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匈奴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在秦汉时和汉族有时打,有时和,一部分入居长城以南,促进了两族的融合。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首领冒顿和亲,互约为兄弟,因此冒顿的有些子孙也就改姓刘。
![]()
东汉时南匈奴的一部分,入居并州(今山西一带),曹操把他们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最大,有一万多户,部帅是刘豹。其他四部有三千到六千户。晋武帝时改部帅为都尉,五部都尉各掌一部,部民们分居在汾水流域。
1、刘渊其人
刘渊(?——310),字元海,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屠各族人,自称是匈奴南单于的嫡系。他是刘豹的儿子,曾跟上党人崔游学习四书五经。
他对同学朱纪、范隆说:
“我看史书,常常感慨随何和陆贾这两个名士,他们没有武略和将才,虽然跟随刘邦打天下,但没有武功不能封侯;我也常常鄙视周勃(绛侯)和灌婴(颍阴侯)这两个武将,他们没有治国的文才,以后虽然在英明的汉文帝跟前当丞相,但没有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开拓出什么事业来。”
刘渊认为“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那是很可惜的,因此他立志要做到文武双全。刘渊身强力壮,善于射箭驰马,他还发奋学习兵法,诵读经史。他的才能见识,非一般将帅可比。
魏晋之际,刘渊作为匈奴部帅刘豹的人质住在洛阳。平吴前,散骑常侍王济对晋武帝说:“皇上如果把东南交给刘渊,东吴是不难平定的。”
但是侍中孔恂等却说:“刘渊不是汉人,不会和我们一条心,如果要他去平定东吴,他就要在那里割据称王了!”
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秦州、凉州失守,晋武帝与朝廷商讨派什么人做远征的统帅,司隶校尉李熹说:“陛下如果把匈奴五部都发动起来,要刘渊挂帅去打树机能,胜利告捷是指日可待的。”
孔恂又竭力反对说:“如果真的这么办,西北永远不会是大晋天下了。刘渊如果平定了凉州,正如蛟龙上天,翻腾于云雨之中,他决不会再安安稳稳回到水池里来了!”
晋武帝因此又没让他去。
刘渊听了这些风言风语,私下对人说:“王浑(王济的父亲)、李熹是我的同乡,他们是很了解我的,可是还有那么多人成见很深,在皇上跟前挑拨离间,真可恨啊!恐怕我就要屈死在洛阳了!”
![]()
刘渊不知道齐王司马攸还曾要求晋武帝杀掉他呢?还是王浑、王济父子俩劝阻说:“大晋对待边远地区是以德服人,怎么能凭空怀疑人,无根无据地杀了在这里侍候皇上的人质呢?”
正好刘豹死了,晋武帝只得放刘渊回去继承为左部帅,以后又拜为北部都尉。刘渊在部族中赏罚严明,与人推诚相见,匈奴五部中的豪杰都投向他。幽州、冀州汉族中有名的儒生和年轻的学者,也有不少人不远千里地到他那里访问交谈。
杨骏执政的时候,要拉拢地方上的知名人物,便拜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那时刘渊在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并州匈奴五部的大权。294年(元康四年),因为匈奴部族中的郝散、郝度元反晋失败,逃出塞外,刘渊的官员因此全被罢免了。
299年(元康九年),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遥控朝政,上表推荐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召他到邺城,安排在自己身边。
这时的朝廷正乱得如一锅沸水,刘渊的堂祖父、曾当过匈奴左贤王的刘宣,与部众们商议:
“我们的祖先和汉朝约为兄弟,有苦同当,有福共享。但是魏晋以来,我们的单于虽然还有个虚名,可是一寸国土也没有,连王侯也和普通户口一样。现在晋朝皇室自相残杀,各州各郡没一块是安宁的地方,我们要恢复过去的家业,这正是大好时机!刘渊天资绝人,才干超世,大伙儿如果不推他做大单于来兴邦立国,老天爷生下这么个英雄,也太冤枉了!”
五部首领们都赞成,于是派呼延攸到邺城,悄悄告诉刘渊。刘渊听说部族一致拥护他,当然很乐意,就到成都王那儿,推说家有丧事,要请假回去,成都王没有答应。刘渊只好叫呼延攸先回去,要刘宣等人把匈奴五部的豪杰召集起来,联络氐、羌、鲜卑等部落,打起声援成都王的旗帜作为幌子,准备据地称霸。
![]()
他自己暂时留在邺城见机行事。
2、成都王司马颖放虎归山
安北将军王浚进攻邺城时,刘渊看到机会来了,对成都王说:“他们来了十多万人,气势汹汹,保卫邺城的部队恐怕难以抵挡,让我去说服匈奴五部人马,前来报答大王恩典吧!”
