要把断坎最高的地方也清理干净,这也非常困难。有天下午我们刚下车,发现有小雨滴下来,然后抬头看见头顶一片特别夸张的乌云。等穿过麦田和苹果林走到剖面前面,刚干没几分钟雨就变大了,仿佛天漏了一样,当地人管这种雨叫“白雨”。我们在地里没有可以遮蔽的地方,就决定去民工大叔家避雨。我们冒着大雨手脚并用地好不容易爬上了那个特别滑的断坎,刚走上麦地平地雨就变小了。等好不容易走到民工大叔家,雨基本上就停了。郁闷,早知道就在地里按兵不动了。然后我们又回到剖面下面边清边刮,刮出了一条很清楚的生土边,然后在靠近生土边的地方画出了几条夯层的线。那是我第一次可以非常笃定地说我们刮的这个面就是夯土,也还是挺兴奋的。后来随着工作的进行,发现这块夯土不仅性质确定,而且宽度越来越长,超出了我们对城墙宽度的保守估计,刷新了我们的认识。之后我们还在这个剖面上方的麦地里开了探沟,平剖结合,进一步了解了这段夯土的形制和年代。



我参加钻探工作的第一天,钻探队正在齐家村北的麦地里钻探小城南墙。我学了一些基本的认土技能之后,就跟着在麦地里到处找,有点晕头转向。在钻探小城南墙贺家段的时候,我们又遭遇了连绵的降雨,土基本上认不来也试不来,就很绝望。所以当时我特别怕下雨,下一次雨影响的可不是一天两天,有时候好不容易晒了一天以为第二天土会好一些,结果晚上突然又下了大雨,心态都要崩掉。

因为钻探确实很难精确地反映地下的地层关系,我们也不是所有孔都捞到生土,所以我们卡出来的边儿也难免有误差。比如在礼村开的小城南墙剖面,最后发掘出来就比我们当初探的时候要宽,甚至还宽不少,发掘的同学就跟我说要举报我们钻探的,说我们探得不准。那时候我的心情就会很复杂,陷入一种怀疑自己和否定自己的情绪里。

在我们钻探的时候,各个地点开的剖面也在进行着发掘。为了配合剖面发掘和选开探沟的地点,我们又来到了之前找到的礼村小城南墙剖面上面的麦地里进行钻探。这片麦地的主人正好是跟我们一起干活的民工大叔,他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我们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他就非常希望我们在他的地里多进行工作,最好把他的地全拿来开方,这样我们就赔他相应亩数麦子的钱,他就不用种地了。后来我们本科生实习选在王家嘴,一段时间之后曹老师骑车经过王家嘴,村民们还会喊他“财神爷”,大概也是类似的道理吧。其实我们的考古工作对农村的经济建设真的是可以有正向帮助的,大概是一个各取所需、相辅相成的状态吧。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到礼村的剖面上南北拉排、东西前进的路上。我们打完靠近礼村剖面的麦地之后继续向西,然后就遭遇了不幸。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的苹果树林旁堆了一座粪肥山,又是大夏天,这大概是我二十多年的人生中闻过的最臭的东西了,而且苍蝇成雷,昏天黑地的,太可怕了。晕乎乎地坚持了半天,终于打完了这片地,仓皇往前逃窜,感到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真是上天的恩赐。好在这片地里的情况也还行,没有让我们禁锢在这片地里徘徊寻找。从此周原在我心中又有了一个地标,叫做臭麦地。

二. 大城

01 大城西墙

大城西墙的钻探过程比较曲折。我们在夏天的时候调查了一个断坎,刮了大概20米长,土很密实、很花,也有层次,但一点陶片、兽骨、碳星或者红烧土颗粒都没有发现,我们很难确定这是自然土层还是夯土。我还跟曹老师打赌,比谁先找到陶片,后来又提高了筹码,说发现碳星或者红烧土星的话对方给100,发现陶片的话对方给200。有一次我以为找到了陶片,激动地刮了两下就刮没了,可能只是幻觉吧。最后我们都没有发现人工遗物,天黑了,迷惑地收工了。后来曹老师又去仔细刮了几次,把层线画出来了,成为了我们大城西墙唯一的一个已知点。

后来我们就沿刘家沟进行钻探。有一次我们走到了一个现代的坟地里,里面布满了酸枣,有一根酸枣刺扎破了我的鞋底,让我一瘸一拐了好一阵才缓过来。我也是第一次进这种墓地,看到了各种墓碑和碑文,城市长大的人涨见识了。我们还在墓地里遇到了一个放羊人,她笑着说这里面草木茂盛适合放羊,出来之后我总觉得这个画面有点诡异。

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大城西墙找到了一道断断续续的夯土带,做好了记录。但后来冬天的时候又在曹老师的监察下回锅了一次,发现我们夏天打出来的夯土可能都是晚期的。然后又重走长征路,继续扩大范围寻找了一番。

