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锚定时代议题,共铸综艺精品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综艺论坛在京举行

0
分享至


10月28日下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综艺报》、《网络视听》杂志协办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综艺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紧扣“价值”“新境”两大关键词展开,一方面,锚定综艺创作的根本立场,以文化传承为关键核心,着力强化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另一方面,借助技术融合与形态创新,不断拓展传播边界,积极探索行业发展的关键路径。这两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了推动综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旨在为当下综艺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理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昕,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纪宏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魏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范洁,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徐江帆,北京市广电局副局长级领导孟锐,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邹璐巍,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宗昊出席活动。


董昕在致辞时指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动综艺节目出精品、攀高峰。一是坚守价值引领,要坚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刻理解践行“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二是激扬创新活力,要突破创作上的惯性思维和内容套路,探索新样态,构建“综艺+”生态新布局。三是深化技术驱动,要主动拥抱新一轮技术革命,让先进技术全面赋能精品创作、传播、服务。四是拓展国际视野,要加强内容出海,构建多元传播平台,提升中国综艺的国际话语权。

1

平台突围

探索综艺创作“新境”

当前,综艺节目已超越单纯的娱乐产品范畴,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载体。探索综艺创作的“新境界”,找准“破圈”传播的有效路径,既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张苏

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主任张苏看来,伴随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发展,“新大众文艺”理念顺势而生。这一理念强调,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下,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欣赏者,更是创作参与者与主导者。此变革对文艺创作规律、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综艺作为电视文艺重要部分,必然要向“新综艺”演进。为此,北京卫视的探索主要聚焦在三方面:打破传统节目类型界限,构建新型文化场域;突破固有叙事框架,创新表达;重塑观众与节目关系,建立共创模式。这些实践旨在让综艺节目更好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需求,实现创作与传播全面升级。


王希

江苏卫视总监王希表示,深耕优势赛道,叠加跨屏互动,依然是构建视听生态、激发用户参与、引爆全网话题的核心打法。去年以来,江苏卫视在内容矩阵中,重点升级音乐、益智、人文三大核心内容赛道,通过卫视、ai荔枝双平台双向赋能,探索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并驾齐驱的复合运营策略。基于此,王希提出“升维综艺”这一理念,即打造优质综艺IP,需同时满足两大条件:内容端紧扣观众核心需求,运营端贴合用户互动体验。这是内容出圈、走向爆款的新路径。


沈欣

湖南卫视党委委员、副总监沈欣聚焦“年轻态综艺”,分享芒果综艺创制的做法和思考:一是把握社会主潮,推出有价值的综艺;二是深度“阅读”生活,创作能共情的内容;三是焕新呈现方式,突出年轻态叙事。沈欣强调,文化要传承,文明要创新。视听文化既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又要彰显青春气息,实现广泛传播与持久传承。同时,创作者要善于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春话题,在主流宣传中巧妙融入潮流表达,以先进技术赋能内容创作,不断增强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董轩羽

爱奇艺副总裁董轩羽表示,综艺是观察当下生活、共振青年情绪的重要载体。历经多年发展,综艺行业的立意随着社会变迁、娱乐需求升级及内容选择多元化而不断演进,呈现从“共情”到“共鸣”再到“共识”的阶段性变化。与此同时,创作者的角色也从最初的“内容生产者”,逐步转变为“情绪供应商”,最终迈向“共识建设者”。董轩羽谈道:“在当下社会观念分化、认知差异显著的背景下,综艺不仅需要满足娱乐需求,更应成为多元观点碰撞与表达的舞台,促进观众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从而推动个体与自我、他人乃至社会的和解。”


章碧珍

蓝天下(浙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章碧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始终指引着公司的创作方向。十余年来,蓝天下专注乡村题材综艺创作,推出的《种地吧》《向往的生活》等系列节目,坚持从基层实践中汲取养分,用生动的视听语言展现乡村振兴成果,以创新表达打破观众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寓教于乐地呈现新时代乡村发展画卷。“我们坚信,土地中孕育的故事最具感染力。只有真正扎根基层、潜心创作,才能打造富有生命力的精品力作。”