成都王摇摇头说:“你能保证五部人马肯到这里来吗?即使能来,王浚带领的鲜卑、乌桓的骑兵像旋风一样来往,你们能挡得住吗?远水救不了近火,我还是暂且到洛阳躲一躲再说!”
刘渊在官场混久了,懂得了一些吹捧和威吓的办法,他当即低声下气地说:
“殿下是晋武帝亲生的儿子,为国家建立了莫大的功勋,威望非常高,四海之内都为你高唱颂歌,匈奴五部人马都愿为你赴汤蹈火。但是如果殿下离开邺城,那不是明明白白告诉别人,你的力量是多么虚弱!再说洛阳的张方目中无人,你进了洛阳,他也不会把权力让给殿下!而且北方各族就算我匈奴五部最勇猛,他们一到,叛贼的脑袋立即可以悬挂在邺城的城楼上。”
这一通甜言蜜语,把成都王说得满心欢喜,他立即拜刘渊为北单于,再给他一个参丞相军事的衔头,叫他飞速回去召兵。这一下可真是“放虎归山”了。
刘渊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刘宣等人高兴得都欢呼起来立刻奉上大单于的尊号。
二十天内,部众聚集了五万,设都城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县),成都王在刘渊走后担心他不回来,派了破虏将军王育去催他。那王育自小家贫,给人牧羊糊口。他在放羊时因专心读书识字,丢失了几只羊,只好到大街上卖身赔羊。同郡的许子章看到了,对他的好学很赞赏,代他偿还羊价,还接他到自己家中读书。
成年后京兆太守杜宣请他为主簿,不久杜宣因受排挤,被降职为县令。另一个县令王攸来看杜宣,杜宣没有出门迎接,王攸破口大骂说:“你现在不过是一只死鹞,还要把我们当雀子欺侮?”骂声未绝,身高八尺多的王育跳了出来,指着王攸鼻子大声说:“我的府君受冤降职,就和日蚀月蚀一般,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你小小县令怎么横加侮辱?你当我的刀太钝吗?”
说完抽刀要杀王攸。幸好杜宣听到吵闹,赶紧出来把王育拉开了。从此王育的名声四处传扬,被成都王请去做官。
刘渊素来佩服王育的义气和勇猛,一见王育前来催他,就把王育留了下来,随后又任命为太傅。由于刘渊能重用出身贫寒的人,从此西晋的失意将吏和名士,纷纷前来投靠他。
![]()
刘渊受到匈奴五部的拥护,又招纳了大批汉族士人,他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更是增长起来。成都王丢失邺城,刘渊想趁机攻打鲜卑和乌桓,刘宣等坚决反对。
他们说:“我们要恢复祖业,鲜卑和乌桓可以作为援助,怎么能把朋友当敌人?”
刘渊说:“不打他们也行,但光是恢复祖业有什么了不起,大丈夫要学学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自己打天下。我们现在去进攻晋家朝廷,还不是如同摧枯拉朽一般,但是大晋的百姓却不一定向着我们。”
各族人民陆续前来归附刘渊的又有十多万,刘宣等劝刘渊称帝。刘渊说:“汉朝天下历世长久,蜀汉亡了,我们作为刘家后代,也可以继承下去,还是仿效刘邦当初,称汉王吧!”
刘渊就在304年(晋永兴元年)十月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以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刘渊还请老师崔游做御史大夫,崔游坚决推辞。刘渊的两个同学:范隆为大鸿胪,朱纪为太常。
刘渊称王,西晋朝廷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原来这时河间王司马颙擅权,东海王司马越东山再起,这两个王唱起对台戏来了。
3、石勒其人
正当东海王司马越等准备起兵攻打长安时,却发生了意外的事情: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时,开始很有些声誉。有一个时期,当地百姓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失败后,还有不少人思念他。他的旧将、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公师藩等人,在鄃县(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打起拥护成都王的旗号造起反来。
成都王这时被河间王软禁在长安。如果公师藩真正要去解救成都王,理应站在东海王这边向长安进军,谁知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抢夺邺城这块地盘。
邺城这时由东海王的弟弟北中郎将司马模坐镇,公师藩手下原本只有千把人,在向邺城挺进途中,队伍逐渐聚集到几万人。其中有一支几百名异常標悍的骑兵,他们来自茌平县(今山东茌平县南)附近的官家牧场,领头的是牧帅汲桑和羯人石勒。
石勒(274-332)是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西北)羯族人。
![]()
羯族人一般都长得两眼深洼的,鼻梁高高的,胡须密密的。他们古时很可能是居住于西域的一种民族,西汉时期,被匈奴奴隶主虏掠到大漠南北受到奴役。以后随匈奴入塞,但羯族仍保留着自己的部落组织,信仰祆教(即拜火教),死后用火葬。
他们分布于今山西、河北一带。石勒原来的名字叫㔨。
他生得非常健壮,很有胆量,骑马射箭的本领在方圆几百里以内数一数二。石勒虽然是羯族的一个小头目,但14岁起还得为吃一口饭走南闯北,做佃客或佣工,或是到洛阳、雁门等地贩卖点东西糊口。
并州大饥荒时节,北泽都尉刘监看到石勒身材魁梧,想把他抓起来当奴隶卖掉,石勒知道后逃走。中途遇见邬城(今山西介休东北)人郭敬,郭敬非常同情石勒,给他吃给他穿,把他偷偷留在家中。
灾荒年景,老百姓痛苦不堪、权贵们还在他们身上打算盘。建威将军阎粹劝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把饿肚子的胡人抓起来卖到山东当奴隶,卖奴得到的钱一可以充做军费,二可以大饱私囊,司马腾对这桩不花本钱的生意哪能放过?