02 大城东墙

我们到召陈村南和任家村北寻找东墙,一开始的发现比较乱。为了刮高一点的地方,我们甚至借助过现代人的坟丘,心里一直说着抱歉打扰了。那天特别热,到下午4点多钟我们坐在坟包附近的阴影里休息了一会儿,就看着天上的云飘来飘去,太阳一会儿被遮住一会儿又露出来,当时就好希望云厚一点,不要飘那么快。后来我们到了云塘和下雾子村之间的断坎继续寻找。有一片核桃树林比较阴暗潮湿,是蚊子的天堂,我们全副武装也难免遭到攻击,曹老师刮一会儿就要喊“补妆补妆”,就是补喷花露水。幸而还是有所发现。

在云塘小学附近探大城东墙的时候,我们贴着沟边打了很长几排之后都没有发现夯土,觉得很浅就是生土了,很迷惑,差点都要放弃,继续往前走了。但我记得我们前期来这个沟里调查过,确实是发现有连成一线的夯土的。我想我们调查的时候发现的夯土位置肯定不会太高,太高了我们都够不着,所以这里的夯土可能埋得还比较深。于是我们下到沟底观察,用探铲戳了一下断坎上不同位置的土,感受了一下土的质感,发现在比较低的位置可能存在夯土,而我们刚才打得比较浅,觉得很浅就是生土了,但那可能只是比较纯净的土,我们被迷惑了。然后我们又回到沟上,把每个孔的深度拉深一些,就在刚才误以为是“生土”的土下找到了夯土,有种“起死回生”的感觉。之后我们顺着沟打的点都比较好了,把这一段也连了起来。



冬天,我们又在召陈村北曾经调查出夯土的位置向北寻找,发现夯土东边比较深,卡边儿比较费劲。偏偏那个地方曾经是厕所,环境就特别难以描述。向北我们发现夯土特别宽,逐渐变成了喇叭形,最宽的地方有二三十米,又开始担心会不会是跟召陈建筑基址连在了一起。后来在这片地里开了两条探沟,偏偏两条探沟里都发现了几堆石头,好像建筑的磉堆。我们就越来越担心这里是不是建筑夯土。在地里有什么重要的情况,曹老师都会立马打电话跟刘老师说。那天他也打电话给刘老师说了石头的发现,表示了犹疑,但刘老师根据迹象坚持那就是城门,不会是大建筑。后来我们逐渐扩大探沟的范围,做了大面积的揭露,才发现真的是城门,我们开的两道探沟正好开到了城门建筑的磉堆,而别的地方就没有石头。如果没有一开始两条探沟的磉堆,我们可能不会扩这么大的面积,也就可能错过了搞清楚城门建筑的机会。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三伏天很难,三九天也很难。化雪的时候很冷,而且会让地里变得很泥。晚上结的霜早上化了之后也会让地里很冷。早上太阳出来之后,要到10点过才稍微暖和一点,地里才会慢慢化冻。下午2点半太阳就准备下班了,就变得很冷了。最冷的几天温度在零下十几度,我们在云塘的麦地里探大城东墙。地表冻住了,无法发掘,但钻探就能继续进行,把表层的冻土打开之后下面就能探得动了。我经常在地里鼻涕都冻住了,手也冻麻了,脚趾都要冻掉了,在地里冻得生疼的时候真的暴躁得想立马截肢。身上贴了七八张暖宝宝,但还是长了好多冻疮。探工师傅们后来会找一些干柴和玉米秆、干草来生火,虽然很呛,但熊熊燃烧的火苗在冰天雪地里仿佛点燃了希望,我蹲在火堆边烤火的时候想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也由衷感慨普罗米修斯真伟大。



2021年冬天我回到周原的时候,召陈村南的大城东南拐角已经被完整揭露出来了,跟我们钻探的结果较为吻合,证实我们探的结果还是有可信度的。站在大城东南角的夯土块儿上,我觉得很神奇,也很开心。同时召陈村北的大探沟也在继续进行工作,开了新的探沟,夯土最宽的地方我们之前在钻探的时候也发现了,当时我们就奇怪说这里怎么这么宽,结果揭露出来居然是城门和附属建筑。



在召陈村北大城东墙夯土旁有一个马坑。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清过马坑,就主动请缨并拉上任嘉妮参加了清理。我想象中,马坑应该比较好清,因为马骨头一根一根的比较大、比较清楚。但实际清理的时候发现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马也有不少小骨头,而且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坚硬,有的骨头就很稣,也不好清理。而且随着清理出的骨头越来越多,我们能蹲的地方越来越小,就越来越难受,最后蹲得、跪得我膝盖都要报废了。那时候就开始怀念三星堆的工作平台,可以趴着清理,虽然在三星堆趴久了头充血的时候就很想能蹲在地上“脚踏实地”。后来我们要撤的前一天,经验丰富的老李师傅在召陈北的夯土上发现了两个圆圆的夯窝,曹老师兴奋地叫我带上相机赶过去。两个夯窝很小,一不小心肯定就刮过去了,佩服老李师傅的眼力。然后老李师傅用手铲轻轻挑出夯窝里的土,后来嫌手铲太大,就直接二话不说跪趴在地上,用手指甲去剔土,用嘴去吹土。非常钦佩老李师傅的敬业。