王晓楠

优酷人文频道总经理、《闪耀吧!大运河》制片人王晓楠以文化综艺为切入点,依托《闪耀吧!大运河》《登月》《寻真之地》《非遗之城》等系列精品节目及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分享优酷人文积极探索以创新视听内容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王晓楠认为,这些实践充分表明,优质视听内容能够有效激活文化基因, 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通过真实记录、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文化传承正成为一个可参与、可共享的社会共创过程。

2

大咖论道

众议综艺破圈“秘诀”

全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精品创作的价值,需要在有效的传播中得以实现和放大。圆桌论道环节,五位头部平台代表及资深综艺创作者齐聚一堂,结合各自实践,深入探讨精品综艺的创作逻辑与破圈策略。


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陈文浩表示,在打造综艺爆款的过程中,应坚决反对闭门造车、自我感动,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追求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只有真正与人民共情,作品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湖南广电近年来着力构建从“流量”到“留量”的内循环生态。上层依托湖南卫视与芒果TV双平台引流,中层通过风芒、山卡等短视频平台承接流量,底层以小芒电商实现价值转化。这三个层级相互协同,共同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综艺工作室总导演、《浙江卫视越剧春节晚会》总导演裘鸿维认为,内容创作与市场需求是双向赋能、相互成就。她和团队始终密切关注市场动向与青年喜好,其导演团队更涵盖从70后到00后的多个年龄段,经常倾听95后、00后年轻成员的想法。她在交流中发现,年轻人从综艺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常常超出创作团队的预期。她提到,“推动传统艺术走向未来,必须采用当代人,特别是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应积极扮演传统文化的‘翻译者’角色,借助综艺节目等形式,搭建古老艺术与当代审美之间的桥梁,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娱乐副总经理、《极限挑战》《欢乐喜剧人》导演施嘉宁在综艺领域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他认为,优秀的综艺节目应当实现“有意思”与“有意义”的有机统一。创作者首先要破除“意思”与“意义”对立的思维定式,要始终坚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为方向。与此同时,他特别强调“潜移默化”的传播艺术。综艺节目不同于纪录片或专题片,不能简单说教,要通过对内容、环节、人物和叙事的精心设计,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自然接受节目所传递的真善美价值观。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出圈”,不仅提升平台影响力,更在全国掀起传统文化审美热潮。在该系列导演路红莉看来,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关键在于“重构”——即对内容形态、表现手法与传播路径进行系统创新。面对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创作需完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内容层面,节目应扎根东方美学体系,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意境;传播层面,节目需精准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既呈现文化的外在形式之美,更传递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在此基础上,创作者综合运用符合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与传播策略,方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抖音奇遇工作室制片人朱明认为,当前信息传播已全面进入移动优先阶段。4G、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不仅为优质内容打破传播壁垒奠定技术基础,也深刻重塑用户的观看行为与内容选择逻辑。在这一背景下,创作者不应将传播效果单纯归因于内容质量,而需主动顺应媒介演进趋势,深入研究分众化、互动化的传播机制。他强调,创作必须与传播渠道深度融合,以开放姿态推动方法论创新,在始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实现精品内容创作与高效传播的统一。

除了圆桌论道环节,本次论坛还为“2024年度广电视听创新创优节目”颁发荣誉。《简牍探中华(第一季)》《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第二季)》《北京雨燕的家书》《袅袅余音又一村》《中华龙》《未来中国·AI季》《文耀中华》《浙江卫视2024龙年越剧春节晚会》《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科学这么美》《现在请开播》《2024中国礼·陶瓷季》《戏宇宙(文旅季)》《歌手2024》《直说中国·全球发展倡议“朋友圈”》《新民歌大会(第二季)》《海帆朵朵》《新民族舞大会》《我的兵团我的家》等节目获此殊荣。这些作品覆盖文化、音乐、科技、文旅等多元领域,为综艺行业创作提供重要启示与路径借鉴。