他派了将军郭阳和张隆,带领士兵到处搜捕胡人,一个木枷套两个人,既省木料,又能防止奴隶逃散。十多岁的石勒也被抓去,卖给茌平县师懽家做奴隶。师懽看他双眼深凹,鼻梁高挺,一脸络腮胡子,长得奇伟,就不叫他做苦工,石勒倒也自由自在。
石勒出身游牧民族,会相马。他一眼就能看透马匹的好坏,因而他和师懽家附近牧场里的牧马人都很谈得来,并结识了牧帅汲桑。汲桑是清河贝丘(今山东临清南)人,二十多岁,气力很大。据说千把斤重的东西,他一下子就能举起来;他的嗓门儿很粗大,一声怒吼,几里路外都能听到。他和石勒情投意合,成了知心朋友。
石勒还曾跑到武安临水(今河北磁县)去给人家帮佣,被邺城的巡逻骑兵当做奸细抓了起来。凑巧这时路旁有一群梅花鹿走过,骑兵们都发狂地去追捕,石勒趁机逃了回来。
石勒觉得在这个乱世想老老实实做人实在太难。他和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人借了牧场中的骏马去劫富济贫。以后又有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十人参加,号称“十八骑”,他们到远地去抢掠财宝和丝织品,还经常送些给汲桑。
![]()
“十八骑”中,有的是和石勒一样从并州卖到当地的胡人,如王阳、支雄、呼延莫、赵鹿、支屈六、夔安等人,有些是牧马人中的好汉,张越还是石勒的姐夫,刘征读过几年书,懂一些兵法。
4、公师藩之乱
公师藩起兵造反,四面八方的豪杰都去投奔。“十八骑”分头发动了几百个牧马人和一些当奴隶的胡人,跟随汲桑和石勒,挑选官家马苑中最精悍的马匹,组成一支骑兵,参加了公师藩的队伍。石勒这时还叫“智”,汲桑因为他以后要带兵打仗,总得有个姓有个名。由于他的祖先是西域的石国人,所以就叫他石勒。石勒打仗异常勇猛,被公师藩任命为前队督。他的骑兵风驰电掣,常常出奇制胜,连着攻破阳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和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杀了太守李志和张延,公师藩大军直逼邺城。
坐镇邺城的司马模如坐针毡,愁得一无对策,他的将士惊慌失措,准备投降,这时突然听说来了救兵,原来是邺城北邻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北)太守丁绍发来的兵。这丁绍是一个有名的清官,当时各地经常有饥民起义,战祸不断,而广平郡却平安无事。他的军队训练有方,一遇公师藩就打了胜仗,稳定了邺城人心,解脱了司马模的危机。
司马模为了感谢丁绍的援助,特地在他的封邑南阳国(今河南南阳市一带)为丁绍立了生碑(一般是死后立碑,生碑是表示特别崇高的敬意)。随后兖州(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北)刺史苟唏也发兵来救,司马模和丁绍又同时出动,三路大军夹攻,公师藩只得暂且撤军。
![]()
河间王听说公师藩打着拥护成都王的旗号闹腾起来,认为可以利用成都王拉拢公师藩,在东海王大同盟的肚子里来个挖心战,便起用成都王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黄河以北)诸军事,叫他打回老家邺城去,可是只给他一千名士兵。
东海王认为成都王和公师藩不过是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小爬虫,不把他们放在心上。他决心立即向长安发兵。可是“同盟不同心”,意料不到的事,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