03 大城北墙

大城北墙一线是我的伤心之地,因为土太干净了。在强家和云塘寻找大城北墙的时候,我们在很大一段范围内都没有找到线索,好几天都没有进展,心里就比较着急。当时我想,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制裁我,而不是用耕土直接到生土的地层来折磨我。有一天我在地里算这段伤心之地还要打多久才能打完:如果每天向前能打100米,从地图上看这段路到头有800米,那岂不是还要挣扎8天时间?想到这里顿觉人生都灰暗了。后来过了四五天,我们终于找到了活土,仿佛看到了希望,但土又变得很乱。虽然过犹不及,但当时我还是觉得宁愿遇到很复杂的地层,也不要再遇到那种破坏太严重、很浅就生土的白板地了。后来夯土点慢慢多起来了,我们又连起来了一段,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而且路边出现了好几棵硕果累累的柿子树,甜甜的柿子抚慰了我受伤的小心灵。回驻地的路上右手秦岭落日,左手岐山圆月,很美,也是个安慰吧。

04 大城南墙

我们先在刘家和礼村找到疑似有大城南墙夯土的几个点,但在大城南墙的一条线上,很长一段距离都没有理想的剖面。那天天气晴朗,我们走在没有树荫遮蔽的麦地里寻找断坎,只有找到断坎了才能去刮,才有机会找到夯土。可惜这一段路上的地都比较平,偶尔遇到一些断坎要么比较短、要么很高就已经是生土了,得到的信息很少。

因为下雨,钻探了很长一段、花了很多时间但仍然没有找到夯土的情况也是常有的。比如在刘家找大城南墙的时候,马路西边的麦地土又湿又软不好辨别,马路东边的地草比人高,地下可能是修渠时垫的土,都没有找到夯土。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决定不死嗑了,留下这段存疑,先到我们知道的有确定夯土的齐家南剖面前顺着往前探,等天气好了并且经验积累得更丰富了之后再回来复查。有好几次我们骑着电动车在北干渠的路上雨越下越大,我们就拐到刘家村口小桥边第一户人家的屋檐下躲雨,那家门口的秦琼和尉迟恭可能都快认识我们了。

我们到任家、召陈接着探大城南墙,发现了一些踩踏面,但夯土点比较少。探了几天一无所获,我们向曹老师求助,他去跑了几个剖面,然后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剖面附近,我们才又找到了夯土,然后以此为基点继续往前探。当打了几个孔发现又找到了夯土的时候,曹老师跟我忍不住在地里就击了个掌,他还说了个耶,真的是很开心了。



三. 先周建筑

鉴于王家嘴在先周时期的重要地位,夏天的时候我们除了钻探大小两重城墙,还在王家嘴钻探建筑夯土,也是为9月份的本科生实习选址。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王家嘴的麦地里居然有着这么大面积的夯土。一开始担心找不到建筑夯土,探了几天后的烦恼又变成了夯土面积太大,很久都找不到边儿,北边和南边的地里似乎都有夯土。要是实习在这里发掘的话也是很大的挑战,曹老师开始发愁要怎么挖。钻探建筑夯土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完全没有遮蔽物的麦地,当时又是三伏天,每天下午四点半上工还是很热很晒。面对暴晒的麦地有点望而却步,不过还是走进了热浪里。打着打着还有一个师傅把探铲铲头打断了,然后他骑车去找人给焊好了,回来的时候提了一个西瓜给我们就地分而食之,幸福。



20年前北大师生也在王家嘴实习,我的硕士导师韩老师也参与了那次实习。有一天我们在王家嘴一家人门口停车,一位老爷爷出来问我们是不是北大的,他说他参加过20年前的发掘,还说出了一些同学的名字,我说这些同学现在都是老师啦。当年他才60多岁,如今已是年过八旬、身体佝偻、满头白发了,一种沧桑感扑面而来,好有轮回感。

有些时候因为下雨等原因,无法进行钻探的工作,我就到王家嘴跟大家一起刮建筑的平面,或者清理一些遗迹。大家一起埋头刮F2的柱洞,热情高涨,也刮出来好多圆圈,曹老师那时最爱哼的歌就是《五环之歌》。

冬天,为了抓紧白天的时间,大部队回室内整理之后,曹老师买了一些方便食品放在王家嘴工地,中午就可以不回驻地吃饭了,在工地随便吃点就可以继续工作了。而吃腻了食堂的我和韩蕙如对那些方便食品却充满了向往,主动申请中午去王家嘴干活,就为了吃口新鲜口味的饭。