论坛金句合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动综艺节目出精品、攀高峰。一是坚守价值引领,要坚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刻理解践行“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二是激扬创新活力,要突破创作上的惯性思维和内容套路,探索新样态,构建“综艺+”生态新布局。三是深化技术驱动,要主动拥抱新一轮技术革命,让先进技术全面赋能精品创作、传播、服务。四是拓展国际视野,要加强内容出海,构建多元传播平台,提升中国综艺的国际话语权。

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主任张苏:伴随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发展,“新大众文艺”理念顺势而生。这一理念强调,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下,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欣赏者,更是创作参与者与主导者。此变革对文艺创作规律、表现手段和传播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综艺作为电视文艺重要部分,必然要向“新综艺”演进。

江苏卫视总监王希:深耕优势赛道,叠加跨屏互动,依然是构建视听生态、激发用户参与、引爆全网话题的核心打法。当下市场需要“升维综艺”,概括来讲,想要制作好的综艺IP,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在内容端,要紧扣观众的核心需求;在运营端,要贴合用户的互动体验。这是内容出圈甚至成为爆款的全新路径。

湖南卫视党委委员、副总监沈欣:文化要传承,文明要创新。视听文化既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又要彰显青春气息,实现广泛传播与持久传承。创作者同时要善于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春话题,在主流宣传中巧妙融入潮流表达,以先进技术赋能内容创作,不断增强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爱奇艺副总裁董轩羽:历经多年发展,综艺行业的立意随着社会变迁、娱乐需求升级及内容选择多元化而不断演进,呈现从“共情”到“共鸣”再到“共识”的阶段性变化。与此同时,创作者的角色也从最初的“内容生产者”,逐步转变为“情绪供应商”,最终迈向“共识建设者”。在当下社会观念分化、认知差异显著的背景下,综艺不仅需要满足娱乐需求,更应成为多元观点碰撞与表达的舞台,促进观众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从而推动个体与自我、他人乃至社会的和解。

蓝天下(浙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章碧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始终指引着我们的创作方向。我们坚信,土地中孕育的故事最具感染力。创作者只有真正扎根基层、潜心创作,才能打造富有生命力的精品力作。

优酷人文频道总经理、《闪耀吧!大运河》制片人王晓楠:实践充分表明,优质视听内容能够有效激活文化基因,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真实记录、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文化传承正成为可参与、可共享的社会共创过程。

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陈文浩:在打造综艺爆款的过程中,创作者要坚决反对闭门造车、自我感动,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追求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只有真正与人民共情,作品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综艺工作室总导演、《浙江卫视越剧春节晚会》总导演裘鸿维:内容创作与市场需求始终是双向赋能、相互成就的过程。推动传统艺术走向未来,必须采用当代人,特别是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应积极扮演传统文化的“翻译者”角色,借助综艺节目等形式,搭建古老艺术与当代审美之间的桥梁,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娱乐副总经理、《极限挑战》《欢乐喜剧人》导演施嘉宁:优秀的综艺节目应当实现“有意思”与“有意义”的有机统一。创作者首先要破除“意思”与“意义”对立的思维定式,要始终坚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为方向。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导演路红莉: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关键在于“重构”——即对内容形态、表现手法与传播路径进行系统创新。面对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创作需完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抖音奇遇工作室制片人朱明:当前信息传播已全面进入移动优先阶段。4G、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不仅为优质内容打破传播壁垒奠定技术基础,也深刻重塑用户的观看行为与内容选择逻辑。在这一背景下,创作者不应将传播效果单纯归因于内容质量,而需主动顺应媒介演进趋势,深入研究分众化、互动化的传播机制。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综艺报 incentive-icons
综艺报
传媒与娱乐的智胜之道
8940文章数 47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