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吉隆坡,原定持续到27日的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在第二天就宣告结束。
这不是谈判破裂的信号,前一天也就是25日,双方刚结束长达五个半小时的密集会谈,从会场传出的消息早已透露出进展,僵持半年的僵局正在松动。
![]()
从日内瓦到伦敦,此前的会谈一直陷在反复加码与反制的循环里,直到吉隆坡的谈判桌上,双方终于摊开了最实际的筹码。
中方的底气藏在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两份公告里,公告将稀土全链条技术、相关设备及中重稀土物项纳入出口管制。
而这只是延续了2024年10月1日施行的《稀土管理条例》确立的管控框架。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握着全球近49%的稀土储量和70%的产量,更关键的是九成以上的精炼产能,这些都是美国相关产业离不开的原材料。
![]()
美方的妥协则写在了团队调整和政策松动里。
谈判前,美方撤下了此前态度强硬的谈判代表,换成了更擅长利益平衡的财政部长贝森特等人。
10月28日,贝森特在公开场合透露的信息印证了谈判方向:中美已就框架达成一致,美国将取消此前计划的高额关税,中方则会推迟稀土出口管制并恢复购买美国大豆。
这样的让步背后,是美国绕不开的现实压力:国债规模持续扩大,国内通胀居高不下,制造业回流喊了多年却鲜有实质进展,更别说还有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需要尽快拿出成果安抚选民。
![]()
而中方的态度也始终清晰。
10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明确,稀土管控是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举措,合规的民用申请都会获批,但管控阀门只会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这种动态调整的策略,让美方明白强硬手段已然失效,所以谈判结束后,中方商务部仅表态将推进细节敲定和国内审批,没有多余的姿态,却牢牢掌握着节奏。
![]()
现在,所有目光都投向了10月30日的韩国庆州APEC会议,那里将是两国领导人敲定最终协议的关键场合。
特朗普此前不乏反悔先例,但这次显然没了资本:国内产业依赖的稀土管控捏在中方手里,国会和选民的压力与日俱增,再折腾下去,受损的只会是美国自身。
![]()
从被动拆招到主动定调,中方用持续完善的稀土管控政策站稳了脚跟;美方从漫天要价到务实让步,终究认清了产业链的现实联系。
吉隆坡的谈判落幕,不是结束,而是中美在可控共存轨道上的新起点,而主动权,正落在更有战略耐力的一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