2020年底王家嘴工地也在进行着一些收尾工作,我拉着任嘉妮一起清了一个仰韶的袋状坑,坑底的陶片比较大、比较多。第一次挖袋状坑,坑壁打破生土,找边儿很爽。坑比较深,坑里防风,比上面温暖,早上的时候坑里还会往外冒热气,我也理解了古人把房子修成半地穴袋状的用意。跟好姐妹一起挖坑,一起烤火,后来徐老师也下来一起,一起为层层叠叠的陶片兴奋又烦恼,还是很快乐的,时间过得也比较快。最后我们收了满满十几袋子的大陶片及红烧土,还发现了五千年前仰韶的小动物,可能是鸡和鱼的骨头,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挑出来捧在手上的时候觉得好感动啊,时光交错的感觉。我们白天挖坑,运回基地的陶片交给阿姨清洗晒干,晚上我们就可以去整理室拼对了。等下一次我回到周原的时候,看到了修复好的大罐子们摆在整理室的架子上,有种故人重逢的感觉,兴奋地一起合了影。





四. 其他工作

除了调查两圈城墙夯土之外,曹老师还带我们到王家沟调查了一圈。夏天沟深草密,经常都看不见脚下有没有可以踩的地方,只能一手抓住周围的树根草根,用一只脚先去踩一踩试一试。有一次我们在沟口徘徊良久也没有找到下沟的路,正准备从一个陡的地方直接下的时候,旁边一个老农叫住了我们,说别下,现在生活幸福了大家都不下沟了,草这么深会有蛇的,让我们带一根木棍打草惊蛇。然后曹老师就拿着根木棍在前面边打边喊蛇呢蛇呢,我心里犯怵,心想您这么心想事成的人就别再念了。老农带我们去了一个地方说可以下,没人带领我们根本找不着的,我们也不停道谢。不过这条下去的路也很艰难,还好没下雨路不滑。调查过程中披荆斩棘,飞檐走壁,仿佛在玩冒险游戏,梦回山鹰社的野攀活动,特别有意思。有一次走在斜坡上,基本上只能贴着岩壁走,可踩的空间只有一只脚的宽度,但是在路上遇到了一大丛酸枣树枝,酸枣树枝上长满了尖利的刺,昭示着它的勃勃生机。曹老师先奋不顾身地绕了过去,然后从前面掰了一丛树枝一下一下地把这丛酸枣树枝给打趴下了,仿佛铁扇公主,我才跟着跨过去了。调查一次回来,我的裤子和鞋带上沾满了苍耳和草籽,变身小刺猬。在沟里走还是有风险的,曹老师有一次在王家沟边调查,草很深,一脚踩进了一个坑里,半个身子都掉进去了。曹老师说他要是有个意外要先拯救他的手机,说我应该也大都知道情况,然后说我们俩不该一起来的,免得一窝端。



因为知道过程的艰辛,所以我们都格外了解数据的来之不易。有一次在地里我的手机可能是太烫了,开不了机了,我第一反应就是我地图里存的点怎么办。等好不容易又开开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手机地图的会员,把点都传到了云端,还给同学发了一份备份。



之后我们还绕着王家嘴的嘴子钻探了一圈,也发现了不少夯土,但后来发掘之后才对夯土的年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一次我们刚好走到王家嘴的嘴尖上,离车最远的地方,打了没几个孔白雨就泼下来了。我们进退两难,最后找到周围一片密林躲了躲,但走到密林的路上雨已经小了。我不禁感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啊。我们又在枫树林里探,但密林里光线太差,不好辨认土色,树根又把土吸得很紧实,光靠手感判断密实度也有困难。而且林子里蚊虫繁盛,它们非常狠,隔着衣服裤子都能把我咬得手舞足蹈。后来我们点着几根强力蝇香去熏蚊子,感觉蚊子被熏死之前人也被熏了个半死。在慢慢摸索出经验之后,我们卡出了林子里的夯土边儿,然后不能用草木标记了,就撕红色塑料袋绑在边儿附近的树上作为标记。

夏天的时候曹老师还带我们去岐阳堡跑过几次调查。当时飘着小雨,路有点泥泞,我们过了一座暴露感非常强的窄桥,桥横穿雾气中的深沟,桥面还有空洞,可以看见桥板已经很薄了,看着让人腿软,迅速走过去真的很刺激。下沟的路很滑,我还在同一个地方滑了两次,好在我虽然爱摔跤,但我并不怕摔跤。曹老师让我拍几张工作照记录一下,我发现虽然我跟他只隔了几步路,但我根本拍不到他,因为草木太密了。在沟边儿,曹老师先进去,我正准备跟着进去,他忽然大喊说“蛇褪”,我以为他说的是“蛇!退!”吓得我一溜烟跑了出来,结果他说他只是看到在沟壁上挂着一副蛇褪。曹老师还说我们调查走过那么多地方,肯定有很多小蛇张着眼睛在旁边看着我们,我忽然觉得这很真实,但居然也有一点可爱。在调查一处断坎的时候,我们刮着刮着就刮出来一条小蛇,我着实被吓到了,但曹老师一点也不怕蛇,还说要把蛇捉来给我煲汤喝,那天我都想离他远一点。有一次贾晓文跟他并排走在地里,突然像弹簧一样弹开了,原来是他看到脚下有一条蛇。





