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蓝图。
![]()
10月23日,在江苏省如皋市城南街道新庄社区“迎重阳爱心市集”活动上,医护人员免费为老人测血糖、测血压,解答慢性病防治等问题。
人民图片
谱写民生福祉新篇章
中午时分,走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道农林邻里之家社区饭堂,宽敞明亮的餐厅映入眼帘,消毒柜里摆满了干净的餐具,盛饭窗口饭香扑面而来。取餐处,不少老人正在有序排队取餐。
农林邻里之家社区饭堂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开放,餐厅每天就餐人数在1000人左右,六成是老年人;结合老年人饮食习惯,餐厅增配了软烂易消化、低油低盐的菜式。
一餐热饭,承载着高龄、独居、行动不便老人的期盼。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3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9.37%。
近年来,越秀区构建一刻钟助餐配餐网络,发布首张区级长者饭堂地图,实现十五分钟服务网络,拓展社会面居民用餐服务,孵化复合型长者活动阵地,打造专有性银发经济品牌,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百姓至上。
“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牢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接力奋斗中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时间,镌刻奋斗足迹,绘就温暖答卷。
“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
新的五年,城市民生之本将持续夯实。
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焕发城市文化新活力
漫步在浙江省湖州市小西街,仿佛穿越了时空。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街头绵延到巷尾,与古城中的现代元素和谐交融。
小西街地处湖州市中心,是湖州历代名门望族、富商官宦聚居之地,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市井生活气息,是湖州明清时期传统民居的集中体现。
湖州市政府自启动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工程以来,始终要求保持和延续小西街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真实性、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产业,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焕发了老街区的现代活力。
北京大栅栏续写着首都商业传奇,江苏苏州平江九巷勾勒出生动的江南画卷,福建福州三坊七巷闪耀着智慧的都市风采……各城市正持续进行着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生动探索与实践。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保护第一,推动应保尽保、以用促保,抢救保护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历史文化保护的成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名镇312个、名村487个、传统村落8155个,历史文化街区1300余片,历史建筑6.89万处,形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综合载体。
新的五年,城市历史文脉依旧薪火绵延。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的重点任务,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明确了主攻方向。
绘就人居环境新画卷
在重庆市,有这么一条河流,它曾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如今却变成了当地居民口中的“后花园”。这条河就是位于江津区慈云镇的慈云场河沟。
河沟部分区域穿越场镇房屋下部,由于入户管网及主管网破损严重,过去污水直接流入河道,日积月累形成了黑臭水体。这不仅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更困扰着周边群众生活。
改变从去年6月开始。当地启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管网体检、清淤疏浚、岸线治理。
经过系列措施,慈云场河沟水体透明度大幅提高,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显著提升,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以前水太臭,熏得我们都不愿从这边走。现在水清、岸绿、景美,臭水沟变成了‘后花园’,巴适得很。”如今提起慈云场河沟的变化,居民周静连连称赞。
慈云场河沟的蝶变,是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时期,各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五年来,地更绿了。截至今年1月,我国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2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
五年来,天更蓝了。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五年来,水更清了。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新的五年,城市绿色之变将铺展新卷。
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开辟城市治理新路径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干部主动上门,现场就能协调解决。昨天刚提的灌溉水渠堵塞问题,今天水利站的同志就来勘察了。这样的效率,我们很满意!”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村村民梁必远的一番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近年来,吉安市青原区构建“领导联点、单位联村、干部联户”三联体系,推动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事在基层办;开展“问需、问计、问效”三问行动,精准把脉社情民意;建立“小事马上办、大事联动办、难事包案办”机制,闭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依托上述“三联三问三办”工作机制,吉安市青原区推动6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网格、走进万家,累计走访群众8.2万人次,收集办理诉求3800余件,办结率98.9%,实现组织扎根、服务进门、民心汇聚。
“我和老伴都有慢性病,结对干部了解情况后,不仅帮我们办理了慢性病证,还联系医院建立了健康档案,现在看病拿药方便多了。”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孤寡老人陈玉英感慨道。
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党委书记罗红艳同样深有感触:“过去一些跨部门的复杂问题,乡镇‘小马拉大车’,协调起来很困难。现在有了联动办理机制,我们吹哨,部门报到,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合力。”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三联三问三办’工作机制,把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与增强群众获得感紧密相连,切实把治理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青原区委组织部部长郭敏娟表示。
“十四五”时期,基层治理的“四梁八柱”持续筑牢根基、延伸拓展,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的五年,城市善治之路将越走越宽。
全会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奋进,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再次验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征程万里阔,蓝图再铺展。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一座座人民之城必将成为亿万人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