调查的路上除了惊吓,也常常有意外收获。比如夏天路边树上的李子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李子了,直接改变了我觉得李子一点也不好吃的看法。然后我捧着一把李子回到驻地给室友雪妍尝了尝,她也赞不绝口。我们第二次去岐阳堡调查的时候因为天黑了,我们选择了走远一点但安全一点的路回来。走着走着曹老师忽然双眼放光地说走这条路还有一个好处,你想起来了么?我也一下子想起来了,说有李子!然后我们开心地又走到那棵李子树下,曹老师先走出去开车,我就在后面狗狗祟祟地摘了一些放在草帽里遮遮掩掩地往外走,结果没走几步路我脚下一滑,帽子里的李子有一大半掉进了路边的小水沟里,我想去捡吧又害怕水沟里有蛇,犹豫了一会儿最终放弃了。结果那天我们就没吃到几个李子,可能做坏事不能太过份吧。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太阳出来得早下去得也晚,我们只能早上很早出门,下午晚点出门,而白天最热的几个小时没办法出门。我们的调查时间也逐渐提早,基本上保证太阳出来的时候已经出门了。印象深刻的有一次是端午节那天,我早上四点半就收到曹老师的消息,说出发。还好那时我定的闹钟也早,所以及时看到了消息。这可能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早的一次上工了吧。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念叨着“夯土”。经常听见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我们都能空耳成“夯土夯土”。我们建了一个工作群,群名叫“夯土的诱惑”。我做梦都梦到在刮夯土,梦里还真找到了很好的城墙夯土,在梦里我还复习了一遍夯土的特征,自言自语说有夯层、土很花、很密实、夯土形状是槽形,刮起来手感也特别好,就是夯土了!这块夯土还打破了一个坑和一个墓,坑里和墓里分别有一些包含物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年代。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20年11月底的时候,本科生大部队回到室内,我们的大规模发掘也告一段落。为了答谢王家嘴和周边的村民,我们请艺术家们来工地唱了一台戏。趁唱戏的间隙,我们到王家沟又调查了一下。冬天的沟和夏天的沟差别挺大的,夏天郁郁葱葱的草木变成了连天的衰草,唯一不变的是酸枣刺还是那么锋利。我下一个陡坡,毛衣帽子被崖边的酸枣刺钩住了,我就整个人被挂在那里,我自己挣扎着用手去够又够不着,最后还是被曹老师大笑着解救了下来。冬天崖边太干,我们依旧需要带上水壶人工喷水。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些重要的陶片,我们就会带立马带回去洗了,以便判断年代。我还记得曹老师在沟边夯土里发现第一片先周陶片的时候视若珍宝的样子。有一次曹老师生病了,还没好全就又出门调查,我当时真的很怕他晕倒在沟里,催他早点回去,但最后他还是又跑了好几个点,天黑得看不清土了才回去。曹老师也顾不上膝盖的旧伤,有时候在爬坡上坎的时候说膝盖使不上劲,要我们拉一把才行,但就这样还能跑遍周原的各种隐秘的角落。我们在王家嘴沟边还开了一些剖面和探沟,最大的一处剖面非常壮观,仿佛纪念碑谷。起风的时候尘土飞扬,特别像电影里古代战场的样子,宏大壮观且容易吃一嘴沙子。

在钻探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请专人拿RTK来测点,把我们卡出的边记录下来。第一次带人打点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问题。我们作为标志插在地里的草木都被晒枯萎了,撒的白灰又太少了,被风和雨水冲掉了,所以特别难找,费了很多额外的精力。之后我们就吸取了教训,用更为高大的草木作为标记,白灰也撒得更多。但这样的标记又太显眼,有时会被不那么配合的地主给拔掉,有的地主甚至会把我们打的孔都埋了。所以我们每次测点的时间也不能间隔太长。每次打点都有一种重走长征路的感觉,看到地图上的点富集起来连成一段漂亮的线、框出两个方形城址的时候,那种成就感也是很直接的。





20年8月底,我们暑期的工作即将告一段落,我们所有人(包括发掘的和钻探的老师、技工和同学们),站在各自的交通工具(包括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前面在王家嘴建筑探方外的马路上一字排开,就是一支壮观的车队。



根据之前雷老师等老师带队的周原调查的结果,我们知道在贺家北面有一段踩踏面很好,曹老师就推测是否还有一道宫墙。于是我们就到贺家去找到了这段踩踏面,然后向周围寻找是否有成段的夯土,为之后的工作埋下伏笔。

除了田野工作,我们回到室内还有建模、画图、拼陶片、器物拍照等等工作。三维建模成功与否,与照片的质量关系很大,一开始我拍的照片有点糊,或者角度不对,跑出来的模型就不好,后来还重新去地里补拍过,请教了经验丰富的宏斌师父并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才好一点了。在地里拍照片不能有阴影,所以只能在一早太阳出来前或者傍晚太阳西斜的时候去拍,而且最好拍几圈下来时间间隔不要太长,让每张照片的光线差别不要太大,才好对齐照片,每次拍照都有一种与时间赛跑的感觉。在地里拍的剖面的照片,除了站着斜下45度角拍的之外还要拍一圈正视角度的照片,就得蹲下来一点一点挪,跟蛙跳似的,感觉很锻炼大腿。另外我的小电脑承受了太多它不该承受的工作压力,有一天我跑了一整晚的三维,好不容易到最后一步了,结果它毫无征兆地弹出来一个crash report之后就再也没救了,我的心态也崩了。后来曹老师让我去工作站跑,才跑出来了。然后画图工具我也是现学的。器物拍照我们也没有专门的背景板,最后是利华姐发挥聪明才智,用桌子、箱子和白布自制了一个应急用的拍摄台。



五. 生活片段

夏天的时候我戴着一副冰袖下地,是包着手掌但手指露出来的那种。有一天晚上回到宿舍,我发现露出来的十个手指跟被包住的手背完全是两个颜色,我手上的地层线比地里的夯层线好画多了。然后雪妍看到我的手,说我的大拇指仿佛是个补铸的,当时我们都笑到不行,觉得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考古小包袱。



2020年11月22号是小雪节气,周原也飘起了小雪,之后越下越大,白茫茫大地非常美丽,但也很冻人,我火速请朋友把羽绒服寄了过来,然后多买了一堆毛绒袜子和暖宝宝。那时才知道“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是多么高级的祝福。一旦开始下雪,后面雪就越来越多了。雪小一些还行,比下雨好,探杆不会被水弄滑的话就可以继续探。但要是雪太大或者雨夹雪的话就没法干了。有一天吃饭曹老师看着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忽然问,是不是夏天你来的时候也老下雨?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我萧敬腾分腾的身份暴露了吗。我也很奇怪,为啥关中地区的周原会有这么多降水。有一天我们钻探到了刘家沟边,见到了漫天飞雪的刘家沟,真的特别美,是我可以记一辈子的美景,这大概也是田野工作的奖赏吧。之后我们转战北墙,从强家一个夏天调查过的断坎出发。夏天调查这个断坎的时候在下雨,冬天我们回来钻探的时候在下雪,我在地里就感慨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啊。





如果夏天和秋天周原的馈赠是李子和桃子的话,那冬天周原的馈赠就是柿子。红彤彤的柿子是周原冬天最美(味)的装饰品。我们钻探的崖边有很多野生的柿子树,我就特别眼馋,然后一个长腿探工叔叔就在休息的时候敏捷地爬上树,摇下了好多柿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我当时就觉得他倍儿帅。我们在下面捡了好几大袋子柿子,感到幸福!我在地里直接吃了好几个,里面还有些冰渣子,天然的柿子冰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甜品!从此我对周原的冬天就充满了向往。17年我在周原参加实习的时候,有一天下工回来,住在召陈村我们驻地旁边的一位老奶奶就端着用热水煮过的柿子分给我们吃,见我爱吃还把我拉进她家给我装了一袋子,还说我像她孙女。虽说我们不该拿群众一针一线,但我实在抵抗不了柿子的诱惑。但是我发现,经常我从地里带回来柿子分给考古队的大家,他们好多都拒绝了!说不吃!曹老师说只有你把柿子当个宝贝,这玩意儿只有没牙的老太太才吃。我不服气,觉得我心中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被冒犯了,就回击说他最爱吃的桃子硬邦邦没有味道。两个人居然为了水果互相拉踩,也是挺好笑的。2021年冬天我从周原离开的时候还托一个民工大叔给我装了好大一箱柿子,大叔说他们家两个人也吃不了那么多,然后给我装了一整牛奶箱,然后我快乐地塞进行李箱人肉带回了广汉。

夏天在地里钻探的时候,我们还常常见到野鸡、野鸡蛋和蛋壳,甚至还有小野鸡。野鸡真的很胆小很怕人,但是鸡妈妈们很伟大,经常躲在麦地里,护住身下的鸡蛋和小鸡,我们也都没看见。等我们走得特别近了鸡妈妈才着急飞走,有时候翅膀身子都挨着我们腿了,把我们也吓一大跳。等到了冬天,麦地里、树林里、沟边也还有很多野鸡,但每次我还没靠近它们就全跑走或者飞走了。有天早上,我在上工的路上发现通往礼村的路边麦地里有好多好多野鸡,我就把这块地叫做野鸡地,然后第二天我带着相机骑车经过,想拍拍野鸡,结果还没停好车,野鸡们就全飞了,一只不剩。第三天,我把车先停在了远远的地方,然后带着相机悄悄走过去,结果还是被它们发现了,它们一下子也全飞了。魏师恰巧路过,还担忧地过来问我怎么了,以为我车子出啥事了。虽然我试图拍了可能上百张野鸡的照片,但真的能看清的寥寥无几。有时候雪地里还会有野兔子,跑得飞快,我还试图追了一段路,只拍到一个虚掉的黑影,需要解说才能知道那是兔子。







本科同学们来实习之后收养了一只三花小猫咪,取名叫夯土。后来又来了一只橘猫,我们叫大橘。它们的窝就在我们宿舍楼一楼的门厅。有一天晚上,我在门厅遇到曹老师,曹老师问我那天的钻探情况,问:“是夯土吗?”正好有一些同学在那里撸猫,就回答说,这不是夯土,这是大橘。空气安静了三秒钟,曹老师说我问钻探呢。笑。





为了便于出行,曹老师从调查开始的时候就买了一辆小电动,之后一年半都骑着它奔走周原,一个夏天就开了4000公里,真的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每次看到曹老师奔向田野的背影都觉得挺感人的。曹老师骑得飞快,在周原各种小路上飞驰也不会迷路,大家都啧啧称奇,说可见曹老师对周原有多么熟悉。然后冬天挖探沟的时候,我也只有骑这个小电动去沟西,但我因为夏天第一次学骑电动车的时候就骑的这个车,就翻车受伤了还去黄堆打了破伤风,就有点心理阴影。第一次一个人骑去沟西,只敢开每小时10公里,一路上胆战心惊,那大概是我在周原最害怕的一天。冬天周原的村民会在马路上铺玉米秆和干柴,一是为了太阳晒,二是为了借助路过的车去压平压干。每次经过玉米秆我都仿佛渡一次劫,很怕打滑,一害怕就想捏刹车,但车速变化反而容易打滑,就更吓人,就真的又差点翻车。跌跌撞撞终于到了贺家,我也不敢骑土路,只敢把车停在村民院子里,然后拿着工具和相机走进地里。骑了几天之后,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我逐渐放飞自己,敢把速度提高到二三十了,过玉米秆也逐渐放松了,最后也敢骑土路了,还得瑟地跟任嘉妮说下次来周原我载她去发掘。这也算是学会了一个新技能。



有一天晚上骑着车回驻地的路上经过庄白,我小心翼翼地过玉米秆,旁边有三个乡亲在走路,其中一位爷爷就把另外两位拉到边上给我让路,还说这是考古队的娃,还嘱咐我慢点骑。收下陌生人的善意,当时真的好感动。前前后后来了周原四五次,加起来待了快一整年了,调查、钻探和发掘过的地点涵盖了一大半我叫得出名字的村子了,终于也有路人认识我啦。回来之后吃了晚饭,做饭阿姨也对我好好哦,还说有的娃不是这里人在这里做活吃不惯怎么能行,得吃好了才有力气做活嘛。所以她还为我们这些南方的同学炒了米饭,还问我泡菜好不好吃,我说好吃好吃,她说好吃那以后阿姨再给你泡,还说看到我们吃得香她也很开心。吃完了阿姨还让我带了一碗甑糕回房间当夜宵,我可太幸福了。





在2021年冬天离开前,曹老师跟我们在整理全部的资料,然后感慨居然一年半就这么过去了。我感觉2020年6月6号我来到周原开始参加城墙和建筑的工作还是昨天似的,我还能记得刚来时候的兴奋,下雨也拦不住,调查的点好像都挺理想的,感觉一个尘封几千年的重大发现呼之欲出。随着调查和钻探工作的进行,我也真的迷茫过,怀疑过,绝望过,一点点建立的信心又被一点点磨蚀掉,有一段时间曹老师还问我你是不是干不动了,然后说他也有点干不动了。但后来坚持下来了,慢慢又调整自己,在挫折中慢慢找到一些突破的时候的开心也是很强烈的。虽然最终的平面图上,两圈城墙的形状看上去很简单,但那是我们一铲一铲打出来的几千个点汇集起来的成果啊。周原的三伏天和三九天我也都经历过了,真的很热很冷,地里情况不妙、身体也不舒服的时候,意志也比较薄弱,但咬咬牙也过来了。通过这次田野工作,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不仅是田野考古方面的,还有做人、生活等等好多方面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有幸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这是最珍贵的礼物了。

有一天晚上,徐老师送了我两幅墨宝,一张写着“奔走周城”,一张写着“从夯土游”。“从夯土游”是化用自北大秦简酒令里的“从野草游”。我特别感动,特别开心地珍藏了起来。这两句话,大概就是对我们这一年半的田野工作最好的总结了吧。

感谢周原。



视频记录:

周原考古 - 城址与建筑·2020夏,http://bilibili.com/video/BV1v34y1x7Ee/?spm_id_from=333.1387.0.0&vd_source=a2e5731fac602e4e4483141cb6207a98.

周原考古 - 城址与建筑·2020冬,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5411U7zh?spm_id_from=333.788.videopod.sections&vd_source=a2e5731fac602e4e4483141cb6207a98.

周原考古 - 城址与建筑·2021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94y1d7Te?spm_id_from=333.788.videopod.sections&vd_source=a2e5731fac602e4e4483141cb6207a98.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向太小儿子养废了!向佑搂新女友现身酒吧,又胖又颓、烟酒不离手

向太小儿子养废了!向佑搂新女友现身酒吧,又胖又颓、烟酒不离手

小咪侃娱圈
2025-11-11 09:48:37
辽篮新星35投62分30板,韩德君或可安心退役!

辽篮新星35投62分30板,韩德君或可安心退役!

呼呼体坛
2025-11-12 07:42:58
65岁大妈直言:我选儿媳妇就一个要求,她的父母晚年必须有退休金

65岁大妈直言:我选儿媳妇就一个要求,她的父母晚年必须有退休金

清水家庭故事
2025-11-11 07:32:32
42岁男子整理母亲遗物,无意翻出20年前买的十几包黄金:涨7倍,1克净赚550元

42岁男子整理母亲遗物,无意翻出20年前买的十几包黄金:涨7倍,1克净赚550元

娱乐的硬糖吖
2025-11-03 07:52:51
钱再多有什么用!33岁迪丽热巴病情加重,工作室发公告遭群嘲

钱再多有什么用!33岁迪丽热巴病情加重,工作室发公告遭群嘲

小娱乐悠悠
2025-11-11 12:01:12
特朗普宣称美国不再资助乌克兰

特朗普宣称美国不再资助乌克兰

财联社
2025-11-11 19:58:35
新武侠的下半场,是玄侠吗?

新武侠的下半场,是玄侠吗?

影视产业观察
2025-11-10 14:29:06
整个社会都在喊没钱?看懂日本通缩30年,就知道普通人如何翻身了

整个社会都在喊没钱?看懂日本通缩30年,就知道普通人如何翻身了

博览历史
2025-10-08 17:02:11
中国首例「5胞胎」现状曝光:个个年满20岁,父亲过劳去世,如今现状却让人唏嘘

中国首例「5胞胎」现状曝光:个个年满20岁,父亲过劳去世,如今现状却让人唏嘘

麦子熟了
2025-11-11 21:45:07
湖南19岁男生和母亲新疆自驾游,父亲发现纸篓异物,崩溃了

湖南19岁男生和母亲新疆自驾游,父亲发现纸篓异物,崩溃了

纸鸢奇谭
2024-10-13 19:26:30
长沙医生不雅视频事件后续!女主同款睡裙一夜爆火,超22万人回购

长沙医生不雅视频事件后续!女主同款睡裙一夜爆火,超22万人回购

火山诗话
2025-11-08 17:24:08
全球都在看中国将如何救援航天员!俄罗斯和美国9个月,中国多久?

全球都在看中国将如何救援航天员!俄罗斯和美国9个月,中国多久?

泠泠说史
2025-11-11 18:10:39
科技股大降温,A股新主线曝光

科技股大降温,A股新主线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0:10:00
今天起,全面启动改造!进站有调整

今天起,全面启动改造!进站有调整

上观新闻
2025-11-11 14:18:21
蔡正元惹众怒,又有一人对蔡正元开火,大陆官媒正式定性蔡正元

蔡正元惹众怒,又有一人对蔡正元开火,大陆官媒正式定性蔡正元

辉辉历史记
2025-11-11 16:47:17
车企CEO重磅发声:对全体中国汽车人的侮辱!

车企CEO重磅发声:对全体中国汽车人的侮辱!

电动知家
2025-11-10 11:10:23
三角恋?陷害曾医生和副院长的人遭曝光?是一个叫汤淑珍的女人

三角恋?陷害曾医生和副院长的人遭曝光?是一个叫汤淑珍的女人

汉史趣闻
2025-11-11 19:40:24
日本知名童颜巨乳女星公开近照,网友热议

日本知名童颜巨乳女星公开近照,网友热议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2025-11-10 16:40:08
央视三改郭晶晶称呼!三字之差藏深意,霍震霆“抱怨”里满是骄傲

央视三改郭晶晶称呼!三字之差藏深意,霍震霆“抱怨”里满是骄傲

揽星河的笔记
2025-11-11 18:17:21
美防长:美军在东太平洋击沉两艘涉嫌“贩毒”船只 共致船上六人死亡 行动在特朗普指示下进行

美防长:美军在东太平洋击沉两艘涉嫌“贩毒”船只 共致船上六人死亡 行动在特朗普指示下进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10:23:31
2025-11-12 08:55:00
艾米手工作品
艾米手工作品
好物分享
408文章数 42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印巴首都接连发生惨烈爆炸 莫迪动向不同寻常

头条要闻

牛弹琴:印巴首都接连发生惨烈爆炸 莫迪动向不同寻常

体育要闻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决定了谁能晋级世界杯

娱乐要闻

古二曝秦雯多次炫耀袭警经历

财经要闻

澜沧古茶暴雷:经销商库存压顶 收入暴降

科技要闻

苹果新品惨败,产线拆光、二代搁浅!

汽车要闻

盈利"大考",汽车智能化企业的中场战事

态度原创

本地
手机
艺术
游戏
公开课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凌滩玉魄淬千年,诗意钢城马鞍山

手机要闻

成本高到离谱!华为一镜双潜望被曝是过渡,Pura90连续光变要来了

艺术要闻

Joseph Van Luppen:比利时19世纪重要的风景画家

索尼:《绝地潜兵2》登陆Xbox平台反推PS5玩家